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車轅。
2.
名詞
泛指車。
1.
車轅。用于大車上的稱轅,用于兵車、田車、乘車上的稱辀。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潁考叔爭車,潁考叔挾辀以走。
2.出自《后漢書·張衡傳》魂眷眷而屢顧兮,馬倚辀而徘回。
3.出自《送張嘉父長官》詩都城昔傾蓋,駿馬初服辀。
4.出自《同年馮文江索詩贈行》詩君辭瘴癘走挾辀,拂衣逝矣鷹脫鞲。
2.
車。
1.出自《楚辭·九歌·東君》駕龍辀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
2.出自《游龍山》詩快哉萬里風,一掃天四周。誰言太始再開辟,日馭本自無停辀。
3.出自《同諸君圣安寺餞曹檢討》詩傾城出祖餞,於此聚行辀。
3.
見“辀張”。強橫;囂張。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下·孝仁董皇后》后忿恚詈言曰:“汝今辀張,怙汝兄耶?當敕票騎斷何進頭來。”
2.出自《晉書·張華傳》﹝鐘會﹞辀張跋扈,遂搆兇逆耳。
3.出自《宋書·沈攸之傳》何其平日辀張,實輕周邵。
4.
見“辀張”。驚懼貌。
1.出自《文選·劉琨〈答盧諶詩〉序》自傾辀張,困於逆亂。
1.茅草蓋的屋頂。
1.舊指居親喪的地方。
1.茅草編的覆蓋物。亦特指草衣﹑茅屋。
2.謂貧賤。
1.草衣。
1.亦作"苫?"。
2.?,"塊"的古字。"寢苫枕塊"的略語。苫,草席;塊,土塊。古禮,居父母之喪,孝子以草薦為席,土塊為枕。
1.古代在親喪中所居之室。
1.茅草所編用以遮雨的覆蓋物。
1.居喪時,用草所織的寢席。
1.裝模作樣。
1.草廬。
1.削尖。
1.即剡紙。
1.簡牘;文牘。古時剡木為簡,故稱。
1.銳利的鋒刃。
1.上書舉薦。
1.指東晉戴逵◇泛指隱士。
1.銳利。
1.謂綴緝麻縷。
1.銳利。
1.起行貌。
2.閃爍貌。
3.銳利貌。
4.風微起貌。
1.鋒利的耒耜。
1.剡溪出產的藤可以造紙,負有盛名◇因稱名紙為剡藤。
水名。在浙江嵊縣,即曹娥江上游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1.指用剡藤所造的紙。
1.指隱居逸游造訪故友的興致。
1.門栓。
1.削牘寫成奏章。泛指寫奏章。
1.紙名。因用剡地所產藤﹑竹制造,故名。
1.指剡縣一帶。
1.古代五射之一。
1.指剡紙。硾,謂捶搗剡藤造紙。
1.古代大臣奏事,預先寫在削好的木簡上◇因稱向皇帝進言﹑上書為剡奏。
1.山坳。
1.山間平地。
1.山?近水之地。
1.亦作"山坂"。亦作"山岅"。
2.即山坡。
1.見"山阪"。
1.見"山阪"。
1.山腰。
1.方言。小山,山岡。
1.猶言包羅萬象。
1.比喻器量宏大,胸襟開闊。
1.山坡。
2.泛指山和水。
3.山間水池;水岸。
1.以竹節﹑葫蘆等制作的粗陋飲器。
1.古時泛指終南﹑太華二山以北之地。
1.山后。
2.山脊。
山坡上發生的規模巨大的崩塌。往往毀壞建筑物、堵塞河道或交通線,桅很大。
1.亦作"山崩水竭"。
2.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認為是重大事變或其征兆。
1.見"山崩地裂"。
1.亦作"山崩地坼"。
2.山岳崩塌,大地裂開。
3.形容聲響強烈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