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名。漢水,也稱漢江,為長江最長的支流。發(fā)源于今陜西省寧強縣,流經(jīng)湖北省,在武漢市入長江。
1.出自《書·禹貢》嶓冢導(dǎo)漾,東流為漢。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3.出自《詠史》滄溟所為大,江漢日來委。
2.
天河;銀河。
1.出自《詩·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2.出自《物理論》星者,元氣之英也;漢,水之精也。
3.出自《贈史昭》詩東林月未升,廓落星與漢。
4.出自《采桑子》詞撲面霜空,斜漢朦朧,冷逼氈帷火不紅。
3.
男子。參見“漢子”。
1.出自《北史·邢邵傳》此漢不可親近。
2.出自《初到滄州呈州官》詩中央一群漢,聚坐打杯觥。
3.出自《三閑集·通信》現(xiàn)在很有些沒分曉漢,以為“問目的不問手段”是共產(chǎn)黨的口訣,這是大錯的。
4.
方言。稱丈夫。
1.出自《西游記》八戒道:“娘,你上覆令愛,不要這等揀漢。”
2.出自《傳家寶》遇了大事人家會跑到區(qū)上去找人家的漢。
5.
契丹統(tǒng)治者對南人的稱謂。元代對原在金人統(tǒng)治下的北方漢族人和契丹、女真、高麗等族人亦稱漢。參見“漢人”。
1.出自《資治通鑒·后晉高祖天福元年》契丹主素聞諸將名,皆慰勞,賜以裘帽,因戲之曰:“汝輩亦大惡漢。”
6.
古指華夏族、漢族及其活動范圍。
1.出自《史通·雜說中》如今之所謂者,若中州名漢,關(guān)右稱羌……凡如此例,其流甚多。
2.出自《考古編·詩論》中國有事於北狄,惟漢人為力,故中國已不為漢而北虜猶指中國為漢。
3.出自《懶真子》今之夷狄謂中國為漢者,蓋有說也。《西域傳》載武帝輪臺詔曰:“匈奴縛馬前后足,言秦人,我丐若馬。”注謂中國人為秦人,習(xí)故言也。故今夷狄謂中國為漢,亦由是耳。
4.出自《資治通鑒·漢武帝太始四年》漢時,匈奴人謂中國人為秦人,至唐及國朝則謂中國為漢,如漢人、漢兒之類,皆習(xí)故而言。
7.
民族名。漢族。中華民族中人數(shù)最多的民族。參見“漢族”。
1.出自《苦雨齋談·與友人論國民文學(xué)書》無論是幸不幸,我們既生為中國人,便不自主地分有漢族的短長及其運命。
2.出自《論十大關(guān)系》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nèi)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8.
漢語的簡稱。
1.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田軍作〈八月的鄉(xiāng)村〉序》手頭沒有書,說不清見于那里的了,也許是已經(jīng)漢譯了日本箭內(nèi)亙氏的著作罷,他曾經(jīng)一一記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樣為蒙古人所淫殺、俘獲、踐踏和奴使。
2.出自又如:俄譯漢;漢譯英。
9.
《漢書》的簡稱。
1.出自《晉書·何遵傳》嵩字泰基,寬弘愛士,博觀墳典,尤善《史》《漢》。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
3.出自《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三國志》在《史》《漢》的基礎(chǔ)上完成,號為良史。
10.
朝代名。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前202年稱帝,國號漢,建都長安,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8年外戚王莽一度稱帝,國號新。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后漢。220年曹丕稱帝,東漢滅亡。整個漢代共歷二十四帝,406年。
11.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蜀漢。263年亡于魏。
12.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十六國之一。公元304年,劉淵起兵,自稱漢王。308年,劉淵在平陽稱帝。后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
13.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十六國之一。公元306年,李雄稱帝,建都成都,國號成。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347年亡于東晉。
14.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五代時的十國之一。公元917年,劉?在廣州稱帝,國號越,后改為漢,史稱南漢。971年亡于北宋。
15.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劉知遠(yuǎn)在太原稱帝,旋定都汴(今河南省開封市),國號漢。史稱后漢。950年亡于后周。
16.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五代時的十國之一。公元951年,劉旻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979年亡于北宋。
17.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五代時十國之一的前蜀(公元907年—925年)曾一度改國號為漢。后仍稱蜀。
18.
我國古代政權(quán)名。1360年,陳友諒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稱帝,國號漢。不久為朱元璋所滅。
19.
地名。漢中的簡稱。秦置漢中郡,包括今陜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漢仍之。
1.出自《酌古論·曹公》張魯擅漢,劉璋據(jù)蜀,而關(guān)西諸將,紛紛不一。
20.
地名。唐代州名。治所雒縣,在今四川省廣漢市。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四川二·成都府》。
21.
地名。指漢皋山。又稱方山、萬山,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北。
1.出自《螢火賦》狀火井之沉熒,似明珠之出漢。
22.
地名。漢口或武漢市的省稱。
1.出自如:京漢鐵路;上海駐漢辦事處。
23.
姓。參閱《通志·氏族二》。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漢氏,《姓苑》稱:東莞有這個姓,說是漢高祖的后代……漢朝滅亡后,子孫有的以國名為姓氏。
①《韓非子·難一》說楚國有人賣矛和盾,夸他的盾最堅固,什么樣的矛都刺不進,又夸他的矛最銳利,什么樣的盾都能刺穿。有人問他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那會怎么樣呢?”那人無言可答◇用矛盾”比喻言行相互抵觸,互不相容自相矛盾|矛盾百出。②唯物辯證法指事物內(nèi)部或事物之間又統(tǒng)一又斗爭的雙方的關(guān)系。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推動事物的發(fā)展。矛盾千差萬別,千變?nèi)f化,必須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客觀事物的矛盾反映到人的頭腦中來,形成思想上的矛盾。③邏輯上有三種不同的涵義(1)指邏輯矛盾”或自相矛盾”;(2)指矛盾判斷”;(3)指矛盾概念”。
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外延互相排斥、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的外延的概念。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就是矛盾概念,因為它們的外延互相排斥,其外延之和等于其屬概念車輛”的外延。
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304頁)。
毛澤東作于1937年8月。編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總結(jié)了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桅革命的教訓(xùn),提出并論述了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矛盾學(xué)說的理論體系,指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zhì)和核心。強調(diào)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yán)格遵守的一個原則。指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zhì)。該書是毛澤東的哲學(xué)代表作之一,對唯物辯證法基本理論提出了許多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矛和戈。
2.謂攻擊﹐指責(zé)。
1.矛和弓。泛指兇器。
1.矛和戟。亦用以泛稱兵器。
1.矛刃的下口。
1.矛和矟。指簡單兵器。
1.猶矛矟。指簡單兵器。
1.亦作"矛盾"。
2.《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榡與矛者﹐譽之曰'吾榡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榡﹐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后以"矛榡(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
1.古舞曲名。
1.即梭鏢。裝有長柄的雙刃單尖刀。
1.以牦牛尾為飾的旗。
1.喻極細(xì)微之物。語本《列子.湯問》"昌(紀(jì)昌)以牦懸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
1.以毛做成的帽帶。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以示自請罪譴。
1.亦作"茆庵"。
2.茅廬;草舍。
1.古代的一種占卜方法。
1.亦作"茆柴"。
2.見"茅柴酒"。
1.茅舍,草屋。
1.鳥名。貓頭鷹。
2.古逸詩篇名。
1.草蓋的屋頂。謂簡陋的居室。
1.謂崇尚儉樸,不事修飾。
1.用茅草蓋成的旅舍。言其簡陋。
1.草蓋的殿堂。
1.亦作"茆棟"。
2.茅屋。
1.茅舍的門。
1.指封土及其賦斂。
1.用茅草做頂﹑椒泥涂壁的房屋。
1.戰(zhàn)國齊人,以敢諫見稱。秦始皇母后私通嫪毐,毐以假父之尊專國事,驕縱為亂,始皇取而車裂之,遷太后于萯陽宮,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死者已二十七人,而茅焦猶冒死上謁,解衣伏質(zhì),喻以利害,始皇悟而赦之,迎太后歸咸陽,尊焦為上卿。見漢劉向《說苑.正諫》。
1.旄旌。桿端飾有旄牛尾的旗幟。茅,通"旄"。
1.古擯相者習(xí)朝會之儀,束茅而列,以表位次。
2.茅束。
1.指傳說中在句容句曲山修道成仙的茅氏兄弟。
1.亦作"茆寮"。
2.草屋;茅草棚。
1.即茅山。山在今江蘇省句容縣境內(nèi)。
1.相傳仙人所騎的神物。
1.雉門。古王宮五門之一。
1.應(yīng)變不窮貌;隨順貌。
1.斗笠,一種擋雨遮陽用的笠帽。
1.茅根相牽連貌。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
1.猶言盤根錯節(jié)。樹木根節(jié)盤繞交錯。比喻事情繁難復(fù)雜。
1.盤曲橫貫﹐連結(jié)交錯。
1.猶蟠據(jù)。
2.猶言根深柢固。
1.糾結(jié)交錯;回環(huán)旋繞。
2.勾結(jié)。
1.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構(gòu)成幾何圖形。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遍及。語本《管子.內(nèi)業(yè)》"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極于地﹐蟠滿九州。"
1.見"蟠天際地"。
1.盤曲糾結(jié)。
2.互相勾結(jié)。
3.猶聚集。
4.郁積;郁結(jié)。
1.盤據(jù)勾結(jié)。
1.盤踞;占據(jù)。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