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頂;支撐。
2.
動詞
抵擋;抵抗。
3.
動詞
抵償。
4.
動詞
抵押。
5.
動詞
抵消,不同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
6.
動詞
相當;代替。
7.
動詞
抵達;到。
8.
動詞
用角頂;互相排斥。
1.
亦作“拞”。亦作“掋”。
2.
抵賴;謊騙。
1.出自《漢書·酷吏傳·田延年》丞相議奏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延年抵曰:“本出將軍之門,蒙此爵位,無有是事。”
2.出自《陳書·儒林傳·沈洙》死罪及除名,罪證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隱不服者,處當列上。
3.
抵擋;抗拒。
1.出自《送表弟呂讓將仕進序》吾觀古豪賢士,能知生人艱饑羸寒、蒙難抵暴。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手提著戒刀三尺道:“我待與群賊做頭抵。”
3.出自《紅樓夢》那些賊見是一人,越發不理論了,便用短兵抵住。
4.出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之前途》若以國家之力來侵者,則可以國家之力抵之。
4.
抵消;抵償。
1.出自《清平樂》詞總把千山眉黛掃,未抵別愁多少。
2.出自《明東平太守常公墓志銘》然停賦則病國,吾愿輸家財抵之。
3.出自《四世同堂》假若這能使孩子們高興一點,我的功過就相抵了。
5.
抵押。
1.出自《兩般秋雨庵隨筆·賒抵折》以物質物曰抵。
2.出自《道咸宦海見聞錄·道光二十八年》朱令又將在省所治房產抵五千兩,后任擔承若干。
3.出自《脊背與奶子》可是正要他還不起,這筆賬可以拿人來作抵。
6.
謂處以與其罪行相當的懲罰。
1.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高后聞御史大夫江邑侯趙堯,高祖時定趙王如意之畫,乃抵堯罪。
2.出自《新唐書·宋申錫傳》延英召宰相群官悉入,初議抵申錫死。
3.出自《墨客揮犀》縣遣吏卒捕之,盡得奸狀,前后被殺者數十人。前所見指途耕者,亦其黨也。於是一家盡抵極法。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二年》安石排群議,抵靖于法,以向為江淮等路發運使。
7.
值;相當;比。
1.出自《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出自《寄致政吳虞部》詩年抵馮唐初未半,才方疏廣豈能多。
3.出自《全元散曲·天凈沙》西風塞上胡笳,月明馬上琵琶,那抵昭君恨多。
4.出自《東方》不過你的身體還要注點意,我看不抵以前了。
8.
碰觸;觸犯。
1.出自《山海經·海外北經》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
2.出自《漢書·吾丘壽王傳》臣恐邪人挾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
3.出自《新唐書·元稹傳》抵忌諱者殺,犯左右者刑。
4.出自《赤龍與丹鳳》只能是我們牽著牛鼻子走,決不能讓牛來抵我們。
9.
撐;頂。參見“抵梧”。
1.出自《史記集解序》或有抵捂。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牙兒抵著不敢子聲,側著耳朵兒窗外聽。
3.出自《野草·死后》我背后的小衫的一角皺起來了,他們并不給我拉平,現在抵得我很難受。
10.
至;到達。
1.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
2.出自《送惠師》詩尋嵩方抵洛,歷華遂之秦。
3.出自《方洲雜言》一日晨出暮歸,抵家天色盡暝。
4.出自《〈郭小川詩選〉代序》東起黃海,西抵戈壁,都曾經留下了他的足跡。
11.
遇到。
1.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雪逕抵樵叟,風廊折談僧。
2.出自《三國演義》即時拔寨起行,前至黎陽,與曹軍相抵。
12.
干謁;歸依。
1.出自《呂氏春秋·無義》趙急求李咳。李言續經與之俱如衛,抵公孫與。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3.出自《漢書·尹翁歸傳》曉告以奸黠主名,教使用類推跡盜賊所過抵。
4.出自《送裴秀才貢舉》詩儒衣羞此別,去抵漢公卿。
13.
書法的執筆方法之一。以小指靠著托住無名指,擋住和推著中指的鉤。
1.出自《書法論·筆法》抵字是解釋小指的用處的。抵有墊著、托著的意思。
14.
猶底。如何;什么。
1.出自《西州曲》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風。
2.出自《提壺引》詞金龜寶貂家所無,持抵可過黃公壚?
15.
同“柢”。本。本金,原價。
1.出自《周禮·地官·泉府》貨之滯於民用者,以其賈買之物楬而書之,以待不時之買者,買者各從其抵。
16.
排擠;詆毀。
1.出自《大戴禮記·夏小正》昆小蟲抵蚳。
2.出自《恨賦》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里。
3.出自《新唐書·崔仁師傳》時校書郎王玄度注《尚書》、《毛詩》,抵孔鄭舊學,請遂廢。
4.出自《雜著·老子》老子者獨不然,以為涉乎形器者皆不足言也,不足為也,故抵去禮、樂、刑、政,而唯道之稱焉。
17.
指抵觸。
1.出自《辯文子》其意緒文辭,叉牙相抵而不合。
18.
同“柢”。本。猶根。本根。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抵之獸。
1.原野上大火延燒。
2.指大火。
1.沒有經過加工制造的材料。例如冶煉金屬的礦砂,用以紡織的棉花,制造面粉的小麥,都是原料,是經過人類勞動取得的勞動對象。
2.指未經加工整理的素材。
3.比喻能產生新事物的條件。
1.平原與丘陵。
2.陵名。東漢光武帝劉秀之陵。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孔穎達疏"脊令者,當居于水,今乃在于高原之上,失其常處,以喻人當居平安之世,今在于急難之中,亦失常處也……以喻兄弟既在急難而相救。"脊令,即鹡鸰,水鳥名◇以"原鸰"喻兄弟友愛,急難相助。
源流宋詞的原流|原流并重|識其原流。
1.原野,田地。
1.來時走過的路。
1.駿馬。原,騵。
1.媒人。
1.從礦井開采出來,沒有經過篩﹑洗﹑選等加工程序的煤。
1.圓夢,解釋夢兆。
供棉紡廠作紡紗原料的皮棉。
1.赦免。
1.在正廟以外另立的宗廟。
1.原先的名字。
1.原來參與謀劃的人,主使者。
1.明太祖克元,建立明王朝,洪武中,因避諱,"元"字多改為"原"。"元年"改稱"原年"。
1.緬懷,追思。
①第一個妻子他的原配|她是原配所生。②第一次結婚的原配夫妻。
1.享有原來官職的品級而告老退休。
1.原本;起初。
2.緣起;起源。
1.活力,生命力。
1.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原有文書。
1.赦免釋放。
1.雉的別名。
2.指棲息于原野之禽類,如雞﹑雉﹑燕﹑雀﹑鵪鶉﹑鴿等。別于水離﹑林禽而言。參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
1.推究本情。
2.本情,情由。
1.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罪。
1.事情的原委和底細。
1.源泉。
1.恭謹誠實。
1.原始人。
1.指已離職之官。
2.指原先所擔任的。
1.原野的景色。
2.也叫基色。能配合成各種顏色的基本顏色。顏料中的原色是紅﹑黃﹑藍,藍和黃可以配合成綠,紅和藍可以配合成紫。色光中的原色是紅﹑綠﹑藍,紅和綠可以配合成黃,紅和藍可以配合成紫。
1.寬恕赦免。
1.本身。
2.原形,原來的身形。
1.下級法院審理終結的案件,經由上訴程序或特別程序而移送上級法院時,該下級法院的審理稱為原審。
1.指原憲。孔子弟子,字子思,亦稱原思﹑仲憲。春秋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孔子亡,隱居于衛國,以蓬戶褐衣蔬食為樂。事見《莊子.讓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詩文多用以指稱貧士。
自然環境中未受人類活動干擾的地域。如人急到的高山荒漠、原始森林、凍原地區及大洋中心區等。在原生環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過程進行物質轉化、物種演化、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原生環境日趨縮小。
1.見"原封頭"。
1.謂寬恕并免除其罪。
①最初的;第一手的原始記錄|原始材料。②最古老的;未開發的原始社會|原始森林|原始時代|原始宗教。③推究本始原始要終。
1.人類社會歷史上最早階段的社會組織。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又稱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原始公社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始于人類的產生,延續數百萬年。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以采集經濟和狩獵經濟為生。生產資料歸公社成員共同占有,在集體勞動中結成平等互助關系,基本沒有剩余產品,實行平均分配。沒有私有財產,沒有剝削和階級,也沒有國家。進入新石器時代后,弓箭的發明,直至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間,出現了第一、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游牧部落和手工業相繼分離出來,剩余產品日益增多,私有制隨之產生。原始社會逐漸為奴隸社會所代替。
1.探究事物發展的始末。
1.指原始時代的樸素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歷史的原始社會中。
1.最先出頭告發的人。
1.野獸。
1.赦免;原諒。
1.本來說。
1.在訴訟程序進行中,被告對原告提出反訴時,稱原告提起的訴訟為原訴。又稱本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