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做次序,季是最小的。
2.
名詞
指一個時期的末了。
3.
名詞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
4.
名詞
季節(jié)。
5.
名詞
(Jì)姓。
6.
名詞
指農(nóng)歷一季的第三個月。參看“孟”、“仲”。
1.
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
1.出自《詩·魏風·陟岵》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
2.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
3.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生三子,一男二女。男三歲夭死。長女嫁亳州永城尉姚挺,其季始十歲。
4.出自《遁齋閑覽·娶婦離間友愛》姑蘇馮氏兄弟三人,甚相友愛。其季娶婦逾年,輒風使其夫分異。
5.出自《〈張冠瓊遺文〉序》余婦翁為黃州通判,有二子,冠瓊其季也。
2.
泛指排行較小的,不限最小。
1.出自《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2.出自《滎陽鄭公神道碑文》始娶范陽盧氏女,生仁本、仁約、仁載,皆有文行。二季舉進士,皆早死。
3.
少小,年紀輕。
1.出自《詩·召南·采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
2.出自《鴛鴦賦》飛飛兮海濱,去去兮迎春。炎皇之季女,織素之佳人。
3.出自《鄭太孺人六十壽序》〔太孺人〕以其學教二子,同一年得鄉(xiāng)薦,季者成進士,為編修。
4.
末,指一個時期的末了。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
2.出自《國語·晉語一》今晉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寵,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
3.出自《悲憤詩》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
4.出自《上時相議制舉書》前代之季,不能自救,則有來者起而救之。
5.出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這樁故事,出在梁、唐、晉、漢、周五代之季。
6.出自《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他對于明季的遺老很有同情,對于清初的文禍也頗不滿。
5.
衰微。
1.出自《周書·武帝紀下》昔魏室將季,海內(nèi)分崩,太祖扶危翼傾,肇開王業(yè)。
2.出自《讀諸葛武侯傳》詩漢道昔云季,群雄方戰(zhàn)爭。
3.出自《舊五代史·晉書·孫彥韜傳》彥韜知梁運將季,乃間行渡河,北歸莊宗。
6.
指一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后一個月。
1.出自《書·胤征》倜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2.出自《逸周書·周月》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3.出自《白虎通·五行》長幼何法?法四時有孟仲季也。
7.
下等。參見“季絹”。
1.出自《管子·乘馬》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
8.
指物之幼嫩者。參見“季材”。
1.出自《周禮·地官·山虞》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
9.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
1.出自《新論》五聲各從其方,春角、夏征、秋商、冬羽、宮居中央而兼四季。
2.出自《陵園妾》詩四季徒支妝粉錢,三朝不識君王面。
3.出自《淮西論鐵錢五事狀》臣竊以錢文宜一,輕重大小宜均,則民聽不疑,行用不惑。季別一樣,自鑄工不能記憶,民間何由辨認!
4.出自《創(chuàng)業(yè)史》生寶換了季,穿著白小衫,敞著領(lǐng)口,露出紅紅的脯頸。
5.出自《山中送客記》這個期間,緬甸人稱為雨季,幾乎是天天落著雨。
10.
泛指季節(jié)。
1.出自如:雨季、瓜季、旺季。
11.
指季布。參見“季布一諾”。
1.出自《東平旅游奉贈薛太守》詩然諾長懷季,棲遑輒累丘。
12.
量詞。作物等成熟一次叫一季。
1.出自《冬夜雜詠·故鄉(xiāng)》公社遍故鄉(xiāng),到處是桑園。蠶娘兩萬人,一年八季蠶。
2.出自又如:一年三季稻。
13.
姓。漢有季布。見《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季氏,姬姓,魯桓公季子友之后也,亦曰季孫氏。一曰陸終氏之子季連之后。
1.見"中智"。
1.即中丞。
1.正直。
2.中央直屬機關(guān)的省稱。
1.中兵和直兵的合稱。東晉末劉裕為相,合中兵﹑直兵置一參軍。南朝因之,稱中直兵。
1.中途停止。
1.皇帝的詔諭。
2.唐宋以后不經(jīng)中書門下而由內(nèi)廷直接發(fā)出的敕諭。
1.沚中,小洲里。
1.手的第三指。
1.中等規(guī)格。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
3.謂從中干預。
1.屹立其中。
1.中級的官職。
1.居中央而治理天下。
1.亦作"中知"。
2.中等才智。
1.謂上菜至半。
2.中途擱置。
1.指古代田地或賦稅等級的第五等。
2.中等;一般。
3.不偏不倚貌。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地處九州之中,稱為中州。
2.指中原地區(qū)。
3.歸屬中土的州郡。
4.中等州郡。
1.我國許多戲曲劇種在唱曲和念白時使用的一種字音標準。根據(jù)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卓從之《中州樂府音韻類編》等書所載,中州韻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聲而無入聲,字音歸為十九韻類。最早使用中州韻的是元代的北曲。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tǒng),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fā)展。目前表現(xiàn)在舞臺上的共同特征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jié)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diào)。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qū)別于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1.洲中。
2.海中仙島,借稱道士所居。
1.中注。
1.中等才德的君主。
2.中心,主宰。
3.南唐立國,凡歷三世,宋馬令《南唐書》仿《三國志.蜀志》之例,稱之為先主,嗣主,后主。嗣主李瓃,又稱"中主"。如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所選李澋之詞,即標為"李中主"。
1.水中小洲。
1.指朝中權(quán)貴的幫助。
1.元人俗語。猶言中看。指容貌引人注目。
1.中等專業(yè)學校的省稱。任務是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的中級人才。一般招收初中畢業(yè)生,學制為二至四年。
1.交通運輸部門指旅客中途轉(zhuǎn)換交通工具。
2.中間轉(zhuǎn)折。
1.中式服裝。與西裝相對而言。
1.見"中準"。
1.中主與拙匠。指平庸的人。
1.見"中訾"。
1.中等資產(chǎn)。
2.中間人的潤金。
一種粒子。用符號n表示。1932年,查德威克在研究原子核的人工轉(zhuǎn)變實驗中首先發(fā)現(xiàn)。不帶電,靜止質(zhì)量為電子質(zhì)量的18386倍。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之一。某種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的中子數(shù)等于其原子量和原子序數(shù)之差。
利用核反應產(chǎn)生的大量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的核武器。主要特點是爆炸時所釋放的中子數(shù)比普通氫彈多幾倍。高能中子具有很強的穿透力,沖擊波和光輻射的作用很小,多用于殺傷坦克和地面建筑物中的戰(zhàn)斗人員。
中子及少量質(zhì)子和電子組成的恒星。由普通恒星演化到最后階段,經(jīng)超新星爆發(fā)而成。典型中子星的質(zhì)量為01~2個太陽質(zhì)量,半徑10千米左右,外層有厚約1千米的固體外殼,密度為1011~1014克/厘米3;第二層是密度為1014~1015克/厘米3的中子流體層;第三層是π介子凝聚層,中心的密度高達1016克/厘米3。
1.亦作"中貲"。
2.謂資產(chǎn)達到豪富的數(shù)額。
3.泛指富有。
1.宮中騎士。
1.中等的馬。
1.中軍的兵卒。
1.介于輕罪與重罪之間的罪行。
2.指犯中罪的人。
1.亦作"中樽"。亦作"中罇"。
2.古代中等容量的酒器。
3.中等的酒。詳"上尊"。
4.泛指酒。
5.位于中央的佛象。
1.歲計∷計一年的會計簿書。
2.施政之要領(lǐng)。
3.施政之需求。
4.摘錄主要部分。如唐初魏征奉敕編次經(jīng)史百家書,摘取其中有關(guān)王朝興衰得失的部分,為《群書治要》。
1.比喻顧此失彼。
1.指合宜的施政措施。
2.泛指施政措施。
1.篆刻,刻印章。
1.洗滌衣物。
1.統(tǒng)治。
1.審理案件。
1.備辦乘具。
1.制作。
2.整治。
1.刪改潤色。
1.掌管。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