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因為不滿意而感情激動;發怒。
2.
名詞
(Fèn)姓。
1.
郁結于心;憋悶。
1.出自《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3.出自《后漢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其先至者已發憤吐懣,略聞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于左右,顧問省納。
2.
充盈,旺盛。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僨興,外強中干。
2.出自《藝文類聚》亢陽火憤,野無生類。
3.
發;奮。參見“憤發”、“憤不顧身”。
1.出自《淮南子·修務》夫歌者樂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憤於中則應於外,故在所以感。
4.
憤怒;怨恨。
1.出自《大言賦》壯士憤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
2.出自《北山移文》風云凄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
3.出自《國殤文》徒手奮呼誰救哉,含憤沉怒志未回。
4.出自《宋史·張永德傳》張侍中誅我宗黨殆盡,希中以法,報私憤爾。
5.出自《安石工》詩匹夫憤泣天為悲,黃門夜半來毀碑。
6.出自《少年飄泊者》相繼演說的有數十人,有痛哭者,有憤詈者。
5.
亂。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周賈蕩而貢憤兮,齊生死與禍福。
1.亦作"出牓"。貼出文告。
2.貼出被錄取人的名單。
1.見"出榜"。
1.賭博的一種。在寶盒內裝上帶點數的寶子,供賭徒們押。有人秘密裝寶盒,有人傳送寶盒,有人開寶盒。傳送寶盒稱為出寶,整個活動也統稱為出寶。
1.視察堡壘。葆,通"堡"。
1.見"出奔"。
1.猶下筆。
2.方言。指錢財損失。
1.渡越邊境。
1.把靈柩運到埋葬或寄放的地點。
1.出動軍隊。
1.娼家隱語稱出門為"出跋"。跋,改作"鈸",意謂與和尚有關。
1.出任官職。
1.發出,散布。
1.謂移出棺材,就葬墓地。
1.舊時戲劇表演殺傷時,涂紅色作流血狀,叫作出彩◇用以指出血,流血。
1.猶彈劾。
1.到操場上操練。
1.發生意外;出差錯。
1.出岔。
1.工作人員臨時被派遣外出辦理公事。
2.民工出去擔負運輸﹑修建等臨時任務。
1.出差錯;發生意外。
1.猶出定。
1.天然長成或人工生產。
2.地方生產的物品。
3.猶出息。個人的發展前途。
1.猶長進。
1.謂破格提拔。
1.產品運出工廠。
工礦企業向商業部門或其他生產單位出售商品的價格。是工業品進入流通領域的最初價格。由成本加工業利潤和稅金構成。是制定工業品批發與零售價格的基礎。
1.出面;露面。
2.引申為演員﹑運動員在舞臺或運動場出現。
3.結局;收場。
4.猶出路。
5.考生離開考場。
1.外出掠奪。
1.對外貿易中出口貨物的總值超過進口貨物的總值。
1.謂被罷去朝內官職。
1.出動兵車◇泛指出征。
2.開出車輛執行任務。
1.出征消滅敵寇。
1.超出世俗。
2.佛教語。脫離煩惱的塵垢。
3.指出家。
1.出陣。出兵列陣應戰。陳,通"陣"。
1.猶吐故納新。去掉舊的換成新的。
1.出丑;丟臉。
1.由京官出任地方輔佐官。
1.乘務員隨車工作。
1.出示帝王的詔書。
1.猶出任。
1.露出丑相;丟人。
1.猶言出乖露丑。
1.暴露丑惡。
1.象聲詞。驚怪聲;磨擦聲;嘻笑聲。
2.連續出現的樣子。
1.形容躲閃得快。
1.象聲詞。
1.授官于外郡。
1.謂出仕和隱退。語本《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2.行進和靜止。
1.出仕或隱退。
1.亦作"出處殊途"。
2.謂出仕與隱居的態度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