

1.
動詞
踩,踏。
2.
動詞
實行;履行。
3.
動詞
毀壞;浪費。
1.
踩;踩踏。
1.出自《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
2.出自《答長安崔少府叔封游終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詩踐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圓。
3.出自《智囊補·兵智·船置草》楊素襲蒲城,夜至河際,收商賈船,得數百艘,置草其中,踐之無聲,遂銜枚而濟。
4.出自《暴風驟雨》人越來越多,把榛子矮樹踐倒了一片。
2.
蹂躪;摧殘。
1.出自《戰秋辭》詩擾踐邊胡,殲傷蛋夷。
2.出自《廣陽雜記》毀其城柵,踐其土地,蹂躪之使不可復耕牧。
3.
走;行走。
1.出自《七命》〔天驥之駿〕景不及形,塵不暇起。浮箭未移,再踐千里。
2.出自《登永嘉綠嶂山》詩踐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
4.
赴;前往。
1.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子羔曰:“弗及,不踐其難。”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難。”
2.出自《報任少卿書》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
3.出自《代李琮論京東盜賊狀》而此等自以世傳樸學,無由復踐場屋,老死田里,不入彀中。
4.出自《詠懷》故然踐危機,竟昧潛龍義。
5.
及;達到。
1.出自《后漢書·段颎傳》且自冬踐春,屯結不散,人畜疲羸,自亡之藝,徒更招降,坐制強敵耳。
2.出自《贈四王冠詩》濟濟四令弟,妙年踐二九。
6.
經歷;經受。
1.出自《董逃行歷九秋篇》蘭桂踐霜逾馨,祿命懸天難明。
2.出自《南史·梁簡文帝諸子元帝諸子傳論》簡文提挈寇戎,元帝崎嶇危亂,諸子之備踐艱棘,蓋時運之所鐘乎。
3.出自《舊唐書·崔植傳》玄宗在天后時,身踐憂患。
7.
遵循;按照。參見“踐墨”。
1.出自《薦士》詩行身踐規矩,甘辱恥媚灶。
2.出自《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8.
履行;實現。
1.出自《楚辭·天問》會晁爭盟,何踐吾期?
2.出自《答饒州元使君書》有人民社稷,固可踐其言也。
3.出自《老殘游記續集遺稿》我好容易千方百計的湊了這些銀子來踐你的前約,把銀子交給你,自己去采辦罷。
4.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蘇聯版畫集〉序》參加選擇繪畫,尤其是版畫,我是踐了夙諾的。
9.
應驗。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
2.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踐矣。”公曰:“何夢?”對曰:“夢見灶,為見公也。”
10.
實踐;從事某種工作或活動。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吳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與萬乘致功,必先踐之妻妾,然后行之。
2.出自《晉武帝華林園集詩》無理不徑,無義不踐。行舍其華,言去其辯。
3.出自《順宗實錄三》爾其尊師重傅,親賢遠佞,非禮勿踐,非義勿行,對越天地之耿光,丕承祖宗之休烈,可不慎歟。
11.
穿;著。特指穿鞋。
1.出自《洛神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裙。
2.出自《傅子·校工》被珠繡之衣,踐雕玉之履。
3.出自《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腰系碧玉之帶,足踐步云之履。
12.
登臨。
1.出自《文選·賈誼〈過秦論〉》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2.出自《秋懷》詩高臺驟登踐,清淺時陵亂。
3.出自《與道原過西莊遂游寶乘》詩勝踐聊為樂,清談可當歌。
13.
擔當;升任。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二年》往踐乃職,無逆朕命。
2.出自《陳太丘碑文》入踐常伯,超補三事。
3.出自《送重表侄王??評事使南海》詩及乎貞觀初,尚書踐臺斗。
4.出自《夷堅辛志·范端智棋戰》范元卿以棋名著聲於士大夫間,且歷處庠序,踐館閣,故無不知名。
14.
特指登基,繼承帝位。
1.出自《禮記·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之位者,劉氏也。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神宗元豐八年》〔真宗〕及踐大位,咸平、景德之治,為有宋隆平之極。
15.
陳列整齊貌。
1.出自《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2.出自《宴交代寧國孟知府致語》真成官羽相宣,正好豆籩有踐。
16.
通“翦”。滅除;殺戮。
1.出自《書·蔡仲之命》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
2.出自《尚書大傳》“遂踐奄”,踐之云者,謂殺其身,執其家,潴其宮。
3.出自《禮記·玉藻》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17.
通“淺”。淺陋。一說通“善”。參閱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出自《詩·鄭風·東門之??》東門之栗,有踐家室。
18.
通“善”。良好。
1.出自《禮記·曲禮上》故曰: 疑而筮之,則弗非也;日而行事,則必踐之。
19.
通“跣”。赤腳。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
20.
通“餞”。餞送。
1.出自《周禮·春官·司尊彝》其朝踐用兩獻尊,其再獻用兩象尊。
2.出自《周官故書考》餞、踐、淺三字音同,古蓋通用。
21.
引申為追求。
1.出自《祭張給事文》乃遷殿中,朱衣象版。惟義之趨,豈利之踐。
1.中醫指血液不循經脈運行而溢于外的病理現象。臨床多見于因氣虛﹑氣逆﹑血瘀﹑火熱等原因引起的吐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癥。
1.指辛辛苦苦創立起來的產業。
1.指戰場。
1.血的浪潮。形容流血犧牲之多。
2.指激動時體內上涌的熱血。
1.猶血誠。
1.猶赤誠。謂極其真誠的心意。
1.見"血盆池"。
1.猶赤誠。
1.亦作"血讎"。
2.指有親人被殺害的仇恨。
3.指仇恨很深的冤家。
1.見"血仇"。
1.鮮血淋漓的樣子。
1.指祖祖輩輩生活勞動的地方;老家。
1.血跡。
2.比喻鮮紅的花瓣。
1.對血吸蟲病的防治。
1.指血液。
2.俗謂血經。
1.形容劇烈殘酷的搏斗或屠殺。
2.形容性格﹑精神勇武強毅。
1.英語vampire的意譯。吸血的蝙蝠﹐后也譯作吸血鬼。
1.血和脂肪。比喻百姓的生命和用血汗換來的勞動果實。
1.用禽﹑畜的血做成的羹。
1.條狀的流血傷口。
1.道教稱人體中作祟為害的"三尸"神之一。
1.指《周易》八卦中的坎卦。
一種血管良性腫瘤。多見于嬰兒和兒童,為先天性血管畸形;少數成年患者,屬后天性。血管瘤多數為單個性,可發于身體任何部位,但好發于皮膚、口腔黏膜,尤其是顏面和四肢皮膚。
1.血的光澤。
2.見"血光之災"。
1.見"血光之災"。
1.舊時迷信謂刀兵之災﹐應者必有流血或殺身之禍。
1.方言。指凝固的片狀的血。
1.喻指蚊蟲吸食的血源。語出漢揚雄《法言.淵騫》。
1.喻指眾多的諸侯國。商賈及得國者可以從中取利﹐猶如蚊蟲有無窮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稱。
1.指初生嬰兒。
1.血匯成的海。形容殺人極多的慘狀。
2.形容事情的后果嚴重或關系重大。
3.中醫學名詞。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匯聚之處。
4.中醫學名詞。或謂奇經脈中的沖脈。
5.中醫學名詞。或謂肝臟。 6.中醫學名詞。經穴名。位于大腿內側﹐離臏骨一寸處的陷窩中。 7.佛教語。比喻地獄中的慘境。
1.因殺人引起的極深的仇恨。
1.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1.同"血海深仇"。
1.血和汗水。指辛勤的勞動。
2.古代大宛國出良馬﹐汗從前肩髆出﹐如血﹐名"汗血馬"◇因以指駿馬身上的汗。
3.癥候名。中醫指出汗淡紅如血。多由火熱熾盛﹐迫血外溢所致。
1.血的痕跡。
2.指血淚的痕跡。
3.喻指悲慘苦難的往事。
測定單位容積血液內血紅蛋白的含量。正常值成年男性130~170克/升;成年女性100~150克/升;兒童120~150克/升。一般情況下,血紅蛋白減低的程度基本上與紅細胞計數一樣,但有時不一定完全成比例。
一種含鐵的卟啉化合物。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不溶于水,易溶于氨和二甲胺等。作為血紅蛋白和某些氧化還原酶的輔基,參與生物體中氧的傳遞和氧化還原作用。
1.同"血糊淋剌"。
1.見"血糊淋剌"。
1.見"血胡同"。
1.見"血胡同"。
1.鮮血凝成一片的樣子。
1.亦作"血胡淋剌"。亦作"血糊流拉"。
2.鮮血淋漓的樣子。
1.見"血糊淋剌"。
1.同"血糊淋剌"。
1.飛濺的鮮血。
1.指皮膚紅潤的顏色。
1.亦作"血跡"。
2.血在物體上留下的痕跡。
1.指便血﹑吐血﹑咳血等出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