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詞
數目,一加一之和。
2.
數詞
第二,次的。
3.
數詞
兩樣,不專一。
4.
形容詞
不專一。
5.
名詞
(èr)姓。
1.
“弍”的今字。
2.
序數。第二。
1.出自《墨子·七患》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適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
2.出自《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3.出自《探索集·春蠶》我寫作一不為吃飯,二不為出名。
3.
副。與“正”相對。同“貳”。
1.出自《禮記·坊記》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
4.
再次;兩次。
1.出自《南齊書·禮志上》醴則唯一而已,故醴辭無二。
2.出自《宋史·吳璘傳》此孫臏三駟之法,一敗而二勝也。
5.
倍;加倍。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2.出自《韓詩外傳》夫上堂之禮,君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趨乎?今君授幣也卑,臣敢不跪乎?
3.出自《日知錄·史記注》古人謂倍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齊得十二”,言十倍也。
6.
并列。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2.出自《封禪文》德侔往初,功無與二。
3.出自《宋史·楊存中傳》楊存中唯命東西,忠無與二,朕之郭子儀也。
7.
兩樣;不同。
1.出自《荀子·富國》故曰上一則下一矣,上二則下二矣。
2.出自《游宦紀聞》每先期輸直,不二價,而人無異辭。
3.出自《與人書四》《詩》三百篇即古人之韻譜。經之與韻,本無二也。
8.
懷疑;不確定。
1.出自《呂氏春秋·應言》視卬如身,是重臣也;令二,輕臣也。
2.出自《后漢書·齊武王??傳》將軍張卬拔劍擊地曰:“疑事無功。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3.出自《宋景文雜說》任賢而二,五堯不治。
9.
二心;不遵從。
1.出自《上軍國機要事》若縱懷二,奸亂必漸。
2.出自《祠風師酬提刑趙學士見貽》詩先王制禮經,祠為國大事,孟春祭風師,刺史敢有二?
10.
哲學用語。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以指陰、陽或天、地等范疇。
1.出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出自《說苑·辨物》夫占變之道二而已矣。二者,陰陽之數也。
3.出自《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之生也,誕授命世;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
11.
古人認為偶數屬陰,因以“二”指地數之始,或指卦中的陰爻(?),或指臣道等。
1.出自《易·系辭上》天一,地二。
2.出自《漢書·律歷志上》地之數始于二,終於三十。
3.出自《后漢書·楊震傳》《易》曰:“無攸遂在中饋。”
4.出自《辛未會試程策》二,言所為;五,不言所為。二,臣道也,以任事為忠;五,君道也,以任人為大。二勝其任,則五可無為。
12.
數詞。一加一所得。
1.出自《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2.出自《夢溪筆談·技藝》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3.出自《吶喊·狂人日記》因大笑,出示日記二冊,謂可見當日病狀,不妨獻諸舊友。
13.
謂分成兩樣。
1.出自《高子遺書·語十九》朱子正欲一之,反謂其二之,惑之不可解久矣。
1.佛教語。謂迷失本性的眾生。
1.古稱九州治民的官長,后用以泛指眾諸侯或地方長官。
1.眾兇逆。
1.互相依附,結為黨與。
1.群臣。
2.同類,匹儔。
1.萬事萬物。
2.佛教語。謂眾生。
1.土木的巧工。
1.群眾的情緒;民意。
1.合唱的曲子。大多為一人引端,眾人和聲。
1.群聚貌。引申為隨俗沉浮,碌碌無為。
1.協和一致;共同。
1.指主山川的眾神。
1.一切生物。
2.指百姓。
3.眾儒生,眾書生。
1.百官。
2.眾士人。
1.春秋時代指都邑中的所有住戶。
1.周時偃姓諸國,在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帶。傳說為皋陶的后裔。
1.眾亡魂。爽,精爽。
1.百官。
1.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
1.猶群氓。
2.社會風尚。
1.群奸,群小。
1.眾人。
1.眾奸邪。
1.正屋以外的其他房間。
1.同列;儕類。
1.泛指僚屬或群臣。
1.猶群奸。
1.群集而飛。
1.眾小人。
2.謂社會地位卑下的人們,一般指名門望族以外的庶民。
3.仆從,婢妾。
4.諸小國。
1.古代祭祀山林﹑川澤﹑土地之神的名稱。小祀,同大典相對而言。
1.眾心;眾人的心情。
1.結隊而行。
2.種種事跡。
1.千姿萬態;多種多樣。
1.百官萬民。
1.眾奸;眾兇逆。
1.舊時多指據地稱雄的豪強;今指英雄人物。
1.眾賢才。
2.《爾雅》系統之古代辭書的通稱。如《廣雅》﹑《埤雅》﹑《爾雅翼》﹑《駢雅》﹑《通雅》﹑《別雅》﹑《比雅》﹑《疊雅》等。
1.謂各家著述。
1.亦作"群言堂"。
2.喻充分發揚民主,大家都能發表意見的局面。
1.謂社會進化。
1.眾英才。
1.亦作"群疑"。
2.種種懷疑。
3.眾人的疑惑。
1.謂眾賢能之士。
2.今多指眾英雄模范人物。
3.百花。
1.佛教語。猶眾生或萬物。
1.古代驂乘之諸勇士。
1.《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謂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為藏書冊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也。"本為傳說中古帝王藏書冊處◇用以稱帝王珍藏圖籍書畫之所。
1.傳說為西王母所居處。
1.萬民。
1.見"群噪"。
1.對各種社會問題的治理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