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戲謔;詼諧。參見“詼諧”。
1.出自《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甫》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
2.出自《抱琴美人圖》詩綠帳愁單掩,朱唇似善詼。
2.
通“恢”。參見“詼妄”、“詼奇”。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上》《山海經》顓頊、高辛之類,皆絕域殊稱,與史傳全別;惟黃帝、堯、舜等稍無異詞,至稱葬于某山某地,則什九詼妄也。
2.出自《寓簡》自昔文章之言水者,如《七發》、《上林》、《子虛》等皆詼奇雄武,神變非常。
3.出自《〈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于是色情的、詼奇的、以意外刺激博取一時興奮的鬧劇、趣劇、歌舞劇風行一時。
1.輟車和軒車的并稱。泛指車輛。
1.聚集。
1.輟車與輜車的并稱。
1.宋代習俗。官府兵丁差役向街肆店鋪點送茶水﹐借以乞求錢物,謂之"齪茶"。
1.拘謹貌;謹小慎微貌。
1.持燈。亦指持燈的人。
1.街巷戒嚴。
1.飲薄酒。喻隨波逐流﹐從俗浮沉。語出《文選.屈原》"眾人皆醉﹐何不餵其糟而歠其醨?"醨﹐《楚辭》作"釃"。
1.喝豆粥飲白水。喻生活清苦。
1.左右牙齒不正。《說文.齒部》"齱﹐齱齵﹐齒不正也。"亦以形容參差不齊。
1.象聲詞。
1.咧嘴露出牙齒。
1.露出牙齒,咧開嘴巴。
2.形容相貌兇狠或樣子難看。
3.形容難以忍受的怪模樣。
1.比喻缺點,毛病。
1.鮮明貌。
1.毛病,缺點。
1.玉的斑點。引申為缺點,毛病。
1.缺點﹐毛病。
2.出現缺點﹑毛病。
1.缺點;毛病。
2.非議﹐指出缺點﹑毛病。
1.猶疵雜。
1.疵病與粹純。語本唐韓愈《讀》"孟氏(孟軻)醇乎醇者也﹐荀(荀卿)與揚(揚雄)大醇而小疵。"后因指圣人與大賢。
1.指摘;詆毀。
1.缺點﹐毛病。
1.缺點;過失。
1.缺點。
1.謂非議人家的過失﹐認為應廢黜不用。
1.指責詬罵。
1.瑕斑和污垢。亦單指污垢。
2.引申為錯誤﹐邪惡。
1.有弊病之國。言政教不善。
1.缺點;過失。語本《易.系辭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詆毀有乖忤便即疵毀。
1.腹中結塊之疾。
2.指責﹐指摘。
1.卑賤。
2.卑賤的人。
1.缺點;過失。
1.指文字繁復﹑不簡潔之病。
1.不完善的禮。
1.見"疵癘"。
1.過失;罪戾。
1.缺點;過失。語本《易.系辭上》"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1.謂見聞淺陋而好非議。
1.吹毛求疵;挑毛揀刺。
1.有疵斑的臉。指晉趙孟。善斷事。因其臉有疵點﹐故稱。
1.差錯;謬誤。
1.缺點﹐失誤。
1.缺點;失誤。
1.錯失﹑過惡。
1.斑點和裂紋。
1.瑕疵和污垢。
1.非議事物。
1.指責;指摘。
2.毛病;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