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健壯的樣子。
2.
見“佶屈”。曲折。
1.
壯健貌。
1.出自《詩·小雅·六月》四牡既佶,既佶且閑。
2.出自《答柳子厚書》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癯然以清。
2.
見“佶屈”。曲折,形容文字艱澀難懂。
1.出自《井觀瑣言》魯哀公誄孔子辭,其文便佶屈。
2.出自《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孔子《文言》,實(shí)為萬世文章之祖……非清言質(zhì)說者比也,非振筆縱書者比也,非佶屈澀語者比也。
3.出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白話為維新之本》再證之三王時,誓師有辭,遷都有誥,朝廷一二非常舉動,不憚反復(fù)演說,大聲疾呼,彼其意惟恐不大白於天下,故文告皆白話。而后人以佶屈難解者,年代綿邈,文字不變而語變也。
3.
見“佶栗”。聳動貌。
1.出自《郭處士擊甌歌》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瀲滟幽修語。
4.
見“佶傈”。慓悍雄壯貌。
1.出自《驕兒詩》豪鷹毛崱屴,猛馬氣佶傈。
5.
見“佶栗”。戰(zhàn)栗貌。
1.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初入太湖》耳目駭鴻蒙,精神寒佶栗。
2.出自《紫檀篳篥曲贈善吹者任子中》當(dāng)頭獨(dú)發(fā)調(diào)最高,響來直在青云里。頓令陽春變秋色,佶栗吳霜飛繞指。
6.
見“佶屈聱牙”。形容文句艱澀,不通順暢達(dá)。亦省作“佶聱”。
1.出自《進(jìn)學(xué)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三·樊宗師文》商盤周誥佶屈聱牙,則以秦火之余,出於伏生口授而然。齊語固異,而況九十之老,齒豁而音微,又雜以方言,安得不佶屈聱牙。
3.出自《經(jīng)歷》例如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謂直譯的文字,寫得佶屈聱牙。
4.出自《與王欽萊論文書》吾子論文,於古取韓昌黎,於今取朱梅菴,不樂字句瑣細(xì)及文氣佶聱者,足見天分之高。
5.出自《論近世文學(xué)之變遷》龔氏之文,自矜立異,語差雷同,文氣佶聱,不可卒讀。
1.宋時臨安樓觀名。
1.一種用柳木制成的汲水用具。
1.月光。
1.秋夜的銀河。
1.涼爽。
1.薄與厚。
1.秋花。
1.亦作"涼貨"。
2.方言。指夏季出售的涼席﹑扇子之類的用品及清涼飲料和食物等。
1.冷菜湯。
2.冷酒。
1.舊時一種轎名。多為官員乘坐。
1.秋季。
1.亦作"涼浸浸"。
2.寒涼貌。
1.指秋天的景色。
①清涼爽快下了一陣雨,天氣~多了。②使身體清涼爽快坐下~~再接著干ㄧ到樹陰下~一下。
1.謂涼風(fēng)曠蕩。
1.亦作"涼冷"。
2.寒冷。
3.清涼。
1.寂寞冷落貌。
2.微寒貌。
3.納涼。
1.以玻璃為飾的簪子。
1.衰落。
1.古代臺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nèi)。
1.謂德薄才庸。
1.才能微薄。
夏天搭起來遮蔽太陽的棚◇手搭~(把手掌平放在額前)往前看。
1.猶涼棚。
2.指遠(yuǎn)望時平遮在額前的手掌。
3.搭有涼篷的游船。
1.亦作"涼氣"。
2.寒氣;清涼之氣。
1.清涼。
1.寒暑;冷暖。
1.亦作"涼傘"。
2.用以遮蔽陽光的傘。
1.亦作"涼森森"。
2.清涼貌。
1.秋天的飛沙。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紹興末,詔用朱熹言,罷紫衫,以涼衫視事。至干道初年,禮部侍郎王曮又以涼衫純素,似兇服,奏請除乘馬道途許服外,馀不得服。自后涼衫只用為兇服。
1.取涼用的扇子。
1.亦作"涼生生"。
2.微涼貌。
1.悲涼肅殺的聲音。
1.三國魏都許昌宮殿名。
1.亦作"涼適"。
2.涼快舒適。
清涼爽快晚風(fēng)習(xí)習(xí),十分~。
①溫度低的水。②生水。
1.凄涼的思緒。
1.亦作"涼飔"。
2.涼風(fēng)。
(~的)形容有些涼早立秋,~;晚立秋,熱死牛。
1.素絹。
1.即涼床。
1.指水井。
1.建于水畔的樓閣。
2.宋時臨安樓觀名。
1.秋天。
供休息或避雨的亭子。
1.亦作"涼瓦瓦"。
2.清亮貌。
1.冷暖;寒暑。
2.喻貴賤。
夏天穿的鞋幫通風(fēng)的鞋。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