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顯著;顯耀;盛大。
2.
名詞
(Hè)姓。
3.
量詞
(外)頻率單位名赫茲的簡稱,符號Hz。
4.
詳見“赫哲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
1.
紅色鮮明貌。
1.出自《詩·邶風·簡兮》赫如渥赭,公言賜爵。
2.出自《景福殿賦》桁梧復疊,勢合形離。赩如宛虹,赫如奔螭。
2.
明亮。
1.出自《荀子·天論》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
2.出自《郁離子·不韋不智》驕陽赫而不吾灼,寒露零而不吾凄。
3.
顯赫;顯耀。
1.出自《詩·大雅·生民》以赫厥靈,上帝不寧。
2.出自《采薪者歌》留侯起亡虜,威武赫荒夷。
3.出自《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神風潛駭,有赫茲威。
4.出自《聊齋志異·青鳳》次日,莫三郎果至,鏤膺虎??,仆從甚赫。
4.
盛大;興盛。
1.出自《詩·商頌·那》於赫湯孫,穆穆厥聲。
2.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巫山赫其無疇兮,道互折而曾累。
3.出自《諷諫》詩於赫君子,庶顯于后。
4.出自《過漢故城》詩何其赫隆盛,自謂保靈長。歷數有時盡,哀平嗟不昌。
5.
炎熱熾盛貌。
1.出自《代苦熱行》赤坂橫西阻,火山赫南威。
2.出自《翡翠賦》熱風翕而起濤,丹氣赫而為暑。
6.
奮發貌。參見“赫然”。
1.出自《逸周書·武寤》王赫奮烈,八方咸發。
7.
盛怒貌。參見“赫斯”、“赫怒”。
1.出自《抱樸子·論仙》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誅。
2.出自《石闕銘》帝赫斯怒,秣馬訓兵。
3.出自《從軍》詩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
4.出自《舊五代史·晉書·少帝紀五》自啟釁端,果貽赫怒。
5.出自《追求》朱女士張大了眼,憂慮著這位博士的赫怒,但心里未嘗不樂意章秋柳的將要受窘。
8.
割裂;支解。
1.出自《后漢書·禮儀志中》赫女軀,拉女干,節解女肉,抽女肺腸。
9.
通“嚇”。恐嚇;恫嚇。
1.出自《上襄陽于相公書》憚赫若雷霆,浩汗若河漢。
2.出自《揮麈后錄》恐赫天下。
10.
物理學名詞“赫茲”的簡稱。如:千赫;兆赫。
11.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赫氏〕赫胥氏之后也。
12.
引申謂映照,映紅。
1.出自《陸東海譙山集》詩輕風曖長岳,雄虹赫遠峯。
2.出自《效古》詩赪霞燒廣澤,洪曜赫高丘。
13.
指威嚴明察。
1.出自《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
2.出自《咸賓錄·南夷志一·百花》故得天鑒孔彰,帝臨有赫。
1.亦作"通施"。
2.通貨,貨幣。
3.謂轉移,轉化。
1.普遍適用的道理與法則。
2.疏通大義。常用為書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虎通義》;《文史通義》。
1.猶精通。
1.猶通義。
2.共同商議。
1.互譯兩方語言使通曉。
2.指翻譯人員。
1.交通便利的城市。
1.同"通都大邑"。
1.通達平易。
1.四通八達的驛站。
1.猶通義。
1.表達意愿。
1.猶通婚。
1.傳達消息,互通音訊。
1.開浚堵塞的水道使通暢。
1.群居雜交。
2.猶淫亂。
1.宋時衙役名。
1.曠達的隱士。
1."通印子魚"的省稱。
1.亦稱"通應子魚"。
2.即子魚。宋王安石《送福建張比部》詩有"長魚俎上通三印"之句,福州瀕海多魚,初不專指子魚而言。至蘇軾《送牛尾貍與徐使君》詩"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雀漫多脂",始以"通印子魚"對"披綿黃雀"。亦有稱"通應子魚"者,或以為出于通應江水,或以為其地有通應侯廟。
1.見"通印子魚"。
1.透明光亮。
1.普遍使用。
2.某些寫法不同而讀音相同或意義相通的漢字彼此可以換用。如"糕"與"餻","由"與"繇"。
統一某些零件和部件的種類、規格,使其能在類似產品中通用互換的技術措施。經過統一后,可通用于某些產品中的零件和部件,稱為通用件”。通用化是標準化的初步階段。
功能齊全,適合于科學計算、數據處理、過程控制等方面應用的電子計算機。具有較高的運算速度、較大的存儲容量、配備較齊全的外部設備及軟件。但與專用計算機相比,其結構復雜、價格昂貴。
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實施登陸作戰的軍艦。配載登陸艇、兩棲車輛、直升機等。兼有兩棲攻擊艦和運輸艦的作戰能力。
1.可以互相換用的漢字。
1.共同承擔憂患。
1.謂與神鬼交通。
2.通往幽勝之處。語出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1.龜的別名。
1.見"通幽洞微"。
1.通曉﹑洞察幽冥靈異之事。
1.通曉﹑洞察幽冥之事。
1.通曉﹑洞察幽深而細微的道理。
1.國家﹑地區之間有郵件來往。
1.疏通瘀滯。
1.見"通款"。
1.傳達話語。
2.全國范圍或全民族間的普通詞語。
3.指幾個地區內普遍使用的詞語。
4.通常的說法。
1.統領駕馭。
1.指交通發達﹑風氣開通之地。
1.猶通告。
1.深淵。
1.通曉玄奧微妙的道理。
1.十分圓滿。
1.謂源頭相通。
1.通達高遠。
1.共同的愿望。
1.總括。
1.疏通瑟底之孔。
1.通達允當。
1.謂通航運輸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