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銅器紋飾的一種。以蟠曲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創作和演出(戲曲、舞蹈等)~文藝節目。
①編輯或翻譯。②做編譯工作的人。
一種翻譯程序。能把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翻譯后的目標程序并不一定馬上送入計算機中執行。需用多條語句才能對應一句源程序的語句。
(軍隊、機關等)整編后多余的~人員。
1.竹編的轎子。
①把資料組織排列起來(多指報表等)~名冊ㄧ~預算。②憑想像創造(故事)《山海經》里有不少古人~的神話。③捏造~謊言。
編輯人員對一篇文章或一條消息所加的意見、評論等,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也作編者案。
同‘編者按’。
1.編輯整理。
2.整頓改編。
把細長的東西互相交錯或鉤連而組織起來~毛衣◇根據民間傳說~成一篇美麗的童話。
用若干根紗(或絲、線)相互絞辮而成的織物。如繩和較狹的編織帶(如礦燭芯、寬緊帶和鞋帶等)。織紋呈人字形或∞形。
①把細長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制成器物用柳條~的筐子。②根據資料做出(規程、方案、計劃等)~教學方案。③組織機構的設置及其人員數量的定額和職務的分配擴大~。
1.書籍卷冊。
古代打擊樂器,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1.指用細竹竿或竹片編織成的籬笆。
編寫;著述。
編篡;撰寫。
①把材料交叉組織成器物;編結~花環。②將有關的資料、文章等收集起來編成書;編集~成書。
1.編撰著錄。
把分散的人、交通工具等安排成一定形式的單位或單元。
編輯(多指資料較多、篇幅較大的著作)~詞典ㄧ~百科全書。
1.即"萹蓄"。一名"扁竹"。
1.叢生的萹蓄。
1.草名。又名萹竹。一年生草本。多生郊野道旁。葉狹長似竹,初夏于節間開淡紅色或白色小花,入秋結子,嫩葉可入藥。
1.即萹蓄。
1.竹編成的盛飯器具。
1.竹制的燈籠。
1.竹輿;竹轎。
1.哺乳動物。頭部和軀干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膜相連﹐常在夜間飛翔﹐捕食蚊﹑蛾等昆蟲。視力很弱﹐靠自身發出的超聲波來引導飛行。
2.《伊索寓言》中有《蝙蝠和黃鼠狼》的故事有一蝙蝠先后被仇鳥和仇鼠的黃鼠狼逮住﹐皆隨機應變﹐以其似鼠又似鳥的外形﹐分別詭言自己是鼠和鳥﹐得以保全性命。因以"蝙蝠"指騎墻派。
1.見"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
1.扇名。
1.一種食魚獸。即猵獺。
1.獺屬。居水中,食魚。又稱猵獺,簡稱"獱"或"猵"。
1.形似鳊魚的小舟。
1.馬鞭和手板。古代禮制武將執鞭清道和文官執板侍立為見到上官時的禮節。
1.鞭炮。
1.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1.猶鞭殺。
1.鞭策;勉勵。
2.剖析,分析。
1.古代洛陽方言。意謂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層。形容探求透徹,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語。
形容能透徹說明問題,深中要害(里里頭)。也說鞭辟近里。
1.同"鞭辟近里"。
1.同"鞭辟近里"。
1.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號神農也。"后因以"鞭草"為嘗百草﹑知性味的典實。
用鞭和策趕馬。比喻督促要經常~自己,努力學習。
1.見"鞭策"。
1.見"鞭長不及馬腹"。
1.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杜預注"言非所擊。"謂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因以"鞭長不及馬腹"喻力所不能及。
1.謂路途遙遠。
《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原來是說雖然鞭子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子上,后來借指力量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