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高而直。
2.
形容詞
高明,高超,杰出,不平凡。
3.
名詞
(Zhuó)姓。
1.
高超;超絕。參見“卓爾”。
1.出自《法言·先知》不膠者卓矣。
2.出自《后漢書·祭遵傳》送死有以加生,厚亡有以過存,矯俗厲化,卓如日月。
3.出自《集瑞圖序》藹乎華實臭味之殊也,卓乎形聲文章之無與及也。
4.出自《明史·劉宗周黃道周等傳贊》殺身成仁,不違其素,所守豈不卓哉!
2.
遙遠。參見“卓遠”。
1.出自《九思·逢尤》世既卓兮遠眇眇。
3.
建立;豎立。
1.出自《古尊宿語錄》僧於言下大悟。遂云,某甲自今已后,向無人煙處卓個草庵。
2.出自《夢溪筆談·異事》熙寧中,予使契丹,至其極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帳。
3.出自《水滸傳》只一箭,正中馮翊面門,頭盔倒卓,兩腳蹬空,撲通的撞下馬來。
4.
停;停留。
1.出自《思帝鄉》詞花花滿枝紅似霞。羅袖畫簾腸斷,卓香車。
2.出自《浣溪沙》詞記得去年寒食日,延秋門外卓金輪。
5.
謂以所執之物豎向叩擊。參見“卓地”。
1.出自《松徑》霜子落秋筇卓破,雨釵堆地屐拖平。
6.
謂一物穿插在另一直立之物上。
1.出自《太平廣記》﹝韓愈﹞問其所長,云:“善卓錢鍋子?!痹嚵顬橹?。植一鐵條尺余,百步內,卓三百六十錢。一一穿之,無差失者。
7.
桌子。今作桌、棹。
1.出自《賓退錄》京(蔡京)遣人廉得有黃羅大帳,金龍朱紅倚卓,金龍香爐。
2.出自《襄陽會》兄弟請坐,抬上果卓來。
3.出自《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鐘明就討雙陸盤擺下,身邊取出十兩重一錠大銀,放在卓上。
4.出自《吹網錄》考卓即桌字。俗以幾案為桌。當以卓為正。宋初猶未誤。
8.
正;當。參見“卓午”。
1.出自《戲贈杜甫》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2.出自《昊天塔》今日時當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書信來。
3.出自《偽鼎行》卓午不受日,當夜不受月與星。
4.出自《棗園曲》先生雅量多風趣,常巾履蕭然酣睡,直過卓午。
9.
見“卓勺”。色彩鮮明貌。
1.出自《十洲春語》石鏡春朗,卓勺山雞之影;秋煙夕斂,搖曳水葒之花。
10.
著實,確實。
1.出自《西游記》那怪卻就有些認得老孫,卓是神通廣大。
11.
通“逴”。參見“卓子玄孫”。后代子孫。
1.出自《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爰祖及父,皆居萬乘之尊;卓子玄孫,咸稱鸞鳳之嫡。
12.
姓。戰國楚有卓滑,見《戰國策·楚策四》。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卓氏,《史記》:“蜀郡卓氏本趙人,以鐵冶致富。徙臨卭。后漢太傅卓茂,南陽宛人,望出南陽西河?!?/p>
貼現利息與票據到期時應得款項金額的比率。一般以年率(%)表示。參見貼現”。
1.抄錄文書的人員。
1.親近憐惜。
真心相交的;極可信任的貼心之交|貼心仆從。
1.謂補足該服役的天數。
1.貼心,合意。
1.貼補動用。
1.貼補漕糧運輸的損耗部分。
1.紅色靶心。貼﹑暈均指靶心。
2.指泛現黃色。暈,謂色彩四周凝。
1.封建時代,以漕運虧損為名,要民戶補貼其損耗部分。
1.封建時代,以漕運虧損為名,加征其損耗部分。
1.方言。正巧,剛巧。
1.兼職。
1.貼補;補助。
1.被告口述的筆錄。
1.典押兒子。
1.指宋時遇佳節,命詞臣撰寫黏于宮中壁上的詩詞。
1.按著尊卑長幼的次序站立。
1.躡足而行。
1.身上佩帶的飾物。
1.墜落。
2.指死于瘴癘之氣。
1.站立。
1.墜落貌。
2.象聲詞。
1.亦作"跕躧"。亦作"跕蹝"。
2.拖著鞋子,足尖輕輕著地而行。
3.指挾妓冶游。
1.見"跕屣"。
1.見"跕屣"。
1.徐行貌。
1.《后漢書.馬援傳》"封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援乃擊牛釃酒,勞饗軍士。從容謂官屬曰'吾從弟少游常哀吾慷慨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掾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當吾在浪泊﹑西里閑,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重蒸,仰視飛鳶跕跕墯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何可得也!'"跕鳶,言瘴氣之盛,雖鳶鳥亦難以飛越而墮落◇引以為典,多喻指艱難與險阻。
1.墜落。
1.證據確鑿﹐不能推翻的定案。
罪證如山那樣確鑿無疑,不可更改或推翻罪行已鐵案如山,再狡辯也翻不了案。
1.鐵耙。
1.契丹語的音譯。猶嵩高。
1.壓成板形的熟鐵。
2.比喻一成不變的程式。
3.形容臉色冰冷。
4.樂器名。又名鐵綽板。由一雙半圓形鐵板聯綴而成﹐演唱時伴奏用。
5.舊指錢幣。
1.猶言硬碰硬。比喻說話辦事堅決﹑干脆。
2.比喻已成定論。
1.形容豪邁的演唱。
中國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3年攝制。陽翰笙編劇,洪深導演,王瑩、陳凝秋主演。青年二蠻子因心愛的小珠愛上了雇農周老七,負氣投靠惡霸孫團總當團丁◇孫團總利用二蠻子搶走小珠,小珠不從,被活活打死。二蠻子良知發現,誅殺孫團總后開槍自盡。
1.見"鐵板銅弦"。
1.形容豪邁激越的文章風格。
1.比喻牢不可破的整體。
1.指確定無疑的注釋。
1.亦作"鐵榜"。
2.鐵制的榜牌。用于刻記姓名或文告。
1.亦作"鐵棓"。
2.鐵鑄的棍棒。古代用作兵器。
1.見"鐵棒"。
1.刻印刀的別稱。以其用刀代筆﹐故名。亦借指雕刻藝術。
2.刻蠟紙用的筆。筆尖用鋼制造。
1.謂執筆判案不徇私情。
1.堅黑如鐵的石崖。
2.比喻堅不可摧的事物。
3.比喻難以逾越的障礙。
1.猶言銅墻鐵壁。
1.比喻堅強可靠的勢力。
1.堅強有力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