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車輪外旁增縛夾轂的兩條直木,用以增強輪輻載重支力。
1.出自《詩·小雅·正月》其車既載,乃棄爾輔……無棄爾輔,員于爾輻。
2.出自《呂氏春秋·權勛》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之與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p>
2.
指車輪內面接輻而外面頂住輪圈的內緣。
1.出自《天工開物·車》車輪之中,內集輪〔輻〕、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曰輔也。
3.
面頰。
1.出自《易·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2.出自《周小史》詩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
3.出自《病齒》詩所托車與輔,舌神乃中居。
4.出自《老殘游記》卻看那扈姑,豐頰長眉,眼如銀杏,口輔雙渦,唇紅齒白。
4.
輔助。
1.出自《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2.出自《勸進表》冢宰攝其綱,百辟輔其治。
3.出自《贈林公輔序》盡其道,則可以運陽陰而順四時,輔天地而遂萬物。
5.
依附,親附。
1.出自《逸周書·柔武》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
2.出自《藝文類聚》象蜿虹之輔體,中含曜乎云波。
3.出自《剪燈新話·永州野廟記》老人拜懇曰:“妖孽已成,輔之者眾,吏士雖往,終恐無益,自非神兵剿捕,不可得也?!?/p>
6.
衛護,屏藩。
1.出自《戰國策·韓策二》太子外無幾瑟之患,而內收諸大夫以自輔也。
2.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7.
從屬,次要。
1.出自《后山詩話》魏文帝曰:“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為衛”,子桓不足以及此,其能有所傳乎?
2.出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臂骨》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輔二根。
3.出自《李自成》今日必須以戰為主,守為輔,方能制敵而不制于敵。
8.
輔佐之臣。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
2.出自《白虎通·諫諍》天子置左輔右弼前凝(疑)后承以順。
3.出自《文選·曹植〈責躬詩〉》濟濟俊乂,我弼我輔。
9.
指府吏。古代官署中的辦事人員。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乃施典于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
10.
指京城附近起輔衛作用的郡邑。
1.出自《文選·鮑照〈升天行〉》家世宅關輔,勝帶宦王城。
2.出自《北山移文》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
3.出自《感舊》詩近輔連群盜,臨郊誓六師。
4.出自《日知錄·輔郡》崇禎二年三月,兵部侍郎申用懋上疏,請以昌平、通、易、霸四州為四輔,宿重兵以衛京師。
11.
指朋友。
1.出自《禮記·學記》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
12.
指輔骨。
1.出自《素問·骨空論》骸下為輔,輔上為腘。
13.
星名。
1.出自《漢書·翟方進傳》輔湛沒,火守舍。
2.出自《表異錄·象緯》《天文錄》曰:輔,一星,附北斗杓第六星,大臣之象也。
3.出自《癸巳存稿·書〈易緯是類謀〉后》輔者,斗第六星旁一星,皆從斗也。
14.
矯正弓弩的器具。參見“輔檠”。
1.出自《鹽鐵論·申韓》是以圣人審於是非,察於治亂,故設明法,陳嚴刑,防非矯邪,若隱括輔檠之正弧剌也。
15.
指小木。即扶蘇。參見“扶蘇”。
1.出自《答問七》問:“輔,小木,何木也?”曰:“予弟晦之云:《詩》‘山有扶蘇’,毛云:‘扶蘇,扶胥,小木也?!?、輔聲義皆相近,長言為扶蘇,急言為輔?!?/p>
16.
書法術語。用小指緊靠無名指后,輔持該指,使握筆有力。
17.
姓。春秋有輔果。見《國語·晉語九》。
1.出自《集韻?噳韻》輔,姓。
1.見"東西南北人"。
1.《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鄭玄注"東西南北,言居無常處也。"后因以"東西南北人"謂居處無定之人。
1.見"東西南北"。
1.正房前東西兩邊相對的房屋。
1.謂東西方向顛倒『賈誼《新書.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后以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1.原指玉酒杯。代指酒。
1.初升的太陽。
1.向東遷移。
1.同"東遷西徙"。
1.猶東省。指門下省。
1.東行。我國地勢西北方高,東南方低,故習慣稱東行為東下,與西上相對。
2.謂向東攻克。
1.古代泛指中國東部。
2.金元之際的國名。金宣宗時,蒲鮮萬奴據遼東自立,國號大真,歷史上亦稱東真◇降元;復叛,稱東夏。元太宗時滅于元。參閱《元史·太祖紀》及《太宗紀》。
1.謂到處張羅。
1.見"東向"。
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肅。
1.古代廟堂東側的廂房◇泛指正房東側的房屋。
1.同"東廂"。
1.同"東廂"。
1.《呂氏春秋.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后因以"東向而望,不見西墻"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1.古族名。唐代分布在今貴州省東北境。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
1.謂到處牟利,賺便宜。東行﹑西行﹑猶東市﹑西市。
1.謂舉動失措,行無定向。
1.封建時代謂皇帝親臨東方。
1.指東方虛無飄緲的仙境。
1.猶曙色,曙光。
1.相傳為夏代的大學。也是國老養老之所?!抖Y記.王制》"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鄭玄注"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孔穎達疏"《文王世子》云學干戈羽鑰于東序。以此約之,故知皆學名也。養老必在學者,以學教孝悌之處,故于中養老。"清昭槤《嘯亭續錄.千叟宴》"百余年間,圣祖神孫三舉盛典,使黃發鮐背者歡飲殿庭,視古虞庠東序養老之典,有過之無不及者。"后亦為國學的通稱。
2.古代宮室的東廂房,為藏圖書﹑秘籍之所。
3.泛指東廂房。
1.指住房向陽的廊檐。
1.晉陶潛《停云》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后因以"東軒佇"謂良友遠隔兩地。
1.向東旋轉。
2.猶東歸。
1.隨著季節變化應時吹來的風。
2.信息;消息。
1.測定風向的儀器。形如雞。常比喻見風使舵,善于鉆營投機的人。
1.指示風向的旗子。
1.也稱洋水仙。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紅﹑紫﹑藍﹑白各色,供觀賞。
1.見"風起云蒸"。
1.風角星象。指占卜術。
①普通流行 ;盛行~一時ㄧ~全國。②形容迅速雷厲~。
1.見"風行草偃"。
1.比喻強大的勢力能制服一切。
1.《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于上。"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以"風行草偃"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
1.見"風馳電掣"。
1.形容氣勢迅猛。
1.見"風行電擊"。
1.形容迅速威猛。
1.形容氣勢的迅疾猛烈◇多比喻執行政事法令等的迅速嚴格。
1.《易.渙》"象曰風行水上,渙。"后以"風行水上"比喻自然流暢,不矯揉造作。
1.在一個時期里普遍流行。
1.謂一個時期在社會上盛行。
1.同"風流云散"。
1.猶風貌。指容貌姿態。
2.指風的大小動向。
1.作風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