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秤桿,泛指稱重量的器具,如秤、天平等。
2.
動詞
稱重量。
3.
動詞
比較;斟酌。
4.
古同“橫”。
5.
名詞
車轅前端的橫木。
6.
名詞
(Héng)姓。
7.
形容詞
平;不傾斜。
1.
綁在牛角上以防觸人的橫木。一說穿于牛鼻的橫木。參見“楅衡”。
1.出自《詩·魯頌·??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
2.出自《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
2.
車轅前端的橫木。
1.出自《詩·小雅·采芑》約??錯衡,八鸞玱玱。
2.出自《易林·歸妹之益》三驪負衡,南取芷香,秋蘭芬馥,盈滿神匱。
3.出自《天工開物·舟車》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后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4.出自《論衡·自紀》士愿與憲共廬,不慕與賜同衡;樂與夷俱旅,不貪與跖比跡。
3.
架在屋梁或門窗上面的橫木。即桁條或檁子。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蟉虬而繞榱。
2.出自《城南聯句》紅皺曬檐瓦,黃團系門衡。
4.
葬具,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
1.出自《禮記·雜記上》醴者,稱醴也。甕甒筲衡,實見間,而后折入。
5.
橫。與“縱”相對。
1.出自《禮記·檀弓上》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
2.出自《匡謬正俗》《禮》云:“古之冠縮縫,今也衡縫。”衡即橫也,不勞借音。
3.出自《進字說表》衡邪曲直,耦重交折,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
4.出自《圣武記》臺灣亙閩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
6.
戰國時連橫之策的省稱。
1.出自《史記·蘇秦列傳》故從合則楚王,衡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2.出自《劇秦美新》至政破縱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始皇。
3.出自《天門引》秦王深居不得近,從破衡成欲誰信。
7.
秤桿;秤。
1.出自《國語·周語下》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
2.出自《荀子·王霸》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
8.
平。
1.出自《禮記·曲禮下》大夫衡視。
9.
衡量;比較。
1.出自《郡縣論七》今則一切歸於其縣,量其沖僻,衡其繁簡,使一縣之用,常寬然有余。
2.出自《友鷗堂集序》當時京師名流,談經濟、稽典故、論理學、衡文章者,必期會于梅花堂。
10.
猶勝。
1.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11.
準則;標準。
1.出自《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
2.出自《籌洋芻議》西洋各國稅額,大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為衡,又多則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
3.出自《老殘游記·自敘》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
4.出自《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古來徒歌、樂歌之別,近世小曲、自來腔之別,均以音樂為衡。
12.
古代鐘頂的平處。
1.出自《周禮·考工記·鳧氏》鳧氏為鐘……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
2.出自《義府·甬》甬謂鐘至肩處,有級而稍高也……衡謂鐘上平處也。
13.
古官名。掌保護巡守山林。參見“衡牧”。
1.出自《國語·齊語》山立三衡。
14.
眉毛。亦稱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間的部位。參見“盱衡”。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上》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
3.出自《后漢書·蔡邕傳》於是公子仰首降階,忸怩而避。胡老乃揚衡含笑,援琴而歌。
15.
北斗七星的第五星。
1.出自《漢書·天文志》衡殷南斗。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攝提運衡。
3.出自《櫝記·斗綱》斗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謂之斗綱。
4.出自《史記·天官書》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
16.
喻指權力中樞;權柄。
1.出自《六代論》至於桓靈,奄豎執衡。朝無死難之臣,外無同憂之國。君孤立於上,臣弄權於下。
2.出自《舊唐書·劉崇望傳》時溥與朱全忠爭衡,全忠謀兼徐泗,上表請以重臣鎮徐,乃以崇望守本官,充武寧軍節度使。
17.
古代天文儀器的部件,形如橫管,用以觀測日月星辰。
1.出自《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2.出自《宋史·天文志一》渾儀之制……置望筒橫簫於游儀中,以窺七曜之行,而知其躔離之次者,此謂衡也。
18.
古代用以使冠冕固著于發上的簪。
1.出自《周禮·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纮、??,昭其度也。
19.
古代樓殿邊上的欄桿。
1.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
2.出自《觀市》是日倚衡而閱之,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故著于篇云。
20.
衡山。
1.出自《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2.出自《送廖道士序》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數,獨衡為宗。
21.
衡水。
1.出自《艷歌行》求思望襄澨,嘆息對衡渚。
2.出自《青玉案》詞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筆空題斷腸句。
22.
即荇。水草名。
1.出自《戰國策·楚策四》〔黃鵠〕仰嚙菱衡,俯噣?鯉。
23.
同“蘅”。香草名。
1.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2.出自《文選·宋玉〈風賦〉》獵蕙草,離秦衡。
3.出自《廣雅·釋草》《爾雅》:“杜,土鹵。”郭注云:“杜衡也,似葵而香。”衡,與蘅同。
24.
通“珩”。佩玉上部的橫杠,用以系璜和沖牙。
1.出自《管子·輕重乙》寡人之國,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以是與天子提衡爭秩於諸侯,為之有道乎?
2.出自《大戴禮記·保傅》下車以佩玉為度,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玭珠以納其間,琚瑀以雜之。
25.
姓。漢有衡胡。見《漢書·儒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衡氏,《風俗通》:“伊尹為湯阿衡,子孫以衡為氏。一云魯公子衡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漢代有衡方宗、衡咸。
26.
橫。橫亙;橫貫。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僨。
2.出自《水經注·谷水》造筑此堨,更開溝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堅也。
27.
指橫拿著。
1.出自《國語·晉語三》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
28.
橫。橫逆;違逆。參見“橫命”。
1.出自《越絕書·越絕計倪內經》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處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
29.
指稱重量。參見“衡器”。
1.出自《演連珠》是以物勝權而衡殆,形過鏡則照窮。
30.
引申為抗衡;對抗。
1.出自《憐香伴·女校》這等巧思誰人想得到,斷然第一無疑了。誰能并,定巍然特等,豈區區閨中三友敢相衡。
31.
古官名。掌稅收。
1.出自《管子·巨乘馬》谷失於時,君之衡籍而無止。
1.表示謝意。
1.修治﹐治理。
1.陳設的次序。
1.陳說敘述。
1.墨的別稱。墨色黑﹐存放年代越陳越佳﹐故稱。
1.陳說教誨。
1.表示遜謝。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安徽懷寧(今屬安慶)人。陳獨秀長子。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與周恩來等在巴黎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回國后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參加領導省港大罷工。1927年4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江浙區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在上海被捕遇害。
1.陳舊的言詞。
2.指舊說。
3.陳述的言論﹔陳述言辭。
1.陳舊而膚淺的言詞。
1.陳舊的言詞和套數。
1.《漢書.游俠傳.陳遵》﹕"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廢。"后因以"陳筵"為設宴縱飲之典故。
近代文學家。字叔伊,號石遺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緒年間舉人。曾任學部主事、京師大學堂教習◇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詩為閩派代表作家之一,標榜同光體”。著作有《石遺室詩話》、《遼詩紀事》、《金詩紀事》、《元詩紀事》、《近代詩鈔》等。
電影演員。北京人。滿族。女。曾就讀于北平圣心女子學校。1930年從影,先后在聯華、明星等十余家影片公司拍片。1949年移居香港◇在香港、臺灣兩地拍片。曾因在影片《音容劫》中飾演角色,獲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
1.南朝宋吳郡人陳遺有孝名。母好食槍底飯﹐遺恒帶一囊﹐每煮食輒錄其焦以貽母◇遭孫恩亂﹐遺聚得數升﹐帶以逃竄﹐以此得活。母因晝夜泣涕﹐雙目失明﹐遺還﹐母目豁然即明。見《南史.孝義傳上.陳遺》◇遂用為孝行之典實。
1.陳說的道理。
2.陳述大義。
3.所表現出的凜然大義。
1.陳述謀議。
1.陳說自責。
1.陳說的道理。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四川樂至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畢業于北京中法大學。曾參加領導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共委員會書記,同年隨南昌起義部隊南進。1928年參與領導湖南起義,隨后與朱德率部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委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新四軍軍長、華東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參與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領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開辟蘇南、蘇北抗日根據地和參與組織指揮了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建國后,任上海市市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有《陳毅詩詞選集》。
1.猶言陳陳相因。
史學家。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曾在歐美留學十余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民族史、古代語言學等領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建國后,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常委。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
道教學者∨圓頓子,安徽懷寧人。少讀古籍醫書,研老莊道家之學◇歷游九華、武當、嶗山等名山勝跡。三十八歲后常居上海,任仙學院教授,主編道學雜志,曾研讀道藏,寫出部分道藏目錄、索引及道書多種,對中醫理論也有研究和著述。建國后,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會長。著有《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詩注》、《靜功療養法》等。
1.《左傳.隱公五年》﹕"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杜預注﹕"陳﹐設張也。公大設捕魚之備而觀之。"后因以"陳魚"為帝王行為不合禮儀之典。
1.陳述曉諭。
1.申訴冤情。
史學家,教育家。字援庵,廣東新會人。自學成家,長期從事歷史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和輔仁大學校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在宗教史、元史、考據學、目錄學方面著述宏富,創見頗多。建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全國人大常委。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有《元典章校補釋例》、《中西回史日歷》等。
1.謂陳列物品供人觀看。
1.陳舊而發黃黑色。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經濟管理家。原名廖陳云,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后,在上海從事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曾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中共中央白區工作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37年后,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建國后,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主任,主持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1950年后,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財經小組組長。60年代初,對恢復遭到嚴重困難的國民經濟,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文化大革命”中除保留中共中央委員名義外,被解除一切領導職務。1975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8年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參與制定和實施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等重要思想。主要著作編為《陳云文選》。
電影演員。廣東臺山人。女。曾就讀于廣州女子師范學校。1935年從影。1945年后移居香港。主演影片有《木蘭從軍》、《云裳仙子》、《一夜皇后》、《滿園春色》等。50年代后從事發型設計和服裝設計等。
1.東漢臧洪為袁紹所殺時﹐洪邑人陳容在坐﹐見洪當死﹐起謂紹曰﹕"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紹慚﹐使人牽出﹐容顧曰﹕"今日寧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將軍同日生也。"容亦被殺。在紹坐者﹐無不嘆息﹐竊相謂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見《后漢書.臧洪傳》◇因以"陳臧"指同生死的壯烈之士。
1.指宋詩人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自號后山居士﹐彭城人。官至秘書省正字◇因稱"陳正字"。
1.謂論述政事。
全名《包待制陳州糶米》。雜劇劇本。元人作,姓名不詳。宋代陳州干旱,劉衙內的兒子、女婿趁開倉賑災之機,大肆搜括,并打死災民張fe699擰U拋有—fe699湃タ封府告狀,包拯私訪得實,嚴懲貪官。
1.清詞人陳維崧與朱彝尊的并稱。
1.宿草之根﹔多年生草之根。
1.述說情況。
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開耀年間進士。任右拾遺,世稱陳拾遺。曾從軍邊塞◇解官回鄉,被人誣陷,死于獄中。提倡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綺麗詩風,是唐詩革新的先驅。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風格沉郁剛健。有《陳伯玉集》。
1.封建時代臣下向君王進言﹑上書。
1.陳設俎豆。意謂會盟﹐止息干戈。
九段圍棋手。上海人。七歲拜名手顧水如為師學棋。60年代初入選國家圍棋集訓隊。1963年受先戰勝日本杉內雅男九段,創中國棋手勝日本九段的紀錄。1965年在分先條件下戰勝日本巖田達明九段。1964-1974年間三次獲全國冠軍。1982年晉升九段。擅長中國流”布局。著有傳記文學《超越自我》。
1.《漢書.游俠傳.陳遵》﹕"遵耆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后遂用"陳遵投轄"為好客留賓的典故。
1.見"陳遵投轄"。
1.帝王親筆。
1.皇帝的車駕。
1.帝王的恩寵。
1.帝位的承傳。
1.帝王的仁慈﹑恩德。
1.謂皇帝的聽聞。
2.借指皇帝的心思﹑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