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書畫外面包著的布套。
2.
量詞
量詞,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1.
古代竹帛書畫卷的套子。多以布帛制成。后世亦指線裝書之函套。
1.出自《說文·巾部》帙,書衣也。
2.出自《楊仲武誄》披帙散書,屢睹遺文。
3.出自《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詩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
2.
卷冊;函冊。
1.出自《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尚席函杖,丞疑奉帙,侍言稱辭,敦史秉筆。
2.出自《京西運判方公神道碑》公學極原本,有書以來,無不通習。聚帙數萬,多朱黃涂乙處。
3.出自《型世言》在南京半年,他將各部真經,裝造成帙,盛以木函,拜辭各檀越名宿,復歸英山。
4.出自《中國歌謠·歌謠的起源與發展》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3.
編次;整理。
1.出自《晚晴》詩書亂誰能帙,杯乾自可添。
2.出自《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其經也,帙十卷為一函。
4.
量詞。多用于裝套的線裝書。
1.出自《南史·隱逸傳上·孔淳之》茅室蓬戶,庭草蕪徑,唯床上有數帙書。
2.出自《澗泉日記》先公在婺,平仲有詩文一帙來贈。
3.出自《荊南唱和集后序》因以一帙示余,曰:“此野人之詞也。”
5.
通“秩”。十年為一帙。
1.出自《顯仁皇后挽詞》八帙年無憾,三仁謚自輝。
2.出自《〈黃山續志〉序》沈眉生住焦村,累書招我為黃山之游。是時老母年開九帙,余不敢妄離左右。
6.
指畫卷外面包著的套子。
1.出自《群碎錄》余嘗于項子京家見王右丞畫一卷,外以班竹帙裹之。
1.注意;留意。
2.關懷,關心。
3.猶喜愛。
4.猶言降意;曲意。
1.《易.明夷》"明夷于飛,垂其翼。"王弼注"懷懼而行,行不敢顯,故曰垂其翼。"謂鳥翅下垂不能高飛◇以"垂翼"比喻人受挫折,止息不前。
1.以粉傅面﹑以黛畫眉。謂女子修飾容顏。
1.猶粉白黛黑。
1.見"粉白黛黑"。
1.水牌或粉牌。一種約一尺見方的白漆(亦有用黃漆的)木板??捎妹P寫字,能隨寫隨揩。舊時店鋪常用以記事。
2.白漆的木板。
3.指黑板。
1.畫稿。古人作畫,先施粉上樣,然后依樣落筆,故稱畫稿為粉本。
2.指圖畫。
3.比喻底本﹑基礎等。
1.白晳可愛之鼻。
在黑板上寫字用的條狀物,用白堊、熟石膏粉等加水攪拌,灌入模型后凝固制成。
1.指白色墻壁。
2.指宋元時代張貼法令﹑書寫告示的墻壁。
3.引申為將法令﹑告示寫在粉刷成白色的墻壁上。
1.指成色好的銀錠。
(~兒)用團粉加少量油脂、鹽、作料等灌入腸衣做熟的副食品。
在燃燒或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末狀的廢物~污染。
1.用稻米黍米之粉做成的食品,上粘豆屑。
痤瘡(cuóchuāng)的通稱。
〈書〉①婦女化妝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顏料不施~。②借指婦女六宮~。
1.用白堊涂刷的女墻。
蝴蝶的一種,翅白色,有黑色斑點,也有黃色或橙色的。幼蟲吃白菜、油菜、蘿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葉,是農業害蟲。
1.詞牌名。雙調,七十二字,仄韻。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屬中呂宮,但北曲中較為常見。南曲例見明高明《琵琶記》第二十六出,北曲例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
1.瓷器之一種。仿照定窯瓷器而和以石粉者稱為"粉定"。
1.粉墻。
1.一種用米粉制作的食品。
做粉皮、粉條、粉絲等食品的作坊。
1.亦作"粉坊"。制作粉條﹑粉皮﹑粉絲等食品的作坊。
2.指妓院。
1.謂粉末飛揚騰涌。
1.即粉撲。敷粉時用以蘸粉拍臉。
1.謂駙馬之父。
1.尚書省的別稱。
2.猶閨閣。
1.粉身碎骨,不惜生命。
1.謂粉身碎骨,獻出生命。
1.猶言粉骨碎身。
1.猶言粉骨碎身。
1.謂身軀粉碎,犧牲生命。
1.指婦女之汗。婦女面多敷粉,故云。
1.見"粉零麻碎"。
1.三國魏何晏面如傅粉,娶魏公主,賜爵為列侯,后因稱駙馬為"粉侯"。
1.古時婦女點在額上的花狀裝飾,五出如梅花。
2.借指妓女。
1.亦作"粉繢"。
2.彩色的圖畫。
3.猶粉飾。
1.見"粉繪"。
1.猶齏粉。細粉。
散劑。
1.粉紅色的箋紙。
1.指白皮紙。
1.帶有白粉的竹節。亦借指竹。
1.白色汗巾。
1.磨金成粉。金粉以膠水調勻后,可供作字畫用,稱"粉金"。
2.黃色的花粉。
1.指婦女潔白細膩的頸項。
1.對美貌婦女的輕蔑之詞。意謂姣好容顏不過傅粉骷髏而已。
1.舊俗稱駙馬為粉侯,因推稱其兄弟為粉昆。
1.傅粉郎君。三國魏何晏美儀容,面如傅粉,尚魏公主,封列侯,人稱粉侯,亦稱粉郎。見《三國志.魏志.何晏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用作心愛郎君的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