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使人信服。
2.
名詞
信用。
3.
名詞
(Fú)姓。
1.
亦作“姇”。
2.
信服;信從。
1.出自《書·君奭》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
2.出自《祭張給事文》大廈之構(gòu),斧斤未操;府遷幽都,頑悖未孚。
3.出自《前指揮卓煥妻錢氏》詩烈哉卓母心,貞德幼所孚。生世逢不辰,從容誓其夫。
4.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該督威信慈惠,輿論素孚,聞其舊日部曲尚易集合,必能從速赴難,宣布德意,乂安地方。
3.
謂使相信;使信服。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出自《后漢書·酷吏傳論》威辟既用,而茍免之行興;仁信道孚,故感被之情著。
3.出自《交趾獻奇獸賦》相與講經(jīng)藝之淵源,覽皇王之步驟,求大化之所未孚,訪惠澤之所未究。
4.出自《蔣伯孚字說》夫人之心,至深而不可測,猶澤也,將何以孚之哉……以誠感民,則有不言而信者矣。
5.出自《庸庵筆記·軼聞·盾鼻隨聞錄當毀》〔汪坤〕任四川永寧道員,以性情乖僻,不孚輿望,屢罣彈章。
4.
相應(yīng);符合。
1.出自《征北世子誕育上疏》云光麗輝,巖澤昭采。嘉祥爰孚,柔顏載睟。
2.出自《郎潛紀聞》〔李正華〕守松多惠政,王漁洋稱為近日廉吏之冠,宜其與侍御臭味相孚與!
3.出自《詔書蓋璽頒行論》詔書蓋用金璽,然后頒行萬郭,布告九州。庶使金字輝煌,燦赤符而成瑞;紫紋明晰,合玉節(jié)而相孚。
4.出自《〈禮運注〉敘》孔子生據(jù)亂世,而志則常在太平世,必進化至大同,乃孚素志。
5.
“俘”的古字。俘獲;俘虜。
1.出自《小盂鼎》孚人萬三千八十一人,孚馬□□匹,孚車十兩。
2.出自《甲骨文字釋林·釋孚》俘為后起字,甲骨文以孚為俘虜之俘。
6.
通“付”。參見“孚命”。授命。
1.出自《書·高宗肜日》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孚命,正厥德。
7.
通“莩”。參見“孚甲”。指草木種子分裂發(fā)芽。引申為萌發(fā),萌生。
1.出自《文心雕龍·風骨》若夫镕鑄經(jīng)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shù),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
8.
見“孚尹”。玉的色彩。
1.出自《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孚尹旁達,信也。
9.
見“孚尹”。比喻詩文的文采。
1.出自《陸敕先詩稿序》以性情為精神,以學問為孚尹。有志于緣情綺麗之詩,而非以儷花鬭葉顛倒相上者也。
10.
信用;誠信。
1.出自《詩·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2.出自《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殿前登歌》沔彼流水,朝宗天池。洋洋貢職,抑抑威儀。既習威儀,亦閑禮容。一人有則,作孚萬邦。
3.出自《南史·殷景仁傳》體至公者懸爵賞於無私,奉天統(tǒng)者每屈情以申制,所以作孚萬國,貽則后昆。
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在意(多用于否定詞后)剛才這句話我是無心中說的,你可別~。
1.古代的一種長耳裹發(fā)巾。始行于漢魏,即后來的進賢冠。
1.披甲的人。
2.獨足的人。
3.有甲殼的蟲類。
1.耿直純正。
1.亦稱"介子推"。春秋晉人。從晉公子重耳(文公)出亡。歷經(jīng)各國,凡十九年。文公還國為君,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不及。與母隱于綿山而終。
2.春秋時人。清王士秅《池北偶談.介推》"《說苑》﹐介子推十五為荊相﹐堂下有二十五進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1.耿介正直。
1.大福。
一種物質(zhì)存在于另一種物質(zhì)內(nèi)部時,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質(zhì);某些波狀運動(如聲波、光波等)借以傳播的物質(zhì)叫做這些波狀運動的介質(zhì)。也叫媒質(zhì)。
1.形容耿介堅定,不可動搖。
1.大眾。
1.鎧甲和頭盔。
2.披甲戴盔。
3.甲胄之士。指武士。
1.見"介之推"。
1.即介詞。一般放在名詞,代詞前面,表示該詞在句中的地位和與其他詞的關(guān)系。參見"介詞"。
1.甲兵。
1.象聲詞。
1.亦作"疾"。
2.茶名。產(chǎn)于浙江省長興縣境內(nèi)的羅岕山,故名。為茶中上品。
1.即岕茶。
1.即岕茶。
1.即岕茶。
①警戒防備~森嚴。②對人有戒心而加以防備你對他應(yīng)有所~。
1.猶戒晨。
1.古代報晨昏的鼓。
1.告誡。
1.見"戒敕"。
1.亦作"戒勅"。
2.告戒。
3.即戒書『代皇帝四種命令之一。
改掉(不良嗜好)~煙酒。
1.登程,出發(fā)上路。
見〖度牒〗。
1.佛教語。指"三無漏法",即防非止惡﹑息慮靜緣﹑破惑證真。
1.佛教語。謂如來所制戒律之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亦泛指戒律。
1.亦作"戒尺"。亦作"戒飭"。
2.舊時對學童施行體罰的木尺。也可用作鎮(zhèn)紙。
1.告誡。
1.戒指。
2.頭箍。
1.擊鼓。
1.登程而歸。
1.告誡人備寒。亦借指霜降以后天氣。
1.告誡教誨。
1.見"戒鑒"。
1.警惕產(chǎn)生驕傲和急躁的情緒。
1.告知節(jié)候。謂當令。
1.猶禁令。
1.戒除喝酒的嗜好。
警惕和畏懼~心理。
1.慎言。
1.亦作"戒蠟"。
2.僧徒受戒后的年數(shù)。宋羅燁《醉翁談錄.僧行因禍致福》"僧既遭刑而歸﹐治療獲安﹐得高壽﹐享年九十六﹐戒臘七十一年﹐剃度小師凡五人﹐豈非因禍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規(guī).節(jié)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別俗也……凡禪誦行坐﹐以受戒先后為次。"一說﹐僧徒結(jié)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于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
1.見"戒臘"。
1.警戒的命令;禁令。
1.《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偃﹞數(shù)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nèi)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絶矣,毋復(fù)入偃之門!'"后用"戒門"作為富貴驕人的典故。
1.禁止某些行為的命令。
1.預(yù)防患難。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