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忠于自己的信仰操守,堅定不移。
2.
動詞
〈書〉占卜。
3.
名詞
(Zhēn)姓。
4.
形容詞
舊禮教中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
1.
卜問;占卜。
1.出自《周禮·春官·天府》季冬,陳玉,以貞來歲之媺惡。
2.出自《初學記》考時日於巫咸,詔太卜以獻貞。
3.出自《貞懿皇后哀冊文》言從王兆之貞,永??瑤華之彩。
4.出自《恭謁孝陵》詩海沈金雁冷,壤兆玉龜貞。
2.
《易》的內卦。即下三爻。
1.出自《書·洪范》曰貞,曰悔。
2.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3.
操守堅定不移;忠貞不二。
1.出自《禮記·檀弓下》昔者衛國兇饑,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國有難,夫子以死衛寡人,不亦貞乎!
2.出自《詣建平王上書》信而見疑,貞而為戮。
3.出自《家人箴·慮遠》貧賤而不可無者,志節之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4.
舊稱婦女守一而終的節操。
1.出自《管子·五輔》為人夫者,敦蒙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
2.出自《繡襦記·逼娃逢迎》我這煙花中守不得貞,撇不得清。
3.出自《七夕詩》天上有好女,能織云錦裳。既勤亦且貞,夜夜宿空房。
5.
舊稱女子未許嫁曰“貞”。
1.出自《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2.出自《水仙花》詩彼姝貞未嫁,持贈豈云差。
3.出自《夜譚隨錄·玉公子》白曰:“韋家姨夫有弱妹三人,久貞不字。”
6.
誠信。
1.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2.出自《太玄·交》冥交于神齊,不以其貞。
7.
端方正直。
1.出自《逸周書·謚法》不隱無屈曰貞。
2.出自《孔子家語·六本》孔子曰:“貞以干之,敬以輔之,施仁無倦。見君子則舉之,見小人則退之。”
3.出自《詩式·辨體有一十九字》放詞正直曰貞,臨危不變曰忠。
8.
堅固;堅致。
1.出自《韓詩外傳》夫習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暢於筋骨,貞於膠漆,是以君子務為學也。
2.出自《杖銘》杖正杖貞,身正心安,不安則傾,不貞則危,傾危之變,厥身以隨。
3.出自《晉問》晉之北山有異材……仲冬既至,寒氣凝成,外凋內貞,沈液不行,乃堅乃良。
4.出自《貞素堂記》天下之物,貞莫尚於石,素莫尚於雪。
9.
穩定;安定。
1.出自《易·蠱》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2.出自《演連珠》牽乎動則靜凝,系乎靜則動貞。
3.出自《萬年縣試金馬式賦》識可傳而可繼,每不驅而不馳,其巧既畢,安貞莫移。
4.出自《西江月·四時》詞獨我搖頭不管,靜中精固形貞。
10.
良善;美好。
1.出自《鹽鐵論·錯幣》故山澤無征,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奸貞并行。
2.出自《文選·陸機〈挽歌詩〉之一》卜擇考休貞,嘉命咸在茲。
11.
竹木等植物經寒不凋。
1.出自《貽劉高士別》詩每言竹柏貞,嘗輕朝士玩。
2.出自《憲司箴》如松斯貞,如鷙斯擊,其嚴秋霜,其平砥石。
12.
正(與偏斜相對)。
1.出自《楚辭·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出自《文選·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一》大火貞朱光,積陽熙自南。
13.
謂正軌,正道。
1.出自《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2.出自《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功既成矣,世既貞矣,信可以優游暇豫,作樂崇德者歟!
3.出自《七觀》熙熙陶陶,舒舒夭夭,不言而歲成,無營而事貞。
14.
匡正;整肅。
1.出自《佛影銘》曉爾長夢,貞爾沈诐。
2.出自《請減京東水運收腳價于沿邊州鎮儲蓄軍糧事宜狀》愚計先聚軍儲,慎擇良圖,更貞師律,蠢爾兇丑,自當畏威。
3.出自《泉州北樓記》遠得有邦之本,近貞為臣之節。
15.
君長,首領。
1.出自《老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16.
下下,最低的等級。
1.出自《書·禹貢》厥田惟中下,厥賦貞。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上》厥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
17.
擔當,承受。
1.出自《書·洛誥》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貞。
2.出自《觀堂集林·洛誥解》貞,當為鼎,當也,謂卜之休吉,王與周公共當之也。
18.
規定。
1.出自《墨子·旗幟》五兵各有旗,節各有辨;法令各有貞。
19.
征收。
1.出自《通志·食貨一》其司、冀、雍、華……等州,貞綿絹及絲,其余郡縣少桑蠶處,皆以麻布充。
20.
征驗。
1.出自《訄書·序種姓上》余以姓氏分際,貞之《世本》,旁摭六藝故言,而志姓??。
21.
正楷,楷書。
1.出自《丞相忠定鄭公行狀》上遇群臣,於公特厚,每初度,必親御翰墨,或圣制,或古作,貞草間出。
22.
通“楨”。主干。參見“貞幹”、“貞濟”。
1.出自《莊子·列御寇》魯哀公問乎顏闔曰:“吾以仲尼為貞干,國其有瘳乎!”
2.出自《論衡·語增》夫三公鼎足之臣,王者之貞干也。
3.出自《送商州崔判官序》今二千石以宗室貞干,自中臺郎出守,首辟博陵崔君。
4.出自《為齊帝封徐世檦詔》才略貞濟,志懷義烈。
5.出自《魏書·甄琛傳》請取武官中八品將軍以下干用貞濟者,以本官俸恤,領里尉之任,各食其祿。
23.
指褒揚其忠貞的節操。
1.出自《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我銘以貞之,不肖者之呾也。
2.出自《國子司業滕君墓碣》方征司業,年過知命,遽啟手足,理也莫竟,短者已而,其長斯存,何以貞之,石有誄言。
3.出自《樊榭先生墓田碑記》因貞諸石,以志厥功,敢告后來,永念勿懈。
24.
指無牝牡之合。參見“貞蟲”。
1.出自《龍馬贊》擇牝馬之貞者系之,已而云霧晦冥,咫尺不能辨色,類有物蜿蜒上與馬接,蓋龍云。
25.
后指對賦稅的減省。
1.出自《贈江南巡撫湯潛庵先生》詩有明戰爭,天降之禍,厥賦未貞,王道為頗。
26.
指遵守信約。
1.出自《文選·陸機〈演連珠〉》足於性者,天損不能入;貞於期者,時累不能淫。
1.西風。
1.亦作"?淚"。
2.飂戾。疾貌。
1.疾貌。
2.象聲詞。形容風聲。
1.形容風快疾而寒冷。
1.風聲。
2.陰冷貌。
1.見"飂叔安"。
1.風疾吹貌。
1.亦作"咯吧"。
2.象聲詞。
1.亦作"咯崩"。
2.象聲詞。腳踏地聲。
3.象聲詞。咬嚼聲。
1.象聲詞。
1.象聲詞。雞叫聲。
2.形容反復誦讀。
象聲詞從樓梯上傳來了~~的皮靴聲ㄧ聽說廠里出了事兒,我心里~一下子,腿都軟了。也作格登(gēdēng)。
1.象聲詞。
1.亦作"咯?"。
2.象聲詞。形容嘮叨聲。
3.象聲詞。呃逆之聲。
1.心臟猛跳聲。形容吃驚。
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經口腔排出。咯出的血液鮮紅色,常帶有泡沫。見于肺結核、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病或胸部外傷。
1.象聲詞。引申指發出此種聲響的動作。猶嚼舌。說三道四﹐講人壞話。
2.吞嚼。
1.象聲詞。
1.象聲詞。
象聲詞扁擔壓得~~地直響。
1.御案。
1.停泊龍船的船塢。
1.茶名。
1.漢武帝時所造銀幣名。上有龍紋圖案,故稱。
1.斑斕的山壁。
2.山壁名。在廣西柳州附近。
1.謂神奇變化。
2.喻乘時興起。
3.指羽化飛升。
4.機變,權變。
1.地名。即今湖南省黔陽縣。南朝梁為龍?縣,隋屬沅陵郡,唐武德七年改名龍標縣,因龍標山得名。
2.指唐代詩人王昌齡。王曾左遷龍標,為龍標尉,因稱。
3.猶龍榜﹑龍虎榜。
4.龍船競渡時爭奪的錦標。
1.指乘坐龍所駕之車的仙者。
1.仙人的坐騎。
2.駿馬。
3.皇帝的車駕。借指皇帝。
1.指皇帝儀容。
1.守墨之神。唐馮贄《云仙雜記.陶家瓶馀事》﹕"玄宗御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分賜掌文官。"后因用指名墨。
1.咒龍請雨之缽。典出《晉書.藝術傳.僧涉》"﹝僧涉﹞能以秘祝下神龍,每旱﹐堅常使之咒龍請雨。俄而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觀之。"
1.指龍伯國的巨人。
2.喻指漁者。
1.古代傳說中的大人國。
2.近代亦借指兇狠的英國帝國主義。
1.龍駕車。
2.指皇帝的車駕。
3.為皇帝駕車的駿馬。
1.寺名。(1)在浙江省嵊縣之北。南朝梁天監二年建,號龍宮院。李紳少年時寓此處。宋大中祥符元年賜今名。(2)在河北省正定縣東。隋開皇六年建,初名龍藏寺,后名龍興寺,一名隆興寺。清郭棻《畿輔通志.祠祀》"龍興寺在府(真定府)治東,隋開皇六年建,初為龍藏寺。"
2.見"龍藏寺碑"。
1.水草名。即水葒。
1.即龍爪書。
1.指帝皇頒發的歷法。
1.龍旗。
1.喻疾速奔馳。
1.朝廷。
1.《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后因以"龍車"指日車。
2.《藝文類聚》卷七一引漢應劭《漢儀》"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后因以"龍車"指天子的車駕。
3.《大戴禮記.五帝德》"﹝顓頊﹞乘龍而至四海。"后因以"龍車"為神仙所乘車。
1.漢時匈奴地名。為匈奴祭天之處。
2.借指匈奴。
3.帝都,京城。
4.地名。指今廣西柳州。
1.琴底的二孔眼之一。上孔曰龍池,下孔曰鳳沼。
2.池名。所名之池非一。其一在唐長安隆慶坊玄宗未即位時所居的舊邸旁,中宗曾泛舟其中。玄宗即位后于隆慶坊建興慶宮,龍池被包容于內。在今陜西西安興慶公園內。
3.猶鳳池。指中書省。
4.借指內閣。
1.駿馬奔馳。
1.謂群雄逐鹿。
1.猶丹墀。
2.借指皇帝。
3.法壇,道場。
1.指帝王后裔。
裝飾成龍形的船,有的地區端午節用來舉行劃船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