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沉積的泥滓;灰滓。
1.出自《爾雅·釋器》淀謂之垽。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又方:又去痂如前法。燒葵根為灰;煮醋淀,熱涂之,以灰厚傅。
2.
淤積;壅塞。
1.出自《吳中水利書》東有蠡河……遇大旱則淺淀,中旱則流通。
2.出自《夢溪筆談·雜志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歲歲堙淀。
3.出自《汴城開渠浚壕紀事》詩環城塹壕久淤淀,空有其號無其施。
3.
凝滯。
1.出自《張氏東園送王恭父得殿字》詩一春三月雨,亭樹郁霧淀。
4.
淺水的湖泊。
1.出自《文選·郭璞〈江賦〉》栫淀為涔,夾淙羅筌。
2.出自《水經注·汶水》汶水又西合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異名也。
3.出自《新兒女英雄傳》小梅的姥姥家,也不遠,在白洋淀里大楊莊。
5.
供牧馬的水草地。
1.出自《上邊事善后十策·論舉兵之時》臣在河北陜西緣邊,備見金人風俗,每于逐年四月初,盡括官私戰馬,逐水草放牧,號曰入淀。
6.
藍靛。藍色染料。后作“靛”。詩文中常用以形容青碧色。
1.出自《夢粱錄·江海船艦》大洋之水,碧黑如淀。
2.出自《山坡羊·西湖雜詠》曲山光如淀,湖光如練。
3.出自《本草綱目·草五·藍淀》淀,石淀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即青黛。
1.喻妓女。
1.見"墻花路柳"。
1.喻娼妓。
1.亦作"墻基"。
2.墻的基礎。
1.亦作"墻角"。
2.兩堵墻相接處的凹角或其近處。
1.亦作"墻腳"。
2.墻的下部。
3.比喻基礎。
1.簇擁向前。
1.亦作"墻匡"。
2.圍墻;墻垣。
1.垣墻和籬笆。喻障礙。
1.比喻人才或技術發明等不為本處重視而流譽他處。
1.謂不可行,行不通。語出《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劉寶楠正義"訓正為向,與正南面之正同。向墻面之而立,言不可行也。"
1.猶壁上觀。謂置身事外,坐觀勝負。
1.亦作"墻"。
2.出殯時覆蓋在柩車上的裝飾性帷幔。
1.草名。即蛇床。
1.謂面對墻壁,目無所見。比喻不學無術或一無所知。
2.墻壁的外層。
1.亦作"墻皮"。
2.墻壁的外層。多以泥漿拌和稻草,涂墻壁外表而成。
1.門墻;門下。
1.圍墻之門。鋪,門上鋪首。
1.室內墻面下部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附加層。多以大理石﹑瓷磚﹑木材等為之。
1.《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意謂孔子之才德不可企及,后因以"墻仞"喻賢者之門。
1.棺飾,其形似扇。
1.謂微賤的附著物。
2.以喻妾。
用手向墻擊球的一項運動。球場有一面墻、三面墻、四面墻三種。發球方站在發球區內先拋球落地,俟球彈起后用手將球朝墻擊去,球反彈至接球線后面時,接球員才能回擊。擊出的球若不觸前墻,或球落地兩次或兩次以上才擊球者,均算失誤。每局二十一分,三局二勝制。
1.亦作"墻頭"。
2.圍墻的上端。
3.墻上。
全名《裴少俊墻頭馬上》。雜劇劇本。元代白樸作。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敘李千金與裴少俊相愛,私奔裴家,在后花園匿居七年,被裴父發現逐出◇少俊中狀元來認親,李不肯相認,裴父前來賠禮,始和好團圓。
1.亦作"墻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
2.喻人無主見或立場,一味順隨外界情勢而變換態度。
1.墻角。
1.房屋。
2.指墻和屋頂等建筑物的外表部分。
1.亦作"墻眼"。
2.墻壁上開的小洞。
1.墻的中部。
1.指生在墻上的苔蘚。
1.墻的陰影處;墻的陰暗處。
1.墻壁。
1.比喻秘密易于外泄。語本《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1.比喻秘密容易泄露。
1.喻事易外泄。
1.墻角。
1.指房屋。
2.引申為庇蔭。
3.喻風范,氣度。
1.亦作"墻垣"。
2.墻壁。
又稱壁紙”。裱糊墻面的紙張。分三類(1)塑料墻紙。在原紙上涂一層塑料而成;(2)金屬墻紙。在原紙上涂塑并印銅、鉛等色后壓花而成,具有金屬光澤;(3)木紋墻紙。在原紙上印刷木紋而成。
1.見"墻柳"。
1.古美女毛嬙﹑西施的并稱。
1.指姬妾。
1.即薔薇水。
2.酒名。
1.香水名。
1.船上的風帆。
1.船桅桿。
1.桅桿上的烏形風向儀。也用以比喻飄忽不定的生活。
1.即百合。藥草名。
1.即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