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聚,會合,總合。
2.
名詞
定期交易的市場。
3.
名詞
會合諸多文獻或圖片編成的書。
4.
量詞
某些篇幅較長的著作或作品中相對獨立的部分。
5.
名詞
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的第四類。
6.
名詞
集合的簡稱。
7.
名詞
(Jí)姓。
8.
名詞
〈書〉成就。
9.
動詞
群鳥停在樹上。
1.
“亼”的今字。“雥”的今字。“雦”的今字。
2.
鳥棲止于樹。
1.出自《詩·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于苞栩。
2.出自《鸚鵡賦》飛不妄集,翔必擇林。
3.出自《入直召對選德殿賜茶而退》詩綠槐夾道集昏鴉,敕使傳宣坐賜茶。
3.
棲身;停留。
1.出自《國語·晉語二》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2.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胡人遙集於上楹,儼雅跽而相對。
3.出自《贈傅都曹別》詩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
4.出自《聊齋志異·促織》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
4.
降;墜落。
1.出自《韓非子·解老》時雨降集,曠野閑靜。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雨之集,無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
3.出自《天對》天集厥命,惟德受之。
5.
集合;聚集。
1.出自《詩·小雅·??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逐狡獸,集輕禽。
3.出自《掛枝兒·花開》密解手帕子為贈,且約牡丹開時再集。
4.出自《家》大家都集在堂屋里面。
6.
積聚滯留。
1.出自《淮南子·本經訓》﹝精﹞集於心,則其慮通。
2.出自《漢書·禮樂志》合生氣之和,導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
7.
宴集;宴會。
1.出自《晉書·杜預傳》預初在荊州,因宴集,醉臥齋中。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8.
定期聚會交易。
1.出自《述古》詩市人日中集,於利競錐刀。
2.出自《帝京歲時紀勝·都城隍廟》初四、十四、廿四等日則於東皇城之北有集,謂之內市。
3.出自《人民日報》這三個集鎮“逢集”的日子是交錯的。
9.
指定期聚會交易之所。
1.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集虛》鄉城聚眾貿易之處,北人曰“集”,從其聚而言之也;南人曰“虛”,指其散而言之也。
10.
集鎮;市鎮。
1.出自《儒林外史》話說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個鄉村,叫做薛家集。這集上有百十來人家,都是務農為業。
2.出自《老殘游記》那山里關帝廟有兩處,集東一個,集西一個。
11.
匯輯單篇(幅)作品或多人有關作品而成的書冊的通稱。
1.出自《隋書·經籍志四》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也。自靈均已降,屬文之士多矣,然其志向不同,風流殊別。后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為集。
2.出自《隋書·經籍志四》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合而編之。
3.出自《神水館寄子瞻兄》詩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4.出自《人民日報》這本詩畫集的問世,將使人們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們的革命先輩所具有的豐富情感和文化修養。
12.
我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的第四部類名。參見“集部”。
1.出自《新唐書·藝文志一》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
13.
指某些大部頭書或較長影視片中的部分和段落。
1.出自如: 《康熙字典》分子集、丑集等。
2.出自如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分成上集《八年離亂》和下集《天亮前后》。
14.
至,到。
1.出自《國語·晉語一》大家鄰國,將師保之,多而驟立,不其集亡。
2.出自《在懷縣作》詩涼飆自遠集,輕襟隨風吹。
3.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
15.
遭遇;遭受。
1.出自《詩·周頌·小毖》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16.
召,招致。
1.出自《左傳·襄公五年》《詩》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
2.出自《月賦》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
17.
取。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可(何)謂“集人”?古主取薪者殹(也)。
2.出自《百喻經·倒灌喻》昔有一人,患下部病,醫言當須倒灌乃可瘥耳。便集灌具,欲以灌之。
18.
輯睦;安定。
1.出自《書·梓材》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七》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3.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
4.出自《晉書·劉宣載記》今見其進止風儀,真所謂如圭如璋,觀其性質,足能撫集本部。
5.出自《賈誼不至公卿論》天下初定,人心未集。
19.
成就;完成。
1.出自謀夫孔多,是用不集。
2.出自《后漢書·耿弇傳》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歸幽州,益發精兵,以集大計。
3.出自《〈平淮夷雅二篇〉序》皇武,命丞相度董師,集大功也。
4.出自《形勢論》英雄無用武之地,則事不集。
5.出自《辛亥江南光復實錄》念微紹楨主兵事,不能以集大事,則懷手槍,挾死士以造謁焉。
20.
齊一,一致。
1.出自《漢書·晁錯傳》起居不精,動情不集。
21.
猶雜,參雜。參見“集糅”。
1.出自《篇海類編·鳥獸類·隹部》集,雜也。
2.出自《靈澈上人何山寺七賢石詩》集質患追琢,表頑用磷緇。
22.
眾多。
1.出自《長笛賦》夫固危殆險巇之所迫也,眾哀集悲之所積也。
2.出自《議恢復河東疏》前此失一城一堡,尚不騰憤憤,三路之舉,有十八萬之集。
23.
“集合”的簡稱。參見“集合”。
1.出自《漢書·匈奴傳下》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計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2.出自《文學說例》若《釋詁》所陳……誠以八代殊名,方國異語,靡不集合焉爾。
3.出自《東方》毛主席上井岡山,開頭人很少,吹一聲哨子就集合起來了。
4.出自如:集合隊伍。
24.
姓。漢有外黃令集一。見《容齋五筆》卷一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集氏,《風俗通》漢有外黃令集一。
1.指任京朝官的資歷。
古時稱別人的妻子或自己的妻子◇專用以稱自己的妻子內子攀琪樹,羌兒奏落梅|離家在外,內子時刻不忘兒女。
1.大眼角。
1.謂家中富足。
1.指皇家宗室。
1.宮延內制造器物的作坊。
1.星名。"五帝內座"的省稱。
1.亦作"那末"。亦作"那們"。亦作"那嗎"。
2.指示性質﹑狀態﹑方式﹑程度等。
3.放在數量詞前,表示估計。
4.表示順著上文的語意,申說應有的結果。
1.猶言什么緣故。
1.猶何必。
1.猶那邊。
1.哪邊;何處。
1.挪借調撥。
意大利語稱那波利”。意大利西岸港市、工業中心和著名旅游城市。人口1209萬(1982年)。天然良港,設有自由港區和海軍基地。有石油化工、造船、鋼鐵等工業。城東南有維蘇威火山。城郊有龐培等古城廢墟。多歷史文物。
1.移動步子。
1.猶口舌。爭吵不休。
1.方言。那些日子。
1.兩種草名。借指草野或草屋。
1.《莊子.逍遙游》"斥鴳笑之曰'……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原指生活在蓬蒿間目光短淺的小雀,后用以喻渺小無知的人。
1.用蓬草蓋的住所。指貧窮者住的簡陋房屋。
1.蓬草。泛指雜草叢。
2.猶蓬顆。
1.長有蓬草的土塊。一般指墳上長草的土塊,亦借指墳頭。
1.土塊;塵土。
古代傳說中海上的仙山之一;也泛指仙境。
1.池名。在陜西省長安縣蓬萊宮附近。
在山東省蓬萊市區北丹崖山上,面臨黃海。北宋嘉棠曇浣ǜ螅后又增建。包括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后宮、彌陀寺等建筑。面積328萬平方米。蓬萊閣為兩層木閣,高15米。閣旁有避風亭、臥碑亭、賓日亭、觀瀾亭等古跡及碑刻數百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唐宮名。在陜西省長安縣東。原名大明宮,高宗時改為蓬萊宮。
2.指仙人所居之宮。
1.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
一稱備倭城”。在山東省蓬萊市區北丹崖山東麓,面臨黃海。1042年沿山筑寨,名刀魚寨。1376年構筑土城,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改以磚石筑城,增建炮臺。明戚繼光曾在此抗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蓬萊閬苑。傳說中的神仙住處。泛指仙境。
1.同"蓬累"。
2.即蓬虆。植物名。
1.植物名。生丘陵間,藤葉繁衍,蓬蓬累累,故名。可入藥。
2.猶蓬累。
1.飛蓬飄轉飛行。比喻人之行蹤無定。
1.風轉動貌。
1.茅舍。泛指簡陋的房屋。
1.猶亂蓬蓬。形容須發或草木凌亂。
1.蓬與麻。
2.用以比喻微賤的事物。
1.亦作"蓬茆"。
2.蓬草和茅草。比喻低微﹑貧賤。常用作自謙之詞。
3.猶蓬居。
1.見"蓬茅"。
用蓬草編成的門,借指貧苦人家蓬門今始為君開。
1.用草﹑樹枝等做成的門戶。形容窮苦人家所住的簡陋房屋。
1.猶言蓬蓽生輝。
1.蘆葦的花。
1.茂盛﹑蓬勃的樣子。
2.形容須發密而凌亂。
3.飽滿﹑充盈的樣子。
4.風吹動貌。
5.猶蒙蒙。凝不清的樣子。 6.象聲詞。
飛蓬隨風飄蕩,喻人飄流無定送春歸客尚蓬飄。
1.山名。在今四川省茂縣西南。
1.即蓬萊山。
1.見"蓬間雀"。
1.蓬萊宮。神仙居住的地方。
2.借指道觀。
①草木茂盛綠草蓬茸。②蓬松雜亂頭發蓬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