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鳥類的一屬,頭小頸長,嘴長而直,腳細長,后趾小,高于前三趾,紅色頭頂,羽毛白色或灰色,翼大善飛,叫聲高而清脆,群居或雙棲,常在河邊或沼澤地帶捕食魚、昆蟲和植物。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丹頂鶴、白鶴、灰鶴等。
2.
名詞
(Hè)姓。
1.
亦作“寉”。亦作“靍”。亦作“靎”。亦作“靏”。亦作“鶮”。亦作“鸖”。
2.
鳥綱鶴科各種類的統稱。我國常見的有:丹頂鶴、白鶴、灰鶴、黑頸鶴、赤頸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等。古代詩詞圖畫中常指丹頂鶴或白鶴。
1.出自《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2.出自《雪賦》皓鶴奪鮮,白鷴失素。
3.出自《本草綱目·禽一·鶴》鶴大于鵠。長三尺,高三尺余,喙長四寸,丹頂赤目,赤頰青腳,修頸凋尾,粗膝纖指,白羽黑翎。亦有灰色、蒼色者。嘗以夜半鳴,聲唳云霄。
3.
比喻白色。參見“鶴鶴”、“鶴髮”。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2.出自《八關齋夜賦四城門·第三賦南城門老》鶴發辭軒冕,鮐背烹葵菽。
3.出自《代悲白頭翁》詩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4.出自《洪波曲》矮小的張仲老把他的童顏愈見漲紅起來,星眼愈見睜圓起來,鶴發似乎有要直豎的形勢。
4.
指鶴版書。參見“鶴版”。
1.出自《謝敕書宣慰表》臣某言,中使馮仙鶴至,伏奉手詔,兼宣口敕。
5.
星名。見《明史·天文志一》。
1.出自《明史?天文志一》十二宮星名:玄枵:鶴,一。黃道經度一十一度弱,黃道緯度三十二度半,赤道經度三百二十五度太強,赤道緯度南四十八度半弱。
1.追縱。
1.戍邊備胡。
1.駐守邊疆。
2.充軍邊疆。
1.水運邊防軍需品。
1.邊城。
1.古代防守一地的軍事長官。
1.漢代遣送邊地服役的刑罰。
1.戍守邊關的人。
1.戍卒的妻子。
1.古代駐守一地長官的副職。
1.戍卒所唱的歌。
1.戍邊吏卒的戶籍。
1.戍旗。
1.猶關口。
駐軍fc4fM軍情的高樓戍樓刁斗催落月,二十從軍今白發。
1.戍守﹑巡邏邊境的兵士。
2.邊防駐軍的城堡。
1.古代守邊官兵的通稱。
1.駐守,守衛。
1.官員謫戍所住的地方。
1.古印度四種姓之一。屬第四級,沒有任何權利,僅從事"低賤"﹑"卑微"的勞動,或為高級種姓服役。其實際地位無異于奴隸。也稱首陀羅。
1.戍卒所居的屋舍。
1.邊塞守軍的炊煙。
1.戍役和勞役。傜,同"徭"。
1.戍邊的軍士。
2.戍守邊疆。
1.防守御敵。
1.防御敵人的木柵。
1.古代駐守一地的長官。
1.軍事運輸。
1.見"束阨"。
1.謂牙齒如緊密排列的貝殼和瓠犀。形容牙齒整齊潔白。
1.即束帛。
1.收起兵器。
1.猶厲兵秣馬。
1.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
1.束帛之上又加玉璧。古代表示貴重的禮物。
1.束帛之上又加瑞玉。古代表示貴重的禮物。
1.草把。
1.一把柴。常用以形容身體干瘦。
1.見"束衽"。
1.猶套車。
1.約束持重。謂謹慎小心。
1.捆草成束。《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巡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束薪"。
2.成束的草。
3.《后漢書.徐穉傳》"及林宗有母憂,稚往吊之,置生芻一束于廬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稱祭品。
1.一捆荊柴木。
2.捆荊成束。《詩.唐風.綢繆》"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唐白居易《想東游五十韻》"懸旌心宛轉,束楚意綢繆。"一說喻男女成婚。參見"束薪"。
1.捆扎椽子當柱子用。比喻小材大用。
1.整飾衣服。表示端莊。
2.泛指裝束。
3.指官服。引申謂公務。
4.指腰帶。
1.束系衣帶,挽起發髻。謂出仕。
1.謂收拾行李。
1.亦作"束隘"。
2.控制要隘。阨,通"隘"。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1.《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發,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墮無余。"后以"束發封帛"指婦女忠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