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車運;轉運。
1.出自《逸周書·大匡》糧窮不轉,孤寡不廢。
2.出自《史記·秦本紀》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3.出自《書南事》詩老幼轉木石,壯健操矛弧。
4.出自《圣武記》﹝吳三桂﹞鑄滇銅為錢,文曰“利用”,轉川湖之粟以餉軍。
2.
翻轉。
1.出自《詩·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3.
輾轉。參見“輾轉”。
1.出自《后漢書·楊終傳》自永平以來,仍連大獄,有司窮考,轉相牽引,掠考冤濫,家屬徙邊。
4.
棄尸。
1.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今宮室無量,民人日駭,勞罷死轉,忘寢與食,非撫之也。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5.
移動。
1.出自《詩·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2.出自《送友人游湖南》詩春生南岳早,日轉大荒遲。
3.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卻說鴇兒見了許多東西,就叫丫頭轉過一張空卓,王定將銀子尺頭放在卓上。
6.
返回。
1.出自《賀圣朝·春游》詞游人拾翠不知遠,被子規呼轉。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生﹞正要收拾起身,轉到鳳翔,接了丈人妻子一同到任。
3.出自川劇《柳蔭記》梁兄請轉,不必遠送了。
7.
轉向,改變行動的方向。
1.出自《楚辭·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2.出自《夕逗繁昌浦》詩岸回知舳轉,解纜覺船浮。
8.
變化;改變。
1.出自《莊子·田子方》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2.出自《潛夫論·夢列》且凡人道見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見瑞而縱恣者,福轉為禍;見妖而驕侮者,禍必成,見妖而戒懼者,禍轉為福。
3.出自《過華陰》詩羇人感幽棲,窅映轉奇絕。
4.出自《“閱微草堂”的真面目》地主嫁閨女,有時把一個莊子賠嫁過去,青縣有個紀辛莊,原先本來是紀曉嵐家的佃戶莊子,就是賠送閨女才轉了姓。
9.
逃避。
1.出自《管子·法法》上令盡行,禁盡止,引而使之,民不敢轉其力。
10.
搖動;飄蕩。
1.出自《楚辭·招魂》光風轉蕙,泛崇蘭些。
2.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
3.出自《九華扇賦》隨皓腕以徐轉,發惠風之微寒。
4.出自《江寧夾口》詩江清日暖蘆花轉,恰似春風柳絮時。
11.
按著歌聲節拍跳舞。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趙簡子夢童子裸而轉以歌。
12.
轉調。參見“轉調”。
1.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其歌樂而無轉,其哭哀而無聲。
2.出自《鹽鐵論·相刺》善聲而不知轉,未可為能歌也。
13.
誦,讀。
1.出自《周書·張元傳》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素公不出院,轉《法華經》三萬七千部。
3.出自《捫虱新話·王沂公李順之優劣》李順之廷對第一,以當離亂之后,亦於揚州僧寺,特施錢二緡,轉大輪藏,欲為陣亡戰士追福。
14.
賣;轉讓。參見“轉貨”。
1.出自《儒林外史》他不管娘子肯與不肯,竟托書店里人把房子轉了,拿了銀子回來。
15.
傳遞;轉交。參見“轉送”。
1.出自《儒林外史》牛老先斟了一杯酒,奠了天地,再滿滿斟上一杯,捧在手里,請卜老轉上。
2.出自《書信集·致曹靖華》掛號寄書店轉弟收,可無慮。
16.
翻,成倍的增加。
1.出自《論衡·謝短》夫周禮六典,又六轉,六六三十六,三百六十,是以周官三百六十也。
17.
遷職。
1.出自《后漢書·周榮傳》出為潁川太守,坐法,當下獄,和帝思榮忠節,左轉共令。
2.出自《魏書·裴景顏傳》以軍功稍遷太尉從事中郎,轉咨議參軍。
3.出自《花月痕》這梅歐兩個晉京,得著了試差,小岑卻轉個御史。
18.
再耕。參見“轉地”。
1.出自《農書》耕地之法,未耕曰生,已耕曰熟,初耕曰塌,再耕曰轉。
19.
纏繞。
1.出自《席上腐談》韓退之《元和圣德詩》云:“以紅帕首。”蓋以紅綃轉其頭,即今之抹額也。
20.
書法術語。用筆圓轉回旋之意。
1.出自《書譜》轉,謂鉤環盤紆之類是也。
2.出自《續書譜·真書》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
3.出自《法書通釋·執使》翰林密論十二種隱筆法:遲、疾、順、逆、澀、倒、轉、渦、提、啄、罨、趯。
21.
舊時詩文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
1.出自《詩法家數·律詩要法》起、承、轉、合……頸聯轉意要變化,須多下實字。
2.出自《紅樓夢》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
3.出自《二心集·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前清的八股文,原是“進學”做官的工具,只要能做“起承轉合”,借以進了“秀才舉人”,便可丟掉八股文,一生中再也用不到它了。
22.
量詞。道家煉丹的次數叫轉。
1.出自《抱樸子·金丹》其一轉至九轉,遲速各有日數,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轉數少,其藥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遲也。
2.出自《天壇峰下贈杜錄事》詩河車九轉宜精煉,火候三年在好看。
3.出自《西游記》這件物不知打了多少坐工,煉了幾年磨難,配了幾轉雌雄,煉成這顆內丹舍利。
23.
量詞。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
1.出自古樂府《木蘭詩》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2.出自《順宗實錄三》文武常參并州府縣官子為父后者,賜勛兩轉。
3.出自《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九年》﹝周主﹞又問:“前救河陰得何賞?”對曰:“蒙一轉,授特進、永昌郡公。”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三年》癸卯,大赦,賜文武官子為父后者勛一轉。
24.
副詞。反而;反倒。
1.出自《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2.出自《與崔群書》仆無以自全活者,從一官於此,轉困窮甚,思自放於伊潁之上,當亦終得之。
3.出自《西游記》行者舉棒,盡力一下,轉震得自己手疼。
4.出自《星空·燈臺》陸地已近在眼前了嗎?轉令我心中不快。
25.
副詞。漸漸;更加。
1.出自《百喻經·就樓磨刀喻》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后轉勞苦。
2.出自《賀雨表》青天湛然,旱氣轉甚。
3.出自《掛枝兒·雨》聽雨聲兒一點點隨珠淚雙懸……此際空閨人寂寞,教奴轉聽轉心酸。
26.
通“囀”。婉轉發聲。亦指婉轉的歌聲。
1.出自《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舞館識余基,歌梁想遺轉。
2.出自《酬周從事望海亭見寄》衣袖長堪舞,喉嚨轉解歌。
3.出自《西游記》臨堤綠柳轉黃鸝,傍岸夭桃翻粉蝶。
27.
用同“賺”。
1.出自《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婆說:“累你,我轉了錢來,謝你。”
1.謂在宴會中因怕勸酒而避席。
1.避免罪過或過失。
2.避免禍害。
1.避開與趨就。
2.回避遷就。
3."避禍就福"之省稱。
1.謂移居以避禍害。
2.避開不居。
1.見"避君三舍"。
1.《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杜預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后以"避君三舍"﹑"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
1.逃避賦稅。
躲過了坑,掉進了井里。比喻避開一害,又遇另一害。
1.見"避寇"。
1.亦作"避宼"。
2.謂為免遭寇盜侵害而避居他處。
1.猶躲懶。
保護電氣設備或無線電收音機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原理和避雷針相同。
保護建筑物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在高大建筑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云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
1.《舊唐書.李泌傳》"﹝泌﹞權逾宰相……尋為中書令崔圓﹑幸臣李輔國害其能,將有不利于泌。泌懼,乞游衡山,優詔許之。"后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1.三國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1.謂逃避獄吏的追捕。
1.謂疏遠避開無權勢者,親熱攀附有權勢者。
1.猶避寇。
1.猶辭官。
1.避退讓路。
2.舊時禮節。遇尊長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
3.退讓;讓步。
4.猶擇路。
1.躲避戰亂。
1.見"避驄馬"。
2.謂下馬回避。
1.指見貓就躲避的老鼠。形容畏懼謙恭之極。
設法不使某種情形發生;防止~沖突ㄧ看問題要客觀、全面,~主觀、片面。
1.避不見面。
1.漢武帝同時寵幸尹夫人與邢夫人,詔二人不得相見。尹夫人向武帝請求見邢夫人。相見后,尹夫人"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見《史記.外戚世家》◇以"避面尹邢"稱因嫉妒而避不見面。
1.猶言隱姓埋名。
1.謂患眼病休養,避免強烈光線刺激。
1.猶逃命。
躲避災難或迫害~所。
1.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1.見"避難就易"。
1.躲避;躲藏。
1.謂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遠回避。
1.中醫學名詞。指月經不調,一年行一次。
1.指宅內正屋旁側的通行小巷。為女眷仆婢行走之道,以避男賓和主人。
1.躲避,害怕。
1.避開棄置。
1.謂逃避戰亂而遷居。
1.指行船防止擱淺。
1.見"避嫌"。
1.見"避強擊弱"。
1.見"避強擊弱"。
1.亦作"避強擊惰"。亦作"避強打弱"。
2.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1.謂因有親戚關系而不施及其身。
2.唐宋以后封建社會的考試授官制度,因避嫌疑,凡有親屬關系者不能同地做官,如果已在同地則職位較低者改官他地。
3.指因避親戚關系的嫌疑而不參與其事。
1.指隱士或躲避戰亂的人。
1.謂避正寢。
1.同"避殿損膳"。
1.舊時江南滬杭一帶風俗,農歷三月三日婦女避家外出踏青。
1.同"避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