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油燈的燈芯。
2.
動詞
〈書〉燒(香)。
3.
量詞
量詞。用于點燃的香。
1.
燈炷;燈心。
1.出自《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凡所殺三人,余莫敢動
2.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讀曲歌七七》然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
3.出自《意林·傅子》炷大而明,明則膏消;炷小而暗,暗則膏息。
4.出自《踏莎行》詞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
2.
指燈;燭。
1.出自《郭新楷傳》其母夢神官持炷送一兒至,曰:“善視之,防七十二灘也?!?/p>
2.出自《過洞庭》詩秋水含落暉,彩霞如赤炷。
3.
指可燃燒的柱狀物。
1.出自《北史·酷吏傳·李洪之》疹病灸療,艾炷圍將二寸。
2.出自《謝恩宣示修丈人觀殿功畢表》臣叨列玄關(guān),夙深皇澤;惟虔焚炷,上答休明。
3.出自《圣武記》或束松竿,灌膏焚櫓,利用鐵鉤,以斷其炷,若已燎及,水滅則宜。
4.
點,燒。
1.出自《和元郎中玩月》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
2.出自《金陵郡齋》詩深炷爐香閉齋合,臥聽檐雨瀉高秋。
3.出自《聊齋志異·董生》家人潛窺香滅,又炷之。
5.
量詞。用于點著的線香。
1.出自《秋夕宴李侍御宅》詩燭換三條燼,香銷十炷灰。
2.出自《應(yīng)天長》詞畫簾垂,金鳳舞,寂寞繡屏香一炷。
3.出自《水滸傳》焚起一炷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
4.出自《〈神·鬼·人〉序》一對蠟燭,一炷香,對著那一碧無際的天空。
1.方言。生氣吵架。
1.方言。拿槍打仗。
1.猶言拿腔作勢。
1.因不滿意而情緒不安定。
1.見"鬧嚷嚷"。
1.亦作"鬧攘"。亦作"鬧攘"。
2.喧鬧嘈雜貌。
1.亦作"鬧攘攘"﹑"鬧攘攘"﹑"鬧穰穰"。喧鬧嘈雜貌。
2.即鬧蛾。
1.見"鬧嚷"。
1.亦作"鬧熱"。
2.繁盛;熱鬧。
1.喧鬧貌。
1.絡(luò)腮胡子。
1.舊時辦喪事所用的鼓樂。
2.謂人死之后死者親屬找種種理由向喪主攪鬧。
1.亦作"鬧埽"。
2.唐代宮女梳的一種發(fā)髻。
1.即鬧掃妝。
1.唐代宮女發(fā)髻名。
1.見"鬧掃"。
1.指在春社之類的集會上哄鬧。
1.見"鬧鑊鐸"。
1.熱鬧的街市。
1.聚眾搗亂,惹起事端。
1.方言。猶棘手。
1.謂大聲說唱。
1.謂搞虛情假意的款待。
1.開臺鑼鼓。
①吵鬧;喧鬧這事鬧騰了一陣,也就無聲無息了。②聚在一起說笑逗樂朋友們在房間里鬧騰到半夜。③擾亂小毛賊還能鬧騰幾時?
1.方言。謂天氣變化。多指下雨或下雪。
1.謂天未破曉即起床工作。
1.謂饑民強(qiáng)迫糧主平價糶糧。
1.熱鬧之處。
2.明代走馬古局戲中所用的賞錢。
1.做游戲;戲耍。
1.猶言開玩笑。
1.明清科舉考試時慶祝五經(jīng)魁首揭榜的一種活動。
1.舊時稱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曲。
1.方言→鬧。
1.悶香。一種熏人能使之昏迷的香。
1.喧鬧。
1.因粗心或缺乏知識﹑經(jīng)驗而發(fā)生可笑的錯誤。
1.謂心胸狹隘,善疑多心。
1.亦作"鬧新房"。
2.新婚之夕,親友在新房中喧鬧逗樂。
1.由著自己性子發(fā)作,耍脾氣。
1.猶言假客氣。
1.猶喧鬧。
1.用使人迷惑的手段欺騙人。
1.亦作"鬧呀呀"。
2.見"斗吖吖"。
1.猶言擺闊氣。
1.落葉灌木。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春季開花,花冠鐘狀漏斗形,鮮黃色。有毒,可用以制殺蟲劑。通稱羊躑躅。
1.即鬧羊花。
1.熱鬧貌。
1.毒藥。
1.因意見不合而引起不滿的情緒。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