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斟(酒);飲(酒)。
2.
動詞
考慮;估量。
3.
名詞
酒飯。
1.
斟酒。
1.出自《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2.出自《儀禮·有司徹》尸升坐,取爵酌。
3.出自《長安感懷》詩空將灞陵酒,酌送向東人。
4.出自《深夜底淚》詩啊!宇宙底生命之酒,都得酌進上帝底金樽。
2.
飲酒;喝酒。
1.出自《答東阿王書》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程宰素不善酌,竭力推辭不飲。
3.出自《申屠氏》三人慢慢地酌那村酒,老丈高興,話說得多。
3.
酒。
1.出自《禮記·曲禮下》酒曰清酌。
2.出自《圣泉宴》詩蘭氣熏春酌,松聲韻野弦。
3.出自《楚州新修吳太宰伍相廟記》持甘酌芬饎以交神,神在聰明正直,豈許之乎!
4.
泛指酒食;酒宴。
1.出自《西廂記》敢著小姐和張生結親呵,怎生不做筵席,會親戚朋友,安排小酌為何?
2.出自《金瓶梅詞話》西門慶道:“聊具一酌,與何大人接風。”
3.出自《儒林外史》明天備個菲酌送到尊寓,萬勿見卻。
5.
挹取;舀。
1.出自《詩·大雅·行葦》酒醴維醹,酌以大斗。
2.出自《南史·良吏傳·陸慧曉》琎清介士也,行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與慧曉并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3.出自《絕交書》酌清泉者必惜其源,蔭巨枝者必護其根。
6.
選取,擇善而行。
1.出自《左傳·成公六年》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
2.出自《禮記·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
3.出自《后漢書·曹褒傳論》漢初,天下創定,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經禮,參酌秦法。
4.出自《皇帝還大次憩安之曲樂章》樂酌虞典,禮從周制。
7.
衡量;估量。
1.出自《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宣慈寺門子,不記姓氏,酌其人,義俠之徒也。
2.出自《史論上》經不得史,無以證其褒貶;史不得經,無以酌其輕重。
3.出自《子劉子行狀上》更令沿邊州縣三輔之地,各選士兵,酌州縣沖僻,自三百名以上至千名,量給口糧器械,以時訓練。
8.
酒杯。
1.出自《儀禮·有司徹》宰夫洗觶以升,主人受酌降。
2.出自《楚辭·招魂》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3.出自《與吳質書》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9.
通“灼”。參見“酌然”。
1.出自《云溪友議·弘農忿》酌然子年方少,篇翰如流,不可驥垂長坂,蘭謝深林。
2.出自《唐摭言·海敘不遇》巨容因籍澥答書,既呈於公,公覽之憮然,因曰:“十年不見,酌然不錯!”
10.
古代樂舞名。
1.出自《詩·周頌·酌序》《酌》,告成《大武》也。
2.出自《白虎通·禮樂》周公之樂曰《酌》,合曰《大武》。
1.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載杜宣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痛切,多方醫治不愈◇知杯中之蛇為壁上赤弩照于杯中之影,病遂愈。《晉書.樂廣傳》亦有類似記述◇用"酒中蛇"為因疑慮而引起疾病之典實。
(~兒)小酒杯。也作酒鐘。
1.酒器。小者如酒杯,用來取飲;大者如酒甕,用來貯酒。
1.泛指酒器。
1.酌酒用的注子。
1.猶酒食。
2.借指酒席。
1.酒和茶。
1.酒初熟時的部分稠汁。
2.造酒的工匠。
1.酒糟。
1.酒稅。
1.飲酒過量而神志不清,失態。
2.謂以酒浸漬食物。
1.見"酒樽"。
1.亦作"酒尊"。亦作"酒罇"。
2.古代盛酒器。
1.見"酒樽"。
1.舊時勸酒的歌伎。
1.猶酒席。
1.指酒店內的座位。
1.昔日親愛之情。
2.指從前所親愛的人。
1.從前的職位。班﹐位次。
1.昔日所居的陋屋。
1.舊稿。
歷時較久、時犯時愈的病;宿疾~復發。
1.舊欠。
1.昔日的法度。
2.從前的常態。
1.舊時的女樂。
1.昔時的歌詠。
1.老臣。
1.耆舊;老臣﹐舊臣。
1.舊紙幣。
1.主要指歐﹑亞﹑非三洲。相對十五世紀末歐洲人所發現的新大陸(美洲)而言。
1.謂先人的德澤;往日的恩德。
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
3.昔日的德行善績。
曾經去過或生活過的地方~重游。
1.舊宅。
1.舊時的制度﹑法則。
2.古代的典籍。
3.老典故。
故都。
1.老對手。
1.過去的仇恨。
2.以往的過失﹑罪惡。
1.昔日的恩情。
1.同"舊防"。
1.舊堤。
2.舊有的禁例。
1.往昔的情分。
2.舊交。
1.舊有的屬地。
2.昔所服行之事。
3.從前的法則制度。
1.舊有的規章﹑條文。
2.原來的風格。
1.指清末廣東出產的"老公膏"﹐是用印度進口的鴉片煙熬成的煙膏。
1.猶故舊。指舊友﹐舊交。
2.往事。
3.老人之稱。
1.舊日的館舍。
1.猶原有。
1.原來的樣子。
2.舊制度;舊辦法。
舊都(古稱都城為國)。
1.厭倦,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