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邯鄲(Hándān),地名,在河北。
2.
名詞
古水名,在今青海化隆西。
1.
見“邯鄲”。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春秋時,衛地,后屬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自晉陽徙都邯鄲。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鄲郡。三國、魏、晉為廣平郡,隋開皇中改置縣,唐、宋、金、元因之。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邯鄲北通燕涿,南自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
3.出自《菩薩蠻·贈梁陶侶》詞邯鄲年少春衫綠,鳴箏競唱《棠村曲》。
2.
見“邯鄲”。戰國趙都邯鄲,因以為趙的代稱。
1.出自《竹書紀年·顯王》六年,我師伐邯鄲,取列人。我師伐邯鄲,取肥。
2.出自《竹書紀年·顯王》十六年……邯鄲之師敗我于桂陵。
3.
見“邯鄲”。指《邯鄲曲》。參見“邯鄲曲”。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
4.
見“邯鄲”。稻粱的一種。
1.出自《管子·地員》五纑之狀,強力剛堅。其種,大邯鄲、細邯鄲,莖葉如扶櫄,其粟大。
5.
復姓。漢有邯鄲義。見《通志·氏族三》。
1.出自《廣韻?寒韻》邯,邯鄲,漢復姓。漢有衛尉邯鄲義。風俗通云:因國為姓也。
6.
山名。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西。
1.出自《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六·邯鄲行》邯鄲,戰國時趙國所都,自警侯始之。有叢臺、洪波臺在焉。邯,山名;鄲,盡也。
7.
水名。在今青海省化隆縣西,有東西二水,注入黃河。東漢永平初馬武擊破西羌于東邯、西邯,永元中侯霸置東邯、西邯屯田五部,即此。
1.出自《后漢書·馬武傳》羌乃率眾引出塞,武復追擊到東、西邯,大破之。
1.離去;擺脫。
1.去掉﹐去除。
1.指言語出口。
1.逃竄。
1.猶言自高自大﹐坐大。
1.政黨的成員脫離所屬的政黨。亦特指中國共產黨黨員脫離黨組織。
1.指某種商品生產或供應暫時中斷。
1.《晉書.阮孚傳》"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嘗以金貂換酒﹐復為所司彈劾。"后因以"脫貂"形容放任不羈。
1.超度。
1.簡慢;輕率。
1.借指婦女具有懿德賢行。
1.頭發大量脫落的現象﹐多由發癬等皮膚病引起。
1.脫離凡俗。
1.見"銅活字"。
1.中醫指十二歲以下健康男孩的小便﹐以之入藥。
1.紫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紫參》。
1.幼小;童年。
2.指小兒。
1.猶童年。
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家。浙江鄞縣人。復旦大學畢業,獲比利時比京大學博士學位。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主任,副院長。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海鞘和金魚卵的發育能力、文昌魚卵的發育規律,取得重大成就。與合作者研究生物性狀遺傳中細胞核和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獲得很多成果。
1.禿頂。
1.猶童叟。
1.猶兒童。
2.特指牧童。
1.紺蝶的別名。
1.光禿的土山。
1.猶兒歌。
1.未成年的雇工。
1.無角的公羊。喻決無的事物。
1.幼稚而淺陋的觀察。
1.指青少年。語出《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幼小。
1.兒童文學的一種。淺顯生動﹐富于幻想和夸張﹐多作擬人化描寫﹐以適合兒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達到教育的目的。
1.愚昧無知。
2.指年幼無知者。
1.未成年而結婚。
1.即童子雞。
1.指童年。
1.一種兒童發式。角﹐總角。
2.指兒童。
1.童生的考卷。
1.見"童子科"。
1.光禿枯竭。
1.見"童稂"。
1.亦作"童蓈"。
2.形似禾苗而不結實的一種野草。
1.見"童隸"。
1.禾生穗而不實者。
1.馬駒。
1.指兒童時期。
1.猶愚昧。
①年幼無知的兒童中人猶不覺,童蒙安能知|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②愚昧無知民尚童蒙,機心不動|童蒙不知東西。
1.猶少小。
1.無枝干的樹木。
2.幼樹。
1.即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