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鵪鶉。
2.
名詞
比喻破爛的衣服。
1.
鳥名。本指羽毛有斑的鵪鶉,后亦混稱鵪鶉。
1.出自《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鶉兮。
2.出自《放鶉》詩獸烹羊豬,鳥烹鴨雞。唯鶉不殺,置奴而攜。
3.出自《本草綱目·禽二·鶉》鶉大如雞雛,頭細而無尾,毛有斑點,甚肥。雄者足高,雌者足卑。其性畏寒。其在田野,夜則群飛,晝則草伏。
4.出自《本草綱目·禽二·??》鵪與鶉兩物也。形狀相似,俱黑色,但無斑者為鵪也。今人總以鵪鶉名之。
2.
傳說中的赤鳳。參見“鶉鳥”。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昆侖之丘〕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
3.
星宿名。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焞之賁賁,天策焌焌。
2.出自《夢溪筆談·象數》天文家,朱鳥乃取象於鶉。
4.
鶉衣的略稱。
1.出自《后續詠貧士》山童衣百鶉,喚之愧匆匆。
2.出自《玉合記·參成》北海鵬程終一奮,又何方食??衣鶉。
5.
通“醇”。純美。
1.出自《法言·寡見》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鶉兮。
1.倉皇;慌張。
1.顯明的道理。
1.昭著;顯露。
1.《史記.滑稽列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章﹐奏章;公車﹐漢代接待臣民上書的官署◇以"章滿公車"形容奏章之多。
1.謂文章的綱領﹑要點。
2.贛州的別稱。其地漢時屬豫章郡﹐故稱。
1.昭著;顯揚。
1.繡有徽號的旗幟。
1.水鳥名。
1.明顯貌。
1.顯著﹐榮耀。
1.猶藻飾。
1.詩篇;詩歌。
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字行嚴。1903年任上?!短K報》主筆,從事反清活動。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院教授◇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壓制學生運動。1939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后留北平。建國后,任政務院法制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1.見"章視"。
1.亦作"章示"。
2.明示;詔告。
1.官印和系印的絲帶。亦泛指官印。
2.指官位。
1.奏章。
1.舊時臣下向君上進呈的言事文書。
1.古代歷法名詞。1回歸年與12個朔望月時值不同﹐古人發現經過19次冬至﹐日月才相會于原點﹐即太陽周天19次﹐月球周天235次。因而將19年稱為"章歲"﹐235月稱為"章月"。又因十九年只有228個月﹐所以一個章歲中要置七個閏月。
1.即章華臺。春秋時楚國離宮。
2.戰國時秦宮中臺名。
3.漢長安街名。
4.泛指妓院聚集之地。
1.唐韓翃有姬柳氏﹐以艷麗稱~獲選上第歸家省親;柳留居長安﹐安史亂起﹐出家為尼◇韓為平盧節度使侯希逸書記﹐使人寄柳詩曰"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柳為蕃將沙咤利所劫﹐侯希逸部將許俊以計奪還歸韓。見唐許堯佐《柳氏傳》◇以"章臺柳"形容窈窕美麗的女子。
即章炳麟”。
1.章程;規則。
1.傳聞;著聞。
1.猶章聞。
1.古樂舞名。
1.奏章檄文等公文。
1.古樂曲名。
2.堯樂《大章》和禹樂《大夏》的并稱。
1.顯揚;表露。
1.國家的規章法令。
1.華麗的刺繡品。
1.宋代著名瓷窯之一。時宋處州龍泉(今浙江省龍泉縣)章姓兄弟并制窯燒瓷﹐兄窯曰哥窯﹐弟窯曰章龍泉窯﹐簡稱章窯。
1.指官印。
又稱蛸”。軟體動物,頭足綱,蛸科。身體卵圓形。頭上有八條腕,腕上大多有兩行吸盤,是捕食和御敵的武器。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墒秤谩at藥上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1.美名。
1.古代歷法名詞。古人以235月為章月。
1.章程規則。
1.鮮明美好貌。
2.昭著貌。
3.畏懼不安貌。
1.見"章指"。
1.亦作"章旨"。詩文的主旨。
2.經籍注釋的一種形式。
1.遮蔽,掩蓋。
1.見"遮蔭"。
1.亦作"遮陰"。
2.遮蔽陽光,使陰涼。
1.掩蓋;隱藏。
1.謂封建時代官宦依仗特權豁免賦役。
1.亦作"遮暎"。
2.掩蓋;遮蔽。
3.掩飾;隱瞞。
1.見"遮映"。
1.亦作"遮壅"。
2.猶言擁聚阻攔。
1.見"遮擁"。
1.掩著嘴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