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曉﹑洞察幽冥之事。
競技跳水項目之一,在有彈性的金屬或玻璃鋼跳板上進行。跳板高度有1米和3米兩種。動作有面對池向前跳水,面對板向后跳水,面對池反身跳水,面對板向內跳水及轉體跳水。各組均有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按兩種動作得分總和評定名次。
1.見"跳板"。
1.跳船。
1.跳舞雜戲的一種。
1.逃奔。
1.猶跳躍。
1.騰跳。
1.在邊疆挑釁侵擾。跳,用同"挑"。
1.翻騰的波浪。
1.方言。猶發作。
1.喇嘛教習俗,在宗教節日里喇嘛裝扮成神佛魔鬼等,誦經跳舞,據說是為了驅除邪氣。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語惡鬼。
1.舊時民間娛樂活動之一。頭戴烏紗,身穿蟒袍,手持元寶,簡帖上有'招財進寶'四字,邊跳邊舞。
1.指男女間愛情上喜新厭舊,見異而遷。
2.指牲畜吃盛器內的食,吃了這只又吃那只。
3.改變行業;變動工作處所。
1.貴州省西部﹑中部﹑四川省南部和云南省許多地區苗族的盛大娛樂活動。多于農歷正月間,在傳統的跳場坪或跳場坡上舉行。在坪上豎立花桿,男女盛裝前往,繞桿吹笙跳舞。人數常達數千,多至萬余。男女青年多利用這一場合對歌交結朋友。也稱跳花﹑踩花山或踩山。
1.戲劇中角色的名稱。
2.昆蟲。身體很小,細長或圓形,無翅,有細毛,觸角粗短,腳短,腹部第四節有跳躍的器官。多生在水邊或濕地,吃腐爛的植物。
1.超越;突出。
2.古代寫章表時另起行頭,叫"跳出"。
1.蹦跳。
2.引申指為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
1.形容水勢洶涌奔騰。
1.頓腳喧鬧。
1.輕薄放恣貌。
1.跳舞。
1.舊時巫師假裝神仙附體,來回跳躍,偽稱能驅鬼治病。
1.射彈在接觸地面或其他物體表面時又跳飛起來的現象。彈頭的著角越小,運動速度越大,物體表面越光滑﹑堅硬,則越容易產生跳彈。跳彈仍具有殺傷力。
1.見"跳蕩"。
1.揮刀。
2.指向高處拋刀。
1.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1.見"跳磴"。
1.亦作"跳蹬"。
2.放在淺水中,相隔一定距離,供踏腳用的大石塊。
1.一起一伏地動;一明一暗地閃動。
1.舊時的一種迷信活動。
1.聽取陳述而作出決定。常指聽訟斷獄。
1.《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后以"聽而不聞"謂聽了與沒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或漠不關心。
2.謂聽力有限﹐不聞聲響。
1.鬧新房舊俗。新婚夜暗中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
1.相傳龜茲國王與樂人于大山間傾聽風聲和水聲﹐感興而制樂。因以形容善于賞玩自然景色。
1.古代官府卯刻擊鼓﹐入值;午刻再鼓﹐下值。因稱官吏赴衙值班為"聽鼓"。
2.官吏赴缺候補。
1.注意等候。多用于官府或上級的決定。
1.聽別人講話。
2.猶聽從。
3.聽候回話。
1.諺語。意謂由此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
1.聽從使喚。
1.聽到。
1.比喻聽說某事﹐即信以為真﹐或更進一層﹐妄加推斷。
1.聽人講授或講演。
1.聽受教言。
1.聽事決案;聽候斷決。
1.聽候勘問﹑審訊。
1.聽事覽文。謂處理政務。
1.暗中探聽別人的動靜。
1.耳朵辨別聲音的能力。
1.猶聽聞。
1.語本《漢書.鄭崇傳》"崇少為郡文學史﹐至丞相大車屬。弟立與高武侯傅喜同門學﹐相友善。喜為大司馬﹐薦崇﹐哀帝擢為尚書仆射。數求見諫爭﹐上初納用之。每見曳革履﹐上笑曰'我識鄭尚書履聲。'"后遂以"聽履"指帝王親近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