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奇異,不平常。
2.
動詞
覺得奇怪。
3.
動詞
責怪;埋怨。
4.
名詞
妖怪;怪異的人或事物。
5.
副詞
〈口〉很;非常。
6.
名詞
(Guài)姓。
1.
亦作“恠”。
2.
奇異的事物。
1.出自《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2.出自《國語·魯語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羊。
3.出自《搜神記》漢獻帝建安中,東郡民家有怪。無故甕器自發(fā),訇訇作響,若有人擊。盤案在前,忽然便失。
4.出自《琵琶記·副末開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
3.
驚異,覺得奇怪。
1.出自《荀子·天論》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出自《論衡·感虛》天地為圖書,倉頡作文字,業(yè)與天地同,指與鬼神合,何非何惡,而致雨粟、神(鬼)哭之怪(哉)?
3.出自《羌村》詩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4.出自《戒庵老人漫筆·黃叔揚傳》鉞喜再拜,即從濙入舟,至其舍,與數(shù)冊書去。自是數(shù)數(shù)來易,濙怪其頻,舉所借書問之,悉記憶無忘者。
4.
怪不得,難怪。
1.出自《玉壺清話》﹝宋仁宗﹞又問:“卿是那個梁家?”對曰:“先臣祖顥,先臣父固,俱中甲科,獨臣不肖,於張?zhí)魄浒裥虚g及第。”上曰:“怪卿面貌酷肖梁固。”
5.
責怪,埋怨。
1.出自《荀子·正論》今世俗之為說者,不怪朱象而非堯舜,豈不過矣哉!
2.出自《過陳琳墓》詩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3.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止望回家圖自在,豈料爹娘也怪吾。
4.出自《秋》周氏瞪了淑華一眼,有點怪淑華多嘴。
6.
很,非常。
1.出自《蕉帕記·倩媒》呀!相公身上怎么怪香的?
2.出自《聊齋志異·阿繡》見北向一家,兩扇扉開,內(nèi)一女郎,怪似阿繡。
3.出自《紅樓夢》寶釵笑道:“罷,罷!怪熱的,甚么沒看過的戲!我不去。”
4.出自《駱駝祥子》大概有十一點多了,祥子看見了人和廠那盞極明而怪孤單的燈。
7.
姓。上古炎帝臣有怪義。見《春秋元命苞》。
1.出自《正字通?心部》怪,姓。《春秋元命包》:“炎帝臣怪義。”
8.
奇異,罕見。
1.出自《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
2.出自《游褒禪山記》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3.出自《七根火柴》草地的氣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明星稀的好天氣,忽然一陣冷風吹來,濃云從平地上冒出來,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
9.
引申為討厭。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同甫雖怪道學,卻與朱晦庵相好。
2.出自《琵琶記·牛氏規(guī)奴》怪聽笙歌聲韻,惟貪針指工夫。
1.猶手零腳碎。
1.同"手足無措"。
1.親自教育。
1.拭面或揩手用的巾。
2.今多指毛巾。有的地區(qū)指手帕。
1.謂不隨便花錢或給人財物。對手松而言。參見"手松"。
2.謂手頭拮據(jù)。
3.謂捆扎東西用力認真。
1.方言。手腕子。
1.手帕;隨身攜帶的小巾。
1.手法訣竅。
1.束縛犯人兩手的刑具。
1.手技熟練。
2.謂動作敏捷,做事快。
親筆書寫(多用于書信中)手泐平安。
1.手紋。
1.親手勞作。
2.人手,勞力。
3.古代官府中擔任雜役的差役小吏。
4.指手力資。
1.唐代一種非正式俸祿的補貼。唐代配給官員勞役,服役者如不當班,可繳代役金,或由度支部門撥錢發(fā)給。
1.宋時官署印發(fā)給納鹽亭戶的取錢憑證。
1.手指靈巧。謂做事細致而快速。
1.手腳不干凈。謂有小偷小摸行為。
用手投擲的小型炸彈。因早期的手榴彈外形似石榴而得名。一般由彈體、引信組成,有的還帶有手柄。按用途可分為殺傷手榴彈、反坦克手榴彈、特種手榴彈(包括燃燒、照明、毒氣等)。主要用于殺傷和摧毀近距離的有生目標和裝甲目標。
1.方言。戒指的別稱。
1.冬天暖手之物。形如籠,兩邊開口。
1.亦作"手爐"。
2.儀仗隊﹑侍者或僧人作法事時所執(zhí)的香爐。
3.手執(zhí)香爐。
4.冬天暖手用的小銅火爐。
1.親手抄錄。
1.以手持鏝。謂作泥水工。
形容做事慌張忙亂,沒有條理。
1.以手執(zhí)人衣袖。表示離別依戀不舍之情。
1.手段;本領(lǐng)。
2.指作事的排場或用錢的寬緊。
3.曲藝術(shù)語。評彈等曲種演唱中所作的捋須﹑抖袖﹑撥閂開門﹑上馬下馬﹑舞刀挽弓等動作。用以刻畫人物形象和交代故事情節(jié),與戲曲中的"身段"大致相同。由于表演者不化妝,這些動作都是虛擬的。昆劇也稱動作為手面。
1.古時僅指木工◇指雕板排字工人。
1.稱人手書的敬詞。
1.見"手模"。
1.亦作"手摹"。
2.按在契紙﹑供狀或其他文書上的指紋印。
1.親手書寫的墨跡。
1.謂動手指揮。
1.見"手杻"。
1.亦作"手扭"。
2.即手銬。械手的刑具。
又稱手絹”、手巾”。呈正方形的小型細薄織物。大多用棉紗織制,少數(shù)用蠶絲、麻紗等織制。主要有織造手帕和印花手帕兩類,還有繪畫、刺繡、抽紗等工藝美術(shù)手帕。柔軟吸濕,質(zhì)地輕薄,外觀優(yōu)美。供人們隨身攜帶,作揩擦手臉以及裝飾之用。
1.稱妓女結(jié)拜成的姊妹。
1.奉命捉拿罪犯的拘牌。
2.盾的一種。用白楊木或輕松木制作。戰(zhàn)時挽于左手,用以抵御敵箭。見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手牌》。
1.手擲的炸藥包。
1.猶手足胼胝。
1.書札。
2.書信用語。用于具名之后,表示親手陳述。
1.舊時指賭博或抓彩時的運氣。
單手發(fā)射的短槍。主要用于近距離戰(zhàn)斗,通常在50米內(nèi)有良好的殺傷效應(yīng)。手槍按結(jié)構(gòu)分,有轉(zhuǎn)輪手槍和自動手槍。前者是一種帶有多彈膛轉(zhuǎn)輪的手槍;后者是一種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實現(xiàn)再次裝彈入膛的手槍。
1.手藝高妙。
1.謂手快眼明。
1.作事勤快。
1.僧尼所用的手持打擊樂器。
1.球類運動之一種。亦指手球運動使用的球,形狀像足球,但比足球小。比賽時分兩隊,相互攻守。每隊七人(包括守門員一人),用手將球射入對方球門為得分。另有十一人制手球,利用足球場地和球門進行。
1.手中乏力。
1.古代五品以下官員所用儀仗,持以障日。
1.指某人統(tǒng)治﹑管理或當家的時期。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