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連詞
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①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②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③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④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
2.
連詞
(從)……到……。
3.
連詞
把狀語連接到動詞上。
4.
連詞
插在主語謂語之間,有“如果”的意思。
5.
名詞
(ér)姓。
1.
頰毛;胡須。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2.
如同。
1.出自《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2.出自《荀子·仲尼》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
3.出自《新序·雜事三》諺曰:“有白頭而新,傾蓋而故。”
4.出自《蝦鱔篇》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
5.出自《答韓秉國書》然則虛者固不為空洞無物,靜者固不謂兀然而木石也。
3.
代詞。你;你的。
1.出自《詩·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
2.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是而子殺余之弟也。
3.出自《史記·曹相國世家》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
4.出自《貞符》小屬而支,大生而孥,愷悌祗敬,用底于理。
5.出自《聊齋志異·翩翩》而家小郎子,大不端好。
4.
代詞。他;他的。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下》僖侯曰:“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左右對曰:“有。”僖侯曰:“召而來。”
2.出自《韓非子·二柄》為人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
5.
代詞。這個;那個。
1.出自《穆天子傳》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2.出自《褚氏遺書·除疾》除疾之道,極其候證,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來,觀而人之所患,則窮其病之始終也。
3.出自《東谷所見·勸學文》惟以金多為榮,不以行穢為辱。屢玷白簡,怡然自如;雖有清議,置之不恤。然司白簡持清議者又未必非若而人也。
6.
連詞。表示并列。猶如,又。
1.出自《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出自《韓非子·說林上》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
7.
連詞。表示承接。猶就;然后。
1.出自《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2.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出自《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4.出自《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
5.出自《送董邵南序》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
8.
連詞。表示遞進。猶并且。
1.出自《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3.出自《史通·惑經》茍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斯為實錄。
9.
連詞。表轉折。猶然而,卻。
1.出自《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3.出自《琴操·雉朝飛操》當東而西,當啄而飛。
4.出自《王本巧》這莊的人忙而不亂。
10.
連詞。表假設。猶如果。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2.出自《呂氏春秋·舉難》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
3.出自《非國語下·祈死》死之長短而在宗祝,則誰不擇良宗祝而擇壽也?
4.出自《周公居東辯二》周公而非圣人則可,周公而圣人也,豈為之哉!
11.
連詞。表因果。猶因而,所以。
1.出自《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2.出自《病梅館記》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
12.
連詞。連接狀語于動詞。現常用于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據、對象的狀語連接到動詞上,與前面“為”、“為了”、“因為”、“由于”、“就”等用語相呼應。
1.出自《書·益稷》啟呱呱而泣。
2.出自《孟子·告子上》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出自《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
4.出自《墳·我之節烈觀》刀兵盜賊水旱饑荒,又接連而起。
5.出自《〈艾青詩選〉自序》不要為玩弄技巧而寫詩。
6.出自《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為了進攻而防御,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
7.出自《征塵》電燈,因著電力的不足而散射著黃橙橙的光線。
13.
連詞。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以強調主語,含有“竟然”“卻”之意。
1.出自《詩·鄘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2.出自《潮州修韓文公廟記》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3.出自《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14.
介詞。到;往。
1.出自《陳乾初墓志銘》其實孕育時,此親生之身,而少而壯而老,亦莫非親生之身。
2.出自《三閑集·葉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總之,許多青年,從東江起,而上海,而武漢,而江西,為革命戰斗了。
3.出自《狂歡之夜》忽然,詩人從中出現了,由小而大,由遠而近。
4.出自又如:由春而夏,由秋而冬;一而再,再而三。
15.
介詞。用,拿。
1.出自《荀子·成相》欲衷對,言不從,恐為子胥身離兇,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2.出自《讀書雜志·荀子八》而猶以也,謂剄以獨鹿也。古者而與以同義。
16.
助詞。用于句末,表感嘆語氣。
1.出自《詩·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2.出自《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3.出自《東京賦》吁!漢帝之德,侯其祎而!
4.出自《五絲》詩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5.出自《嬌女賦》春蛾出蛹,修眉揚而!
17.
助詞。用作形容詞、副詞的后綴。猶然。
1.出自《詩·召南·野有死麇》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庬也吠。
2.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3.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賈誼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18.
助詞。用在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參見“而後”“而外”“而上”“而下”。
1.出自《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2.出自《文心雕龍·情采》心定而后結音,理正而后摛藻。
3.出自《兒女》吃飯而外,他們的大事便是游戲。
4.出自《子夜》于是在無事可為的寂寞的微悶而外,又添上了人事無常的悲哀。
5.出自《易·系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6.出自《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二》三代而上之為帝者視其德,三代而下之為帝者視其才。
7.出自《易·系辭上》形而下者謂之器。
8.出自《夢溪筆談·神奇》郡守而下,少時皆至,士民觀者如墻。
9.出自《答劉方伯書》故愚謂千載而下,雖有孔子出而善誘之,亦必不能易其所饑渴以就吾之食飲也。
19.
助詞。用于能愿動詞后,類似詞的后綴。
1.出自《墨子·尚賢下》使天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
2.出自《讀書雜志·墨子一》可而猶可以也。
3.出自《呂氏春秋·去私》晉平公問于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
4.出自《讀書雜志余編上·呂氏春秋》而,猶以也,言誰可以為之也。古者而與以同義,故可以或曰可而。
20.
助詞。用于句中,表示語句的舒緩。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燕王章》孝如增(曾)參,乃不離親,不足而益國……廉如相(伯)夷,乃不竊,不足而益國。
1.指筆硯文具。
1.古代美劍名。《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墨陽本地名,其地產劍,因以名劍。
1.黑衣。指喪服。
2.指僧服。
1.唐以后,科舉考試時令士子筆答經義,謂之"墨義"。
1.墨西哥銀元。又名鷹洋。
1.烏賊的俗稱。
1.黑色玉石。
1.牡丹的一種。花色深紫近黑。
2.指作畫時用墨筆在紙上暈染。
1.古代以五尺為一墨,二墨為一丈。
1.皇帝親筆書寫的詔旨。
1.墨家的門徒和學者。
2.受墨刑的人。
1.古稱上官給屬員的筆示。
1.猶墨敕。
1.亦作"墨豬"。
2.比喻筆畫豐肥而無骨力的書法。
3.墨畫的豬。
1.墨畫的竹子。相傳始于唐吳道子。一說,始于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2.竹的一種。
1.亭名。在江西瑞昌西。宋元豐年間,蘇軾自黃州至筠州探視弟轍經此,題詩石上,以余墨灑竹,后人筑亭于山。參閱《嘉慶一統志.九江府一》。
1.謂臉部以墨化妝。
1.指藏書;書叢。
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收徒講學,成為儒家的反對派。主張兼愛”,即天下人應相愛互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別。思想上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墨子學說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著作編入《墨子》。
1.見"墨幪"。
1.眼睛有病。
1.深貌。
1.良劍鏌铘﹑干將的并稱。
1.見"鏌铘"。
1.即鏌铘。
1.見"鏌铘"。
1.泛指劍戟等兵器。
1.亦作"鏌邪"。亦作"鏌鈞"。
2.即莫邪。劍﹑戟之屬。常指利劍。或謂春秋吳莫邪善鑄劍﹐故稱。
低頭肅立,以表示沉痛的悼念站在墓前默哀|朝著他犧牲的遠方,默哀致敬。
1.靜靜的蒼山。
1.默默地觀察。
1.謂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語出《易.系辭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韓康伯注"德行,賢人之德行也。順足于內﹐故默而成之也,體與理會﹐故不言而信也。"
1.暗自揣摩。
1.佛教語。不用言語﹐以心傳心。
1.謂形不動而神游。
1.暗中思忖。
1.亦作"默到"。
2.方言。以為;想著之意。
1.不出聲地祈禱;心中禱告。
1.見"默倒"。
1.猶默倒。
1.獨自無言垂釣。
1.不出聲地讀書。是語文教學上訓練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
1.猶默然。
1.暗相符合。
1.地名。今譯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境內。為伊斯蘭教主要圣地。
1.暗中改變。
1.暗中感受。
1.猶腹稿。
1.見"默稿"。
1.默默申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