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金屬加熱熔化后倒進模子里,制成器物。
2.
動詞
比喻培養、陶冶。
3.
動詞
造成。
4.
動詞
錘煉(詞語)。
5.
名詞
(Zhù)姓。
1.
熔煉金屬或以液態非金屬材料澆制成器的統稱。
1.出自《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金之在壚,恣冶之所以鑄。
2.出自《北齊書·文宣帝紀》己丑,改鑄新錢。
3.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其年上官時自江外得替回,鑄烏銅鑒數十面。
4.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放不下那一本大書》看看那些鑄鋼犁的人,一共出了多少新貨。
2.
陶冶,造就(人才)。參見“鑄人”。
1.出自《奉和行經破薛舉戰地應制》垂衣凝庶績,端拱鑄群生。
3.
比喻銘記。
4.
錘煉(文辭)。
1.出自《文心雕龍·辨騷》雖取镕經意,亦自鑄偉辭。
2.出自《楹史·淳熙內禪頌》誠齋亟稱其文,有“發而為文,自鑄偉辭……”等語。
5.
古國名。今山東肥城南有鑄鄉,即其舊地。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於鑄。
放棄根本的、主要的,而追求次要的、枝節的。形容本末顛倒、輕重顛倒對學生只求死背,不教思維,是舍本求末的教學方法。
1.舍棄本業,追求末業。古以農業為本,視工商為末。語本《呂氏春秋.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
1.見"舍"。
1.很愛惜,不忍放棄﹑離開﹑或不愿意使用﹑處置。
1.即釋菜。亦作"舍菜"。古代學子入學以蘋蘩之屬祭祀先圣先師叫舍采。舍﹐通"釋"。
1.見"舍采"。
1.放下手中書本去尋找丟失的羊。比喻發生錯誤以后,設法補救。語本《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陸德明釋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簡也。古以寫書﹐長二尺四寸。"
1.守護客館的負責人。
1.愿意付出,不吝惜。
1.釋奠。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謂陳設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禮﹐古時用于朝會﹑廟社﹑山川﹑征伐和學宮中祭先圣先師諸事。學宮中春夏秋冬四時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學宮必舍奠;出征執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學宮。舍﹐通"釋"。
1.一種蟲毒。
1.見"舍短取長"。
1.舍棄渡人的船筏。謂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無用,不可再執著。語本《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唐錢起《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不作解纓客﹐寧知舍筏喻。身世已悟空﹐歸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學習古人詩文要擺脫方法上的束縛﹐方能有所創造。
1.住所;客舍。
1.放棄自己的成見聽從別人的正確意見。
1.《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趙岐注"蕓﹐治也;田以喻身。舍身不治﹐而欲責人治﹐是求人太重﹐自任太輕。"后以"舍己蕓人"指看重別人﹐輕視自己。
謙稱自己家的客氣話請有空來舍間坐坐。
1.舊時學校里指導學生生活﹑行為的人叫舍監。
1.《后漢書.朱佑傳》"佑初學長安,帝往候之,佑不時相勞苦,而先升講舍◇車駕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無舍我講乎?'"后因以"舍講"為不禮敬客人的典故。
1.見"舍近務遠"。
1.見"舍近務遠"。
1.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1.解除封山澤的禁令。古十二荒政之一。
1.猶免禮。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1.對自己家眷的謙稱。
1.棄之使離去;離開。
佛教稱死者火化后的殘余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與佛牙舍利等。相傳釋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其中一枚佛牙舍利很早就傳入中國,現供奉于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內。
1.供奉佛舍利的塔。
1.即舍利。
1.沉著臉。
1.死亡。
2.拼命。
1.形容不顧性命去圖一時的享用。
1.窩藏。
1.施舍財物給貧困的人。
1.拋棄;割舍。
謙稱自己的親屬舍親有不當處請包涵。
1.拋開。
1.釋然。謂疑慮隔閡頓消。舍﹐通"釋"。
①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②古代官稱。前冠以頭銜,名稱及職權都不同秦漢置太子舍人|魏晉有中書舍人。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貴子弟,猶稱公子;舍人從何處來。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舍身"。六朝時此風最盛。
2.犧牲自己。
1.泰山崖名。舊時信佛者謂投身崖下可脫諸罪而登彼岸。
1.見"舍生取義"。
1.見"舍生取義"。
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生命。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見"舍生取義"。
1.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1.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1.放開手;放下手。
1.死亡的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