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混沌”。①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團的景象。②糊里糊涂、無知無識的樣子。
1.
亦作“坉”。
2.
見“渾沌”。古代傳說中指世界開辟前元氣未分、模糊一團的狀態。
1.出自《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
2.出自《七啟》夫太極之初,渾沌未分。
3.出自《陳書·高祖紀上》自古蟲言鳥跡,渾沌洪荒,凡或虔劉,未此殘酷。
4.出自《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渾沌自太古,漭泱開吳天。
3.
見“渾沌”。模糊;不分明。
1.出自《鹖冠子·泰鴻》五官六府,分之有道;無鉤無繩,渾沌不分。
2.出自《抱樸子·廣譬》渾沌之原,無皎澄之流;毫厘之根,無連抱之枝。
3.出自《寧羌將軍行贈高枚升》詩五丁鑿開渾沌氣,一夫當關萬夫畏。
4.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這渾沌的燈光里,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
4.
見“渾沌”。相傳為堯舜時“四兇”之一,因其清濁不分,故后因用以指愚頑,糊涂。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2.出自《偽鼎行》內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
3.出自《〈海上花列傳〉序》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只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么羞恥。
5.
見“渾沌”。寓言里的中央之帝。其天然無耳目,開之則死。后亦用以比喻自然淳樸的狀態。
1.出自《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2.出自《飲酒和陶韻》渾沌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3.出自《倪煥之》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么?
6.
見“渾沌”。神話中的一種獸名。
1.出自《神異經·渾沌》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
7.
見“沌沌”。愚昧無知貌。
1.出自《老子》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存在于事物內部尚未顯露出來的潛在的能力|潛在的意識|潛在的敵人。
1.潛伏。
1.亦作"潛珍"。
2.謂龍。
3.隱藏的珍寶。
1.暗中相會。
1.專心致志。
1.猶躲藏。
1.暗流。
1.謂在內部圓轉回旋。
1.隱蔽蹤跡。
2.指潛逃。
1.隱蔽蹤跡。
1.謂藏匿行蹤。
1.隱蔽蹤跡。
1.暗中聚集。
1.暗藏;暗留。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從貴州貴陽到廣西柳州。長607千米。柳州至都勻段1944年建成,同年因日軍入侵遭破壞,1956年修復。都勻至貴陽段于1958年建成。是中國西南地區鐵路重要干線。
1.染黑。
2.不潔白;污穢。
1.黑嘴。借指牲畜野獸之類。
戲曲劇種。流行于貴州貴陽、遵義、安順等地。1953年由曲藝貴州揚琴(也叫文琴”)發展而成。曾名文琴戲”,1960年改今稱。唱腔有清板、二板、三板、揚調等。劇目有《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1.黑口。
1.亦作"黔?"。
2.即黔嬴。
1.黔首黎民。指百姓。
1.同"黔黎"。
1.據漢劉向《列女傳.魯黔婁妻》載黔婁死,曾子往吊,見以布被覆尸,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曾子曰"斜引其被則斂矣。"黔妻曰"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后以"黔婁妻"指安貧樂道的賢德之妻。
1.比喻虛有其表﹑技藝低下的人。
1.同"黔驢之技"。
語出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中無驢,有人帶入,放于山下。虎見而懼,觀察良久,未見驢有什么能耐,便試著去招惹,驢怒而用腿踢。虎大喜,曰技止此耳”,便將驢吃了◇用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本領已經用盡,再沒有別的辦法了。
1.平民百姓。
1.貴州省的別稱。貴州本別稱"黔",又因位于國土南部,故名。
指平民百姓哀哀黔首。
1.黔首庶民。指百姓。
1.因炊爨而熏黑了的煙囪。
1.指四川巫山及古黔中一帶。
1.黔首細民。指平民﹑老百姓。
1.古代兩種刑罰。黔,在臉上刺刻涂墨;劓,割去鼻子。黔,通"黥"。
1.神名。
1.指平民百姓。
1.黔首﹑皁隸的并稱。指一般平民。
1.壯健貌。
1.灊山和廬山的并稱。
1.今安徽省潛山縣的潛山。習慣上誤稱為兩座山或三座山。據《讀史方輿紀要》稱以地言之曰皖山,以峰言之曰天柱山。
1.灊山。即天柱山。古謂之南岳。
1.猶塵埃。比喻社會底層。
1.狹窄。寬度小。
2.狹隘,見識不廣。
1.淺顯明白。
1.粗淺鄙俗。
1.淺陋蔽塞。
①膚淺。多指缺乏學識和經驗智行淺薄|他們這些人崇洋媚外,實在是太淺薄了。②輕薄;不樸實時俗淺薄|風氣淺薄。
1.才能短淺。
1.膚淺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