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析麻捻接成線。
1.出自《管子·輕重乙》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
2.出自《瀟湘游》詩夷女采山蕉,緝紗浸江水。
2.
泛指搓捻。
1.出自《天工開物·夏服》又有蕉紗,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
3.
縫衣邊。
1.出自《儀禮·喪服》斬者何?不緝也。
4.
今亦指一種針腳細密相連的縫紉法。
1.出自如:那個慰問袋真好看,黑線緝口紅鑲邊。
5.
繼續。
1.出自《抱樸子·官理》昔衛靈聽圣言而數驚,秦孝聞高談而睡寐,而欲緝隆平之化,牧良能之勛,猶卻行以逐馳,適楚而首燕也。
6.
聚集。
1.出自《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立乎將卒之間,以緝華裔之眾。
7.
光明。參見“緝熙”。
1.出自《詩·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2.出自《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3.出自《漢書·揚雄傳上》隃於穆之緝熙兮,過《清廟》之簌簌。
4.出自《文心雕龍·時序》并文明自天,緝熙景祚。
5.出自《贈安州都督王仁忠神道碑》緝熙遠略,繩準嘉言。
6.出自《天道如張弓賦》又嘗觀上圣之姿,法天道兮緝熙,令先禁于強暴,心不忘於煢嫠。
7.出自《孟子敘道統而不及周公顏子》周公以元圣而受緝熙之傳,制禮作樂,有身致太平之功。
8.
見“緝緝”。附耳私語聲。多形容花言巧語。
1.出自《魏書·陽固傳》予實無罪,騁汝詭言。番番緝緝,讒言側入。
2.出自《與柳生書》凡有傳筌蹄緝緝者,非說謊則好我者也,大不足信。
3.出自《祭高陽公文》緝緝群小,憑奄逐公。
9.
緝拿;搜捕。
1.出自《金壺浪墨·南巡盛典》緝盜賊,贍窮困,以示太平。
2.出自《醒世姻緣傳》我們兩個正是淮安軍捕衙門的番當,緝了你這兩個多月,你卻逃在這里。
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政治干涉、經濟剝削和軍事侵略把弱小國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策。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殖民主義表現為海盜式的掠奪、欺詐式的貿易和販賣奴隸等方式;到了帝國主義階段,主要采用軍事、經濟和文化侵略的手段,使弱小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喪失獨立和主權,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廉價勞動力市場和軍事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帝國主義采用新殖民主義政策,即打著友好”的招牌,通過經濟、軍事援助和文化滲透或支持政變、扶植傀儡政權、組織政治和軍事集團等方式繼續控制別國,以保持和擴大其殖民統治。
1.營謀私利。
1.猶物產。
1.平正貌。
1.種植。
1.增殖資財。謂經商。
1.囚犯。
1.語出《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謂絆馬足﹑系馬韁,示留客之意◇以"縶維"指挽留人才。
2.拴馬的繩索。引申指束縛。
1.以足踏地。
2.指走獸。
1.意謂各為其主。
1.農具名。即踏犁,今稱大鍬。
1.亦作"跖躥"。
2.盜跖與莊躥。古代傳說中的兩個大盜。
1.指雞爪。
1.騰空;懸空。
1.見"跖眡"。
1.亦作"跖犬噬堯"。
2.《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原指人臣各為其主◇用以比喻嫉妒賢才。
1.亦作"跖實"。
2.謂獸類足踏實地而行。
3.借指走獸。
1.亦作"跖戾"。亦作"_眡"。
2.謂腳掌扭曲反戾。
3.乖舛,謬誤。
1.亦作"跖徒"。
2.盜跖一流人物;橫暴兇惡者。
1.亦作"跖顏"。
2.盜跖和顏回。指善惡之人。
1.謂踩踏硬弩強弓。
1.搜集采用。
1.采摘其文章辭藻。
1.挑剔誣賴。
1.阻攔。摭﹐通"遮"。
1.采摘細碎﹐無關宏旨。
1.猶滑頭。
1.挑剔﹐羅織。
1.猶言斷章取義﹐加以歪曲。
1.摘取事實;據實。
1.收取;采集。
2.猶挑剔。
3.收拾。
1.用言辭掩飾。摭﹐通"遮"。
1.亦作"?縛"。
2.束縛。
1.亦作"?韟"。
2.馬絆和馬韁繩。喻牽制束縛。
1.亦作"?羈"。
2.馬籠頭和絆索。喻牽制束縛。
1.亦作"?龓"。
2.馬絆和馬籠頭。
1.芳香濃郁貌。
1.畏服;折服。
1.謂酒﹑乳等飲料發酸敗壞。
1.徘徊不進貌。
2.杜鵑花的別名。
1.亦作"躑蹋"。
2.蹬踢跳躍。
1.見"躑踏"。
1.猶騰躍。
1.以足擊地,頓足。
2.亦作"躑?"。徘徊不進貌。
3.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1.象聲詞。釘木樁的聲音。
1.作標志的樁子。
1.油肉腐敗。引申為粘糊糊的。
1.亦作"蟙蚵"。
2.蟲名。又名"蛶"。
1.見"蟙何"。
1.亦作"蹢?"。
2.徘徊不進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