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由一方交給另一方;由上代交給下代。
2.
動詞
把本領、知識等技能授予他人。
3.
動詞
散步;推廣。
4.
動詞
熱或電通過導體。
5.
動詞
表達;流露。
6.
動詞
發出命令叫人來。
7.
動詞
傳染。
8.
名詞
(Chuán)姓。
1.
傳授。
1.出自《論語·子張》君子之道,孰先傳焉?
2.出自《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其說汪洋奧美……學者就傳其法,初若可取,卒然失之。
3.出自《西游記》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
2.
轉授;遺留。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故舉天下而傳之於舜。
2.出自《喻巴蜀檄》終則遺顯號於后世,傳土地於子孫。
3.出自《哭孫中山》詩誰說他沒有遺產傳給后人?他有未竟之業讓大家繼承。
3.
讓位;傳代。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孝公﹞疾且不起,欲傳商君。
2.出自《商君書·修權》論賢舉能而傳焉,非疏父子親越人也,明于治亂之道也。
3.出自《曹成王碑》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國曹,絕復封,傳五王,至成王。
4.出自《汪氏耕蔭義莊記》汪氏系出魯潁川侯汪,其后以名為氏,三十有一傳為漢龍驤將軍文和。
4.
延續;繼承。
1.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2.出自《陽給事誄》忠壯之烈,宜自爾先;舊勛雖廢,邑氏遂傳。
3.出自《唐故監察御史衛府君墓志銘》家世習儒,學詞章,昆弟三人,俱傳父祖業。
5.
傳達;傳送。
1.出自《浣溪沙》詞青鳥不來傳錦字,瑤姬何處瑣蘭房?忍教魂夢兩茫茫。
2.出自《小滄浪筆談》庶子許國鐫杯二,玉以贈吳,兕以贈趙……后趙傳之門人黃端伯。
6.
傳揚;流布;傳播。
1.出自《墨子·所染》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后世。
2.出自《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3.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為醫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4.出自《小二黑結婚》大家就嘻嘻哈哈傳為笑談。
7.
傳說;傳聞。
1.出自《荀子·非相》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于千世之傳也!
2.出自《禮記·樂記》有司失其傳也。
3.出自《祭十二郎文》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4.出自《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后經東海吾了翁重訂,題曰《兒女英雄評話》,相傳是太平盛世一個燕北閑人所作。
8.
移動;轉移。
1.出自《禮記·內則》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屨祗敬之,勿敢近。
2.出自《漢書·王嘉傳》初,廷尉梁相與丞相長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雜治東平王云獄,時冬月未盡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獄有飾辭,奏欲傳之長安。
9.
說;描述;表達。
1.出自《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2.出自《莊子·天道》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
3.出自《〈友鷗堂集〉序》嗟呼!蓄數十年之學力……乃一無所用,而困頓流離,以終獨借此詩以傳其不得已之懷抱,豈不傷乎!
10.
以畫、寫、拓等方式臨摹原件。
1.出自《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詩明公出此圖,無乃傳其狀。
2.出自又如:傳寫;傳摹;傳真。
11.
遞解;逮捕。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宋留以軍降秦,秦傳留至咸陽,車裂留以徇。
2.出自《后漢書·王允傳》靈帝責怒讓(張讓)……讓懷協忿怨,以事中允,明年,遂傳下獄。
3.出自《新唐書·藩鎮傳·吳元濟》居二日,門壞,執元濟,舉族傳之長安。
12.
傳訊;召喚。
1.出自《儒林外史》假如老爺將票子傳我,我怎敢不去!
2.出自《小二黑結婚》飯還沒有吃罷,區上的交通員來傳她。
13.
猶招致。
1.出自《漢書·武五子傳贊》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以其銷惡運,遏亂原,因衰激極,道迎善氣,傳得天人之祐助云。
14.
傳染。參見“傳人”。
1.出自如:這種病傳人。
15.
傳導。
1.出自如:傳電、傳熱。
16.
通“轉”。改換方向;輾轉。
1.出自《墨子·節葬下》然則姑嘗傳而為政乎,國家萬民而觀之。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
3.出自《論衡·吉驗》竇太后弟曰廣國,年四五歲,家貧,為人所掠賣,其家不知其所在。傳賣十余家,至宜陽。
17.
通“專”。集中在一件事上。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無自恃計,傳恃楚之救,則梁必危矣。
18.
指所傳授的東西。
1.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謂客氣﹑拜候一番。
1.見"讓再讓三"。
1.謂犧牲自己的生命﹐讓他人得生。
1.謂謙讓不肯為盟會之主。
2.推辭職掌之事。
1.讓步。
1.指有譴責之言的書信。
1.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初﹐楚之邊邑胛梁之女與吳邊邑處女蠶﹐爭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吳國不勝﹐遂更相伐﹐滅吳之邊邑。吳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后以"讓田"謂因爭奪田界而責讓。
1.禮讓謙退。
1.辭讓王位。《莊子》有《讓王》篇﹐陳鼓應題解﹕"'讓王'﹐辭讓王位。篇中多借辭讓王位而寫生命的可貴﹐輕視利祿名位﹐取此意為篇名。"
2.指讓去帝王之位的人。
1.讓出官爵或職位。
2.推讓坐位。
1.圍棋術語﹐在雙方棋力參差﹐不能分先對局時﹐上手一方經常執白﹐讓下手一方經常執黑子先弈﹐謂之"讓先"。
2.象棋術語。高低手對弈﹐為使雙方棋藝水平相對平衡﹐常由高手讓低手先走一步﹑兩步或三步﹐稱為"一先"﹑"二先"或"三先"。
1.讓位于賢者。
1.向對方的挑釁作出讓步。
1.依次讓開。
1.謂既責備又勉勵。
1.請客人吸煙。
1.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1.謙退﹔謙讓。
1.謂安逸之事互相謙讓﹐勞苦之事互相爭搶。
1.謂將自己的財物或權利移轉于他人。
1.謂幾次三番地推讓。
1.《梁書.王泰傳》﹕"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于床上﹐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后漢書.孔融傳》"融幼有異才"李賢注引《孔融家傳》﹕"年四歲時﹐每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后遂以"讓棗推梨"形容兄弟之間謙讓﹑友愛。
1.責讓。
1.指古代辭讓官職的奏章。
1.辭讓官職。
1.圍棋術語。即黑方先在盤上放置二個以上(可多至二十五個)的子﹐再由白方投子。此時﹐白方稱為"授子"﹐黑方則稱為"受子"。終局計算輸贏﹐黑方須還給白方被讓子數的一半。
2.象棋術語。高低手對弈﹐為使雙方棋藝水平相對平衡﹐在對奕前由高手拿去一子或二子(子的種類﹐規定為車﹑馬﹑炮等三種)﹐然后入局。
1.謂請人離開。
1.亦作"讓座"。
2.請客人入座。
3.把坐位讓給別人。
1.見"讓坐"。
1.恐懼貌。
1.畏懼。
1.議論紛紛。
1.背后議人之短。
1.打草與放牧。亦指打草與放牧的人。
1.刈草打柴的童子。
1.樵夫。
1.生活富裕。
1.本錢充足。
1.爭訟辯論。饒,通"譫"。
1.多財;資財富足。
1.富足有馀。
1.羅嗦,語言瑣碎。
1.謂非常多。
1.長短,多少。
1.猶赦免。
1.豐饒;富饒。
1.豐足;生活富裕。
2.充分供給。
1.肥沃廣闊。
1.武勇果敢。
1.猶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