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指兒女,現(xiàn)專指兒子。
2.
名詞
人的統(tǒng)稱。
3.
名詞
古代稱有學(xué)問的男人,也是男子的美稱。
4.
代詞
人稱代詞。古代稱你或您。
5.
名詞
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的第三類。
6.
名詞
(~兒)植物的種子。
7.
名詞
(~兒)動物的卵。
8.
形容詞
幼小的;小的;嫩的。
9.
形容詞
派生的,附屬的。
10.
名詞
小而堅硬的塊狀物或粒狀物。
11.
名詞
(~兒)銅子兒;銅圓。
12.
名詞
古代貴族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的第四等。
13.
量詞
(~兒)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細(xì)長的東西。
14.
名詞
(Zǐ)姓。
15.
名詞
地支的第一位。
16.
名詞
古代指老師。
17.
同“仔”(zǐ)。
1.
古代兼指兒女。
1.出自《詩·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乃生女子,載寢之地。
2.出自《儀禮·喪服》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死則哭之。
3.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衡山王賜,王后乘舒生子三人,長男爽為太子,次男孝,次女無采。又姬徐來生子男女四人。
4.出自《顏氏家訓(xùn)·教子》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
5.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生三子,一男二女。
2.
專指兒子。
1.出自《左傳·哀公九年》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
2.出自《列女傳·齊東郭姜》崔子前妻子二人,大子城,少子強(qiáng)。
3.出自《離魂記》天授三年,清河張鎰因官家於衡州,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
4.出自《墻頭馬上》裴尚書得了一子,名少俊;老夫得了一女,小字千金,未成姻眷。
5.出自《鏡花緣》凡生子女,向有三朝、滿月、百日、周歲之稱。
6.出自《寄小讀者》任一個慈愛的父親,都不肯將愛子交付一個陌生人。
3.
專指女兒。
1.出自《詩·大雅·大明》纘女維莘,長子維行。
2.出自《論衡·問孔》孔子曰:“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3.出自《云溪友議》濠梁人南楚材者,旅游陳潁。歲久,潁守慕其儀范,將欲以子妻之。
4.出自《文姬入塞》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云之外。
4.
指女婿。
1.出自《儀禮·士昏禮》父醮子。
2.出自《中國諺語資料·一般諺語》種田看田地,嫁女看子樣。
5.
子孫;后代。
1.出自《荀子·正論》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藝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6.
謂國君的繼承人,嗣君。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十》景公有男子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車百乘者也,晏子為一焉。公召其傅曰:“勉之!將以而所傅為子。”
3.出自《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君之喪既引,聞父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歸,不俟子。”
4.出自《春秋繁露·精華》《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稱子。
7.
盡到做子女的義務(wù)和責(zé)任。
1.出自《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2.出自《論語·顏淵》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
3.出自《荀子·子道》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
8.
待如己子;慈愛。
1.出自《詩·周頌·時邁》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
2.出自《禮記·禮運(yùn)》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
3.出自《五等論》上之子愛,於是乎生;下之體信,於是乎結(jié)。
4.出自《閑居湖上》詩飛鳥口銜食,引雛上高枝;但各子其子,寧知宜不宜。
5.出自《兼并》詩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
6.出自《聊齋志異·鏡聽》貧窮則父母不子,有以也哉!
9.
收養(yǎng)為子嗣。
1.出自《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陳女女弟亦幸於莊公,而生子完。完母死,莊公令夫人齊女子之,立為太子。
2.出自《周書·李賢傳》太祖又以第十一子達(dá)令遠(yuǎn)子之,即代王也。
3.出自《聊齋志異·呂無病》無何,許病卒。臨訣,囑孫曰:“無病最愛兒,即令子之可也;即正位焉亦可也。”
10.
我國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1.出自《書·堯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
2.出自《孝經(jīng)·孝治》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
3.出自《華陽國志·巴志》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yuǎn)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
11.
古人對老師的尊稱。
1.出自《論語·學(xué)而》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2.出自《公羊傳·隱公十一年》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
3.出自《與朱干臣》吾弟前書稱老夫子大人,鄙意頗不愿從俗,何也?古者弟子面稱師曰“子”;其為他人言之不面稱,曰“夫子”。
12.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鄉(xiāng)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從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鄰者恥乎!”
2.出自《穀梁傳·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
3.出自《穆天子傳》峻子??胡□東牡,見許男于洧上。
4.出自《謝陸處士》詩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13.
泛稱人。
1.出自《詩·邶風(fēng)·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2.出自《后漢書·酷吏傳·陽球》時中常侍王甫、曹節(jié)等奸虐弄權(quán),扇動外內(nèi),球嘗拊髀發(fā)憤曰:“若陽球作司隸,此曹子安得容乎?”
3.出自《北史·高閭傳》閭早孤,少好學(xué),博綜經(jīng)史,下筆成章。少為車子,送租至平城,修刺詣崔浩。浩與語奇之,使為謝中書監(jiān)表。明日,浩歷租車過,駐馬呼閭,諸車子皆驚。
4.出自《送賈二文學(xué)》詩愿逐高飛翼,相與出九州;嗟彼行路子,棲棲何所求?
5.出自《新兒女英雄傳》日本子終歸要來的,咱們誰都得學(xué)會打仗,不學(xué)就吃不開。
14.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dāng)于“您”。
1.出自《詩·衛(wèi)風(fēng)·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2.出自《史記·趙世家》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愿苦筋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
3.出自《世說新語·品藻》顧劭嘗與龐士元宿語,問曰:“聞子名知人,吾與足下孰愈?”曰:“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吾不如子。”
4.出自《送惠師》詩吾言子當(dāng)去,子道非吾遵。江魚不池活,野鳥難籠馴。
5.出自《往東流江口寄內(nèi)》詩而我無羽翼,安得與子游?
6.出自《菌說》子將言人性乎?抑自有所謂性乎?
15.
六朝時,文臣死后無封爵而得謚號者稱“子”。
1.出自《十駕齋養(yǎng)新錄·沈恭子》予按《南史》:“沈炯,字初明……以疾卒于吳中,贈侍中,謚恭子。”六朝文臣無封爵而得謚者,例稱子。如任昉稱敬子、周宏正稱簡子之類,不一而足。
16.
小;副。古人常以“子”名官。參閱清趙翼《陔馀叢考·子總管》。
1.出自《魏書·孔伯恭傳》伯恭又令子都將孫天慶等步騎六千向零中峽,斫木斷清水路。
2.出自《北齊書·盧詢祖?zhèn)鳌?/span>天保末,以職出為筑長城子使。自負(fù)其才,內(nèi)懷郁怏。
3.出自《隋書·達(dá)奚長儒傳》周太祖引為親信,以質(zhì)直恭勤,授子都督。
4.出自《新唐書·百官志四下》凡軍鎮(zhèn),五百人有押官一人,千人有子總管一人。
17.
指先秦百家的著作。后世圖書四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中的第三部類。參見“子部”、“子書”。
1.出自《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并作。
2.出自《與詹事江總書》論其博綜子史,諳究儒墨,經(jīng)耳無遺,觸目成誦。
3.出自《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
18.
孳生。參見“子息”。
1.出自《白虎通·爵》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
2.出自《晉書·樂志上》子者孳也,謂陽氣至此更孳生也。
19.
指動物遺傳的下一代。
1.出自《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2.出自《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fù)之。
3.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4.出自《荀子·勸學(xué)》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fēng)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5.出自《北史·孝行傳·張元》村陌有狗子為人所棄者,元即收而養(yǎng)之。
6.出自《夔州歌十絕句》背飛鶴子遺瓊?cè)铮喑螟D雛入蔣牙。
20.
動物的卵。
1.出自《齊民要術(shù)·種梅杏》《廣志》曰:“蜀名梅為‘?’,大如雁子。”
2.出自《游仙窟》鵝子鴨卵,照曜於銀盤。
3.出自《絕句》船頭拍翅野鴨浴,水上擺子獰魚跳。
21.
幼小的;稚嫩的。參見“子鷄”、“子畜”、“子薑”。
1.出自《君山月夜泛舟記》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
2.出自《北伐途次》他自己有些子雞,便替我們殺了兩只,很殷勤地在廚下準(zhǔn)備著。
3.出自《本草綱目·菜一·生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謂之母姜也。
4.出自《本草綱目·菜一·生姜》四月取母姜種之。五月生苗……秋社前后新芽頓長,如列指狀,采食無筋,謂之子姜。
22.
植物的種子、果實。
1.出自《世說新語·雅量》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2.出自《齊民要術(shù)·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國物產(chǎn)者》《神異經(jīng)》曰:“南方荒中有沛竹……其子美,食之可以已瘡癘。”
3.出自《憫農(nóng)》詩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4.出自《花落復(fù)次前韻》暗香入戶尋短夢,青子綴枝留小園。
23.
小而堅硬的塊狀物或顆粒狀物。
1.出自《南史·文學(xué)傳·卞彬》擲五木子,十?dāng)S輒鞬,豈復(fù)是擲子之拙。
2.出自又如:石頭子兒。
24.
古代指重量較輕而幣值較低的錢幣。
1.出自《逸周書·大匡》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古者天降災(zāi)戾,于是乎量資幣,權(quán)輕重,以救民。民患輕,則為之作重幣以行之,于是有母權(quán)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于是乎有子權(quán)母而行,小大利之。
3.出自《圣武記》唐之飛錢,宋之交會,皆以官錢為本,使商民得操券以取貨,特以輕易重,以母權(quán)子。
25.
銅子兒;銅元。
1.出自《趙子曰》“那塊鍋心幾個子?”趙子曰舐了舐上下嘴唇,咽了一口隔夜原封的濃唾沫。
2.出自《雷雨》﹝魯四鳳﹞“我要是大少爺,我一個子也不給您!”
3.出自《包氏父子》那幾個人談到一個同學(xué)的父親:一個小學(xué)教員,老穿著一件藍(lán)布袍子。那老頭想給兒子結(jié)婚,可是沒子兒。
4.出自《改行》粳米粥賤賣一子一碗,煎餅大小你老看看。
26.
利錢、利息。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子貸金錢千貫。
2.出自《估客樂》詩子本頻蕃息,貨賂日兼并。
3.出自《柳子厚墓志銘》其俗以男女質(zhì)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
4.出自《聊齋志異·老饕》友占曰:“此爻為‘悔’,所操之業(yè),即不母而子亦有損焉。”
27.
派生的;從屬的。與本體或母體相對。參見“子司”、“子城”。
1.出自《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上》故事: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后行,每行各管四司,而以本行名為頭司,余為子司。
2.出自如:子公司;子句。
3.出自《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北齊〈王憐妻趙氏墓志〉》夫人年七十,薨於光州子城內(nèi)。
4.出自《庾樓晚望》詩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5.出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開,惟牙城拒守。
6.出自《七修類稿·天地·杭州宋宮考》杭治自隋以來,在鳳凰山下,今萬松牌樓地也。五代錢氏據(jù)有吳越,即以州治擴(kuò)而大之,依山阜以為宮室。其子城南門曰通越,北門曰雙門
28.
地支的第一位。與天干相配,用以紀(jì)年。亦用以紀(jì)日。
1.出自《儀禮·士喪禮》朝夕哭,不辟子卯。
2.出自《漢書·武帝紀(jì)》夏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
3.出自《息國夫人墓志銘》時年若干,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
4.出自又如:公元1984年為農(nóng)歷甲子年。
29.
十二時辰之一。舊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夜十一時至次晨一時為子時。
1.出自《隋書·天文志上》春秋二分:日出卯正,入酉正,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子四刻,丑、亥七刻。
2.出自《谷神歌》修煉還須夜半子,河車般載上昆侖。
3.出自《燕京歲時記·元旦》每屆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連霄達(dá)巷,絡(luò)繹不休。
30.
五行屬水;十二生肖屬鼠。
1.出自《論衡·物勢》子,亦水也,其禽鼠也。
2.出自《十五貫·廉訪》鼠屬子,子屬水,是水路去好。
31.
指正北。參見“子午”。
1.出自《唐長安西明寺塔碑》揆陰陽之中,居子午之直,叢依觀閣,層立殿堂。
2.出自《宋史·天文志一》南陽孔定制銅儀,有雙規(guī),規(guī)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橫規(guī),判儀之中以象地。
3.出自《上清帝第六書》若針之子午未定,舵之東西游移,則徘徊莫適,悵悵何之?
32.
副詞。表示限制。相當(dāng)于“只”。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和尚何曾動著,子喝一聲那時嚇煞。賊陣?yán)飪豪蓱垦鄄辉溃骸@禿廝好交加!
2.出自《西廂記》本待要安排心事傳幽客,我子怕漏洩春光與乃堂
3.出自《奈何天·分?jǐn)_》非是俺背主稱孤,也子為不得已把綱常負(fù)。
33.
量詞。用于能用手指掐住的一束細(xì)長的東西。
1.出自《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若借大王寶劍,卸下一子頭發(fā),封在書中,兒見頭發(fā),星夜倍程入楚救母。
2.出自《紅樓夢》又拿起一子兒藏香。
3.出自又如:一子兒線、一子兒掛面。
34.
姓。春秋時有子氏。見《春秋·隱公二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子氏,帝嚳之子契受封于商,賜姓子。湯有天下,微子基宋,世為子姓,或以為氏。
35.
泛指繼承人、后繼者。
1.出自《興元少尹房君墓志》娶滎陽鄭氏女,生男六人,其長曰次卿。次卿有大才,不能俯仰順時,年四十余,尚守京兆興平尉,然其友皆曰:“房氏有子也。”
2.出自《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jìn)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
36.
指結(jié)果實。
1.出自《齊民要術(shù)·種李》李性堅,實晚,五歲始子,是以借栽。
37.
指槍、炮彈。
1.出自《東方兵事紀(jì)略·海軍》時有水手王姓者甚怒,而力素弱,問:“何人助我運(yùn)子?”又有一水手挺身愿助,乃將十五生特尾炮連發(fā)四出。
2.出自《暴風(fēng)驟雨》不到半拉月,韓老六拉起大排來,收洋馬,收大槍,收槍子子。
38.
特指棋子。
1.出自《寄棋客》詩復(fù)圖聞夜雨,下子對秋燈。
2.出自《石棋局獻(xiàn)時宰》詩公退啟枰書院靜,日斜收子竹陰移。
3.出自《西游記》棋盤為地子為天,色按陰陽造化全。
4.出自《儒林外史》那姓馬的同他下了幾著,覺的他出手不同。下了半盤,站起身來道:“我這棋輸了半子了!”
39.
副詞。表示讓步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則”、“雖然”。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diào)》有子有牢房地匣,有子有欄軍夾畫,有子有鐵裹榆枷:更年沒罪人戴他、犯他。
2.出自《敬德不服老》老子老,一片忠心貫白日;老子老,猶自萬夫難敵;老子老,添了些雪鬢霜髯,那些兒跎腰曲脊。
1.滿語,一方之意。清代順治時皇子封親王者加和碩之號,皇女由妃嬪所生者稱和碩公主,親王女稱和碩格格。
1.出售寶玉的店鋪。
1.古代鄉(xiāng)射禮的五項要求之一。射時節(jié)奏要合《雅》《頌》之樂。
1.順應(yīng)世情。
1.見"和隨"。
1.亦作"和隋"。
2.卞和與隨侯。亦謂稀世珍寶和氏璧與隨侯珠。
1.溫和安祥。
2.和順太平。
1.符合題旨,從正面立論。
1.和順恭敬。
1.猶和美。
1.調(diào)和;和暢。
2.中和通達(dá)。
3.和洽。
4.通好。
1.指春秋時代兩個互為對應(yīng)的常用語⊥謂可否相濟(jì),相輔相成;同謂單一不二,無所差異⊥能生物,同無所成。
2.和睦同心。
3.調(diào)和。
4.伙同;合伙。
5."和光同塵"的略語。
1.棺材首尾兩端部分。亦專指前端部分。
1.溫和謙讓。
1.比喻母親教子勤學(xué)。
1.適口之食。
2.調(diào)和五味。
日本文。
1.猶隨俗。
1.猶和解。
比喻無原則地用調(diào)和、折中的辦法處理事情他辦事堅持原則,不和稀泥。
1.謂跟隨著歌聲學(xué)習(xí)。
1.和洽喜悅。
1.同弦音不協(xié)調(diào)。
2.音樂術(shù)語。稱和聲的結(jié)構(gòu)單位。在多聲部音樂中,按著三度或非三度音程關(guān)系排列起來的三個以上的音的結(jié)合,叫和弦。
1.佛教語。以種種香末和為一丸,比喻一法之中具無量佛法。
1.亦作"和葉"。
2.和睦相處。
3.謂使之和睦相處。
4.同心協(xié)力。
5.使和諧;協(xié)調(diào)。 6.猶和合。謂男女歡聚。
1.使心境平和。
1.猶袖手。
1.指溫暖的陽光。
1.謂和諧地回旋。
1.猶和戎。
1.溫順而馴服。
1.和睦謙遜。
1.溫和文雅。
2.謂樂曲的聲調(diào)和諧雅正。
3.指詩詞的風(fēng)格和平雅正。
1.溫和的言辭。
2.謂舒緩出氣以發(fā)聲。
形容態(tài)度和藹可親。
1.調(diào)制藥物;調(diào)和藥物。
1.見"和協(xié)"。
1.指人體中的元?dú)夂徒蛞骸?
2.平緩的水。
1.亦作"和壹"。
2.和合一致;和睦同心。
1.謂不脫衣服。
1.見"和一"。
1.合適,舒服。
1.猶溫和;和諧快樂。
1.謂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2.猶德義。
交戰(zhàn)雙方關(guān)于恢復(fù)和平的談判。
1.和悅。
1.平和之音;和諧之音。
2.音樂術(shù)語。同時發(fā)響的若干個音。
1.猶和鳴。
1.指車鈴之聲相應(yīng)。
2.和氣感應(yīng)。
1.溫和雍容。
2.猶和諧。
3.古代撤膳時所奏的和諧的音樂。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