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給予;授予。
2.
名詞
舊指田地稅。
3.
動詞
〈文〉征收(賦稅)。
4.
名詞
我國古代文體,盛行于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的篇幅抒情說理的。
5.
動詞
朗誦或創作(詩詞)。
6.
名詞
人的天性;自然具有的資質。
1.
田地稅。泛指賦稅。
1.出自《書·禹貢》厥賦惟上上錯。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3.出自《送陸歙州詩序》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4.出自《答廖仲愷胡漢民先生的信》古代賦而不稅,賦是地力所出。
2.
徭役;兵役。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以任地事而令貢賦。
2.出自《淮南子·要略》武王繼文王之業,用太公之謀,悉索薄賦,躬擐甲胄,以伐無道而討不義。
3.
兵,軍隊。
1.出自《論語·公冶長》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2.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下·韓全誨》公既志輔社稷,請奉乘輿還宮,仆愿以敝賦從。
4.
征收或繳納賦稅。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
2.出自《史記·平準書》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3.出自《送許郢州序》財已竭而斂不休,人已窮而賦愈急。
5.
授,給與。
1.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2.出自《漢書·哀帝紀》太皇太后詔外家王氏田非冢塋,皆以賦貧民。
3.出自《俸祿策》於是出庫財以賦吏祿。
4.出自《〈中國小說史略〉序言》偶當講述此史……則疏其大要,寫印以賦同人。
6.
天資;天賦。
1.出自《明膽論》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2.出自《乞巧賦》形而有生,生而有靈,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今返妄營。
3.出自《書影》司直賦穎絕世,又能廣異書異聞,以自盡其才。
7.
貢士。古代向朝廷推舉人才。
1.出自《漢書·晁錯傳》今臣窋等乃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
2.出自《李娃傳》﹝鄭子﹞應鄉賦秀才舉,將行,乃盛其服玩車馬之飾,計其京師薪儲之費。
3.出自《贈戶部郎中許公墓志銘》是歲秋賦,公卿送名者比比焉。
8.
貢品。
1.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文鉞碧砮之琛,奇干善芳之賦。
9.
吟誦或創作詩歌。
1.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
2.出自《漢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3.出自《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詩浩歌賦太行,壯志不可奪。
10.
《詩經》六義之一。是一種直陳其事的表現手法。
1.出自《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2.出自《詩品總論》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3.出自《事物紀原·經籍藝文·賦》《詩序》六義,次二曰賦。蓋謂直陳其事爾。
11.
文體名。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講究詞藻、對偶、用韻。最早以“賦”名篇的為戰國荀況,今實存《禮賦》、《知賦》等五篇。后盛行于漢、魏、六朝。
1.出自《兩都賦》賦者,古詩之流也。
2.出自《感二鳥賦》故為賦以自悼。
3.出自《中國通史》所謂“寫物圖貌,蔚似雕畫”,就是賦在文學上的作用。
12.
通“敷”。鋪展;分布。
1.出自《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筑室,賦籍藏龜。
2.出自《景福殿賦》斑間賦白,疎密有章。
3.出自《梁書·始興王憺傳》州大水,江溢堤壞,憺親率府將吏,冒雨賦丈尺筑之。
13.
指服役。
1.出自《漢紀·景帝紀》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賦。
14.
通“敷”。頒布;頒行。
1.出自《詩·大雅·烝民》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1.農歷七月初七日。是夜為七夕。
文學流派。形成于抗日戰爭初期。其成員多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志上發表詩作,故名。作品多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現實生活,詩體自由奔放,充滿激情,在當時曾產生較大影響。
1.形容品種與顏色紛雜多樣。
1.相傳古時楚有七處沼澤◇以"七澤"泛稱楚地諸湖泊。
1.七層鎧甲。札,甲的葉片。
1.指星相迷信的抽簽﹑奇門﹑周易六爻﹑大六壬﹑拈卷﹑鳥銜牌﹑轉盤等七種測人兇吉之法。
1.同"七嘴八張"。
1.形容不按十足計算,折扣很大。
1.舊時形容婦女無比貞節剛烈,寧死不失身。
1.同"七寶"。
2.泛指各種美味。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傳漢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隱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晉之楊羲﹑許穆﹑許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稱"七真"。唐陸龜蒙《和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詩之一"一片輕帆背夕陽,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許﹑一楊﹑一郭,是為七真。"唐齊己《赴鄭谷郎中招游龍興觀讀題詩板謁七真儀像因有十八韻》"《詩》懸《大雅》作,殿禮七真儀。"(2)指張紫陽﹑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劉永年﹑彭鶴林七人,稱"南宗七真"。(3)指馬丹陽﹑丘長春﹑譚長真﹑劉長生﹑郝廣寧﹑王玉陽和孫清靜(仙姑)七人,稱"北宗七真"。
2.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并分別賜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之名,謂之"七真"。
1.道家奉祀"七真"的廟宇。指道觀。
1.同"七政"。
1.古天文術語。說法不一(1)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孔傳"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孔穎達疏"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史記·五帝本紀》"以齊七政"裴髎集解引鄭玄注同此說。(2)指天﹑地﹑人和四時。《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3)指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裴髎集解引馬融注《尚書》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2.古代兵法指人﹑正﹑辭﹑巧﹑火﹑水﹑兵七者。
1.佛教語。十惡的前七種。包括三種身業殺生﹑偷盜﹑邪淫;四種口業妄語﹑綺語﹑惡口﹑兩舌。
1.隨意瞎扯。
2.謂不團結。
1.書名。繼劉歆《七略》之后的一部圖書目錄分類專著。南朝齊王儉撰。其書分圖書為經籍﹑諸子﹑文翰﹑軍事﹑陰陽﹑術藝﹑圖譜七類。另附道﹑佛各一類。今佚。
1.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將信徒劃分為七種。其中出家五種,在家二種,合稱七眾。
1.密密層層的警衛軍。
1.指東晉的轄境。相傳舜分天下為十二州,東晉有七,故云。
1.謂用七節甲片連綴而成。
1.即七屬。
1.指春秋鄭國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個親黨。
3.指漢景帝時同時起兵的吳楚等七諸侯國之王。
4.指漢末建安時期作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等七人,稱建安七子。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稱"前七子"。見《明史.李夢陽傳》。又嘉靖﹑隆慶時期李攀龍﹑謝榛﹑梁有譽﹑宗臣﹑王世貞﹑徐中行﹑吳國倫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稱"后七子"。見《明史.李攀龍傳》。 6.漢代宮中女官名。
1.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眾多。
1.鏡名。因安裝在飾有七子圖案的鏡臺上而得名。參閱《初學記》卷二五引三國魏曹操《上雜物疏》。
1.謂人君對臣民當一視同仁。語本《詩.曹風.鸤鳩》"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毛傳"鸤鳩之養其子,朝從上下,莫從下上,平均如一。"鄭玄箋"喻人君之德當均一于下也。"
1.草花名。野薔薇的一個變種,一蓓十花或七花,亦名"十姊妹"。
1.指七言詩。
1.漢字書寫運筆的七種方法,即攍﹑壓﹑鉤﹑揭﹑抵﹑導﹑送,亦稱撥鐙法。南唐李煜《書述》"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衛夫人并鐘﹑王,傳授于歐﹑顏﹑褚﹑陸等,流于此日……所謂法者,攍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沈尹默《書法論.余論》"檢閱計有功《唐詩紀事》陸希聲條,只言凡五字,攍﹑押﹑鉤﹑格﹑抵,而無'謂之撥鐙法'字樣。由此可見,李煜的七字法是參加了自己的意思的,是不盡可以為依據的。"
1.器樂演奏用的一種曲譜,以吳語星﹑湯﹑蒲﹑大﹑各﹑句﹑同七字狀樂器之聲。
1.古代的一種粗布。
1.見"七縱七禽"。
1.形容奔放自如。
1.形容任性好動,不受拘束。
1.亦作"七縱七擒"。
2.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孟獲,又七次釋放,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于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秖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后比喻善于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1.見"七縱七禽"。
1.七個駕御車馬的吏役。《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命仆及七騶,咸駕。"鄭玄注"七騶,謂趣馬,主為諸官駕說者也。"說,通"脫"。駕說,謂駕車﹑脫車。孔穎達疏引皇侃曰"天子馬有六種,種別有騶,則六騶也。又有搆主之人,并六騶為七,故為七騶。"
2.古代官員出行時,在前頭開道的七名騎卒。
1.指韭﹑菁﹑茆﹑葵﹑芹﹑菭﹑筍七種腌菜。
1.見"七腳八手"。
1.親族的統稱。
2.指西漢時七個以外戚關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1.形容多次阻攔。
1.七代祖先。
2.佛教稱傳法相承的七代。華嚴宗以馬鳴﹑龍樹﹑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為七祖。禪宗南宗以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會為七祖。禪宗北宗以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為六祖,普寂為七祖。
1.形容人多語雜。
2.形容饒舌,多嘴。
1.形容人多語雜。
1.輔佐商湯的七個大臣。語出《鬻子》"湯之治天下也,得慶輔﹑伊尹﹑湟里且﹑東門虛﹑南門蝡﹑西門疵﹑北門側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慶輔或作慶誦◇用作稱頌高官之詞。
1.水疾涌貌。
1.妻族。
1.妻之妹。
2.妻之弟。
1.妻和兒女。
2.指妻。
1.見"妻兒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