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存在,事物出現(xiàn)后沒有消失;活著。
2.
動詞
儲存;保存。
3.
動詞
停滯;蓄積。
4.
動詞
儲蓄。
5.
動詞
寄放。
6.
動詞
保留下來。
7.
動詞
結(jié)存;余留。
8.
動詞
心里懷著(某種想法)。
9.
名詞
(Cún)姓。
10.
動詞
〈書〉思念。
11.
動詞
〈書〉問候(常用于書信)。
1.
慰問;問候。
1.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眺;五歲,遍省。
2.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
3.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
4.出自《文選·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心念舊恩。
5.出自《答孫元規(guī)大資書》今茲使來,又拜教之辱,然后知閣下真有意其存之也。
2.
撫慰;顧恤。
1.出自《非有先生論》開內(nèi)藏,振貧窮,存耆老,恤孤獨。
2.出自《貞觀政要·君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3.出自《新唐書·韓全義傳》遇賊廣利城,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全義未嘗存之。
4.出自《題永豐趙直閣廟節(jié)義錄》夫令之存於民也深,則民之報於令也遠。
3.
思念;懷念。
1.出自《詩·鄭風(fēng)·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
2.出自《后漢書·朱景王杜等傳贊》帝績思乂,庸功是存。
3.出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南望邯鄲,想廉藺之風(fēng);東接巨鹿,存李齊之流。
4.出自《道路憶山中》詩存鄉(xiāng)爾思積,憶山我憤懣。
4.
留意;關(guān)注。
1.出自《后漢書·桓帝紀》其輿服制度有逾侈長飾者,皆宜損省。郡縣務(wù)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2.出自《答難養(yǎng)生論》又常人之情,遠,雖大莫不忽之;近,雖小莫不存之。夫何故哉?誠以交賒相奪,識見異情也。
3.出自《大唐新語·忌戒》宰相當(dāng)存久遠,敦風(fēng)俗,奈何為促薄之事耶!
4.出自《清波雜志》陛下之心,亦愿人人壽富,而中外之臣,略不推明陛下此心,乃恣其叨懫,劓割生民,侵肌及骨,使之困苦而不聊生。夫陛下所存如彼,群臣所為如此。
5.
向往;盼望。
1.出自《桂之樹行》乘??萬里之外,去留隨意所欲存,高高上際於眾外,下下乃窮極地天。
2.出自《魏書·源子恭傳》心存山水,不好榮宦,屢曾辭讓,貽彼赫怒,遂被出為齊康郡。
3.出自《送牛堪序》違眾而求識,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
6.
鑒察;省察。
1.出自《禮記·禮運》故圣人參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
2.出自《孟子·離婁上》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
3.出自《荀子·修身》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4.出自《論衡·定賢》必謀功不察志,論陽效不存陰計。
7.
保存;保全。
1.出自《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2.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
3.出自《殿中少監(jiān)馬君墓志》始余初冠,應(yīng)進士貢,在京師,窮不自存。
4.出自《三國演義》〔李儒〕呼左右持短刀白練于前曰:“壽酒不飲,可領(lǐng)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飲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8.
存在;生存;存留。
1.出自《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fēng)善政,猶有存者。
3.出自《抱樸子·守塉》奢者,禍之所赴也……禍赴,則雖強可弱,雖存可亡焉。
4.出自《倩女離魂》先父任衡州同知。不幸父母雙亡。父親存日,曾與本處張公弼指腹成親。
5.出自《黑白李》這個人的心里存不住事。遇上點事,他極想鎮(zhèn)定,可是臉上還泄露出來。
9.
掌管;管理。
1.出自《論語·泰伯》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2.出自《后漢書·崔琦傳》百官外內(nèi),各有司存。
3.出自《晉書·桓沖傳》臣司存閫外,輒隨宜處分。
10.
立;設(shè)置。
1.出自《莊子·人間世》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
2.出自《漢書·儒林傳·孔安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征,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時太中大夫平當(dāng)、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后樊并謀反,乃黜其書。
3.出自《論衡·正說》蓋《尚書》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用李斯之議,燔燒《五經(jīng)》,濟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孝景皇帝時,始存《尚書》。
11.
存放;放置。
1.出自《夷堅丁志·蔡河秀才》見床內(nèi)小板庋上,烏紗帽存。
2.出自《天雨花》回頭忽見交椅上,扇兒一柄坐中存。
12.
止息,中止。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夫廣廈成而茂木暢,遠求存而良馬縶。
13.
停留,停歇。
1.出自《天雨花》看看走到日正午,到一鄉(xiāng)村鎮(zhèn)市存。
14.
積聚;積存。參見“存貨”、“存款”。
1.出自《紅樓夢》那寶玉恐黛玉飯后貪眠,一時存了食。
2.出自《三千里江山》當(dāng)院雪化了,地面存著一汪子一汪子黑水。
15.
通“庀”。蹲。
1.出自《富兒少男女》詩富兒少男女,窮漢生一群。身上無衣著,長頭草里存。
2.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題姓署名似鳳舞,書年著月象烏存。
16.
指在世者。
1.出自《祭虞部張員外文》倏忽逮今二十余歲。存皆衰白,半亦辭世。
1.有名望的人。
1.南朝女官名。
1.例如。舉例用語,用于所舉例子前。
1.眾寺院。
2.謂托身寺剎。
1.即神農(nóng)氏。又稱炎帝。
1.鬼神名。
1.列星。
1.猶置身。
1.指歷代帝王;諸皇帝。
2.謂歷代圣人。
1.排列成行的石塊。
1.猶言列鼎而食。謂盛宴。
1.即元士。古稱天子之上士。別于諸侯之士。一說,古時上士﹑中士和下士的統(tǒng)稱。
2.有名望的人。
3.烈士。有志于建功立業(yè)之士。
1.排列侍立。
1.排列分布。
1.百官之署。
1.防守邊塞。列,通"迾"。
2.邊塞的營壘。
1.成列的樹木。
2.謂成行地種植。
1.謂開設(shè)商鋪。
2.謂成列的商鋪。
3.古星名。
1.眾星宿。特指二十八宿。
1.猶言散布。
1.清代吏部列記京官官名和履歷的題本。
1.古時排列在邊境上偵察敵情的瞭望所。
1.諸門徒。
1.分封土地。
1.四周的防衛(wèi)。
1.猶言放置在屋中。
參加會議,有發(fā)言權(quán)而沒有表決權(quán)。
1.亦作"列僲"。
2.諸仙。
3.謂位高的仙人。
1.見"列仙"。
1.謂簽署職銜。
1.指縣吏。
1.東漢時守衛(wèi)京師的屯衛(wèi)兵分作五營,稱北軍五校,每校首領(lǐng)稱校尉,統(tǒng)稱列校。唐五代時地方軍隊亦設(shè)列校。
1.羅布天空定時出現(xiàn)的恒星。
1.謂依次排列。
1.依次敘述。
2.按照順序排列。
1.張設(shè)酒席。
2.謂宴席中的四座。
1.群星;星宿。
志怪小說集。三國魏曹丕作,一說西晉張華作。原本已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佚文五十則。多為鬼神妖怪故事。如《談生》寫冥婚,《宋(一作宗)定伯》寫宋定伯捉鬼賣鬼。其中許多情節(jié)為后世志怪小說所采用。
1.分布的陣營;排列陣營。
1.圍墻。
1.亦作"列岳"。
2.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
3.謂妻子的伯叔父。
1.按韻聯(lián)句作詩。
1.建置邸宅。
2.指邸宅相連。
1.相連的山峰。
1.猶言眾仙人。道教稱得道之人為真人。
1.布列陣勢。
中歐內(nèi)陸國。位于萊茵河上游東岸。面積160平方千米。人口29萬(1991年)。首都瓦杜茲。工業(yè)發(fā)達。郵票銷售和假牙制造聞名世界。旅游業(yè)興盛。
1.成行地種植。
1.謂并立。
1.按品級排列。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