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肥沃的泥土。
1.謂使用有功績之人,不如起用有過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將功補過。語出《后漢書.索盧放傳》"太守受誅,誠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懼,各生疑變。夫使功者不如使過,愿以身代太守之命。"
1.賣弄聰明。
1.謂利用職權。
外交代表機關的通稱。包括大使館、公使館、代辦處。是一國派駐在他國辦理外交事務的官方辦公處。
1.《太平御覽》卷八三六引三國魏杜恕《體論》"可以使鬼者,錢也。"《晉書.隱逸傳.魯褒》"諺曰'錢無耳,可使鬼。'"本言錢能驅使鬼神,營私枉法,無往不可◇因蔑稱錢財為"使鬼錢"。
1.《左傳.閔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原謂衛懿公重鶴而輕人,后因用"使鶴"比喻統治者不重視人才,有本領的人不得其用。
1.《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朱熹注"夫子,指伯玉也……使者之言愈自卑約,而其主之賢益彰,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辭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本為贊嘆使者之語,后遂以"使乎"代稱使者。
1.出壞主意;耍花招。
①支使;使人為自己做事無人使喚|使喚下人。②使用這只表可當作鐘使喚。
1.亦作"使喚"。
2.叫人替自己做事。
3.使用。
1.指觀察使。
1.用計謀,使手段。常見于古代戲曲和白話小說。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諸侯時所持符信。
2.使者。亦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
3.今特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1.副使,使者的輔佐。
2.指奉命出使的官員。
1.用力。
1.使勁。
1.因酒使性。
1.見"使酒罵座"。
1.亦作"使酒罵坐"。
2.漢灌夫為人剛直不阿,好使酒。一日,與魏其侯竇嬰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無禮,遂借行酒之機指臨汝侯灌賢而罵之,其意實在蚡。蚡乃劾夫罵坐不敬。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因稱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罵同席之人為"使酒罵座"。
漢代稱刺使”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代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1.灘名。在今四川省萬縣東。
2.灘名。在今湖北省宜昌縣西大江中。
1.植物名。又名留求子。使君子科,常綠蔓生,木質,長二丈許,五月花開如穗狀,紅色,可觀賞。實長寸許,外殼青黑有棱,內仁可供藥用。性溫味甘,功用消積殺蟲,是驅除蛔蟲的特效藥。俗傳潘州郭使君療小兒多用此藥◇因稱為"使君子"。
1.差遣,使喚。
2.亦作"使伶"。供使喚的人。泛指奴婢仆從。
1.舊時東北鄂倫春族部落名。從事漁獵,以馴鹿為運載工具,因稱之為"使鹿鄂倫春"。
1.保姆,女傭。
1.見"使馬鄂倫春"。
1.舊時東北鄂倫春族部落名。從事漁獵,以馬為遠載工具,因稱之為"使馬鄂倫春"。
1.統治人民,使其服從自己。
2.使用民力。
①派人做事的命令或決定這個青年終于接受了村委會的使命。②指重大的任務或責任莊嚴的使┟|歷史的使命。
1.指節度使的官署。幕,幕府。
1.婢女。
1.謂唱曲時打拍子。
1.指古代諸侯之間或國與國之間的遣使訪問。
1.謂做出比試槍棒的架式。
1.謂糾纏不已。
1.謂發脾氣。
1.差遣。
1.指戲曲演唱中,唱出曲折悠長的聲調。
1.猶言耍花招。
1.清代對沿混同江,西起今依蘭縣東北,東達黑龍江口海岸及庫頁島所居黑斤(今赫哲族)等使犬部落的稱呼。各部從事漁獵。冬日乘坐冰橇,用犬駕拽,因稱。
1.使其如此;使它變得這樣。
1.傭人,奴仆。
1.詩文中引用典故。
1.使館。
1.用口發聲來指使狗。
1.唐宋元明時奴仆對家主的稱呼。
2.用于稱上司以至國主。
1.基督教稱耶穌的弟子約翰彼得等十二人為使徒。十二使徒為耶穌選派負有傳教使命的門徒。
1.由一國派駐在另一國的外交或軍事代表團。
1.日常使用的物品。
1.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