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兵器,在長柄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制成的槍尖,旁邊附有月牙形鋒刃,把矛和戈結合于一體,具有刺擊和鉤殺雙重功能,后代形制有所變化。
2.
動詞
刺激。
1.
亦作“屰”。
2.
古代兵器名。合戈、矛為一體,略似戈,兼有戈之橫擊、矛之直刺兩種作用,殺傷力比戈、矛為強。
1.出自《詩·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矛戟。
2.出自《三國志·魏志·典韋傳》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3.出自《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戟》《管子》:“黃帝問於伯高,伯高曰:雍狐之山,發水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此戟之始也。
3.
儀仗名。參見“戟門”、“戟幢”。
1.出自《漢書·韓延壽傳》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
2.出自《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旌節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長魏師。
4.
伸出;張開。參見“戟手”、“戟張”。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褚師出。公戟其手,曰:“必斷而足。”
2.出自《后怪石供》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同是手也,而喜怒異,世未有非之者也。
3.出自《吶喊·端午節》他戟著第二個指頭在帳子里的空中畫了一個半圈。
5.
刺激。
1.出自《與崔饒州論石鍾乳書》食之使人偃塞壅郁,泄火生風,戟喉癢肺。
2.出自《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警報戟腦,全軍沮喪。
6.
敲擊。
1.出自《夢溪筆談·異事》尾有三鉤,極铦利,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
2.出自《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公于是赫然義憤,椎案戟掌。
1.比喻出類拔萃。
1.閃光耀眼﹐非常明亮。
1.錚亮。
1.擦磨。
1.象聲詞。玉石等撞擊聲。
1.同"錚摐"。
1.象聲詞。常形容金﹑玉等物的撞擊聲。
2.比喻堅貞﹑剛強。
3.比喻聲名顯赫﹐才華出眾。
4.比喻言詞剛勁有力。
1.《后漢書.劉盆子傳》﹕"卿所謂鐵中錚錚﹐傭中佼佼者也。"后以"錚錚佼佼"形容出類拔萃﹐不同一般。
1.比喻人的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骨氣。
1.指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人。
1.彈箏的藝妓。唐李遠有《贈箏妓伍卿》詩"輕輕沒后更無箏﹐玉腕紅紗到伍卿。座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
1.彈箏的人。
1.秦箏與阮咸。古代的兩種撥弦樂器。
1.箏柱。因箏柱斜列如雁行﹐故稱。
1.詞集的別稱。
1.箏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動以調定聲音。
1.謂與母輩或晩輩親屬淫亂。
1.進獻。
1.食品名。即饅頭。
1.不能耕種的淤田。
1.謂蠶種在卵布中已發蒸成病。
1.本指秋冬二祭◇泛指祭祀。
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液體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液面上方該物質的蒸氣密度越小,則蒸發越快。液體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將溶液濃縮或蒸干溶液中的溶劑而得溶質所使用的器皿。用耐火瓷土、石英、玻璃或銅等材料制成。廣泛應用于化學實驗室或化學工業中。
1.舊時用酒醋蒸熏骨骼以定死因的驗尸方法。
1.即裹蒸。一種用竹籜裹著糯米﹑糖等物蒸成的食品。
1.冬祭。
1.見"蒸藜"。
1.百姓,黎民。
1.煮野菜。
2.古傳孔子弟子曾參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見《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及漢班固《白虎通.諫諍》◇人用以指代婦人的過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時多誤"藜"為"梨"。
一種分離液體混合物的方法。把混合液加熱至沸,利用其各種組分沸點的不同,達到部分乃至全部分離的目的。有簡單蒸餾、精餾、蒸汽蒸餾等。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冶金等工業。
用蒸餾法制得的水。在加熱條件下使水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利用蒸餾法,一般可除去水中所含的鹽類和有機物。經兩次蒸餾的水稱重蒸餾水”,其純度更大。
1.用竹篾﹑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
1.悶熱。
1.眾民;百姓。
1.上升的氣體。
2.液體或固體(如水﹑汞﹑苯﹑碘)因蒸發﹑沸騰或升華而變成的氣體。
以蒸汽機產生動力,通過搖桿和連桿裝置驅動車輪的熱力機車。由鍋爐、汽機、車架、走行部、制動裝置和煤水車等組成。結構較簡單,維修容易,但熱效率較低。
1.百姓。
1.塵土。
1.民眾;百姓。
1.悶熱而潮濕。
2.濕熱。中醫學上所指的一種病理現象。
1.比喻事情不可能成功。語出《楞嚴經》卷六"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熱沙∥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1.熱而潮濕。
1.饅頭﹑包子等蒸熟了吃的面食的總稱。
2.蒸熟了吃。
1.形容盛暑天氣悶熱。
1.民眾;百姓。
1.猶熏染;熏陶。
1.氣體上升。
水分通過植物體表(主要是葉子),以氣體狀態蒸發散失到體外的一種生理現象。按發生部位,可分氣孔蒸騰、角質層蒸騰、周皮蒸騰。能促使根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降低植物體內的溫度。
1.眾人;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