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搖動,揮動。
2.
動詞
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地作往復運動。
3.
動詞
奮起;振作。
4.
名詞
(zhèn)姓。
1.
救濟;賑濟。
1.出自《易·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3.出自《抱樸子·行品》專財谷而輕義,觀困匱而不振者,吝人也。
4.出自《夷堅丁志·鄧城巫》又詣一富室有所求,曰:“君家最富贍,力足以振我。”
5.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更設法舉債,以振其窮。
2.
挽救;救援。
1.出自《荀子·堯問》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2.出自《漢書·游俠傳·郭解》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3.出自《新唐書·朱敬則傳》重節義然諾,善與人交,振其急難,不責報於人。
3.
發放;開放。
1.出自《逸周書·克殷》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巨橋之粟。
2.出自《文賦》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4.
奮起;振作。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秦軍復振,守濮陽,環水。
3.出自《詠史》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振。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4.出自《修廢官舉逸民策》周之衰也,宣王振之,號為中興。
5.出自《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一九四七年夏,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南下,蔣管區人心大振。
5.
揚起;顯揚。
1.出自《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
3.出自《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施恩而不求報,獎善而不為功,所以振宣幽光,激勵頹俗。
6.
引申為助長。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佩,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者也。
7.
抖動;拂拭。
1.出自《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2.出自《荀子·不茍》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
3.出自《上門下裴相公書》閣下若能蕩滌痕累,洞開嫌疑,棄仇如振塵,愛士如救餒……亦足為賢相矣。
4.出自《國老談苑》趙普在中書,每奏牘事有違戾太祖意者,因請之於上,或拂之於地,普緩拾之,振塵以獻。
8.
揮動;搖動。
1.出自《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
3.出自《涇川送族弟??》詩蓬山振雄筆,繡服揮清詞。
9.
整頓;整理。
1.出自《管子·權修》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振天維,衍地絡。
3.出自《陳六事疏》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然人情習玩已久,驟一振之,必將曰:此拂人之情者也。
10.
收取;約束。
1.出自《周禮·天官·職幣》職幣掌式法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余財。
2.出自《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大,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
3.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振溪通谷,蹇產溝瀆。
11.
止;終止。
1.出自《管子·小問》隨之以刑,敬之以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
2.出自《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12.
極;遠。參見“振古”。
1.出自《抱樸子·名實》歷覽振古,多同此疾。
2.出自《請迎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臣竊惟陛下天性純孝,振古無倫。
3.出自《奉督學宗師薛公書》先生自振古以來有數之人,負當今天下之望。
13.
擊;敲打。參見“振槁”。
1.出自《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2.出自《新書·匈奴》以此與單于爭其民,則下匈奴猶振槁也。
3.出自《梁書·敬帝紀論》翦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
4.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愿得寺僧有勇敢,共力破賊,易如振槁自斷。
14.
稱,適合。參見“振職”。
1.出自《新唐書·戴胄傳》胄明敏,長於操決,無宿疑。議者美其振職。
2.出自《東原錄》自來封駁之司,名存而職不振,今剡振職矣。
15.
通“震”。震驚;震動。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狂風振地,飛沙走石。
4.出自《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跡》夷人以為客舶,遂返舟與之敵。公乃旗鼓突出,聲振數里。
16.
通“侲”。幼童。參見“振女”、“振子”。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17.
通“祗”。參見“振敬”。恭敬。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志馀編上·后漢書》“不震厥教”。
1.出自《史記·夏本紀》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
18.
姓。
1.出自《續通志·氏族七》振,見《姓苑》。宋振紀,廣州轉運使。
改變;改換進行了體制轉換|想到這兒,心里有底了,便轉換了話題。
1.來回游逛。
1.回到原來地方。
1.把款項從甲地匯到乙地,再匯到其他地方。
1.謂做買賣。
1.把災禍轉化為幸福。
1.好轉的機會;好轉的可能。多指事情能挽回或病癥脫離危險。
2.乘飛機中途轉乘其他飛機。
1.反復考慮。
1.委托一方把信件寄給另一方。
將自己的損失、負擔等轉加到別人身上轉嫁危機|不能將虧損轉嫁給消費者。
1.一種不正當的買賣。高價賒入,低價賣出。
1.把一方的東西交給另一方。
1.轉變樂調的角音。
1.街巷等的拐彎處。
1.街巷等的拐彎處。
1.通過中介電話接通。
1.指詩歌轉換節奏。
1.連續在不同地區搶劫。
2.猶轉世。
1.眨眼。喻時間短促。
1.轉相押送。
1.托請他人借取。
2.謂另外找人借取。
3.把借來的東西借給別人。
1.痙攣。
1.佛教語。唱誦佛經。
2.佛教語。猶轉藏。
1.轉動眼珠。
1.移居。
1.古代用符盤進行占卜,謂之"轉局"。
2.舊時原已有客人的妓女,轉接另一個客人,叫"轉局"。
1.謂詩的轉韻。
2.絕句詩的第三句叫轉句。
1.病人從醫院的某一科轉到另一科去治病。
2.學生從某一科轉到另一科去學習。
1.轉換口氣。
2.商品經過一個港口運到另一個港口或通過一個國家運到另一個國家。
不是由出口國與最終進口國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國(地區)轉手的貿易。從事轉口貿易的國家或地區一般具有運輸便利、貿易限制寬松等條件,如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地區。
1.運送軍糧。
1.回來。
2.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回到原來狀態。
1.猶言走來走去;來回走動。
1.游眺。
1.連續不斷的雷鳴。
1.改變行為準則。
1.輾轉經過。
1.側立,斜立。
1.即向日葵。也叫"轉日蓮"。
1.掉過臉。
2.比喻極短的時間。
1.謂反復煉制丹藥。
1.運送軍糧。
1.轉折。
1.轉折點。
1.飄忽不定的磷火。鄰,通"磷"。
1.車輪。
1.轉移流動。
1.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轉漏"指漏箭移動的頃刻。形容時間很短。
1.煉鋼爐的一種。爐體圓筒形,架在一個水平軸架上,可以轉動。也用來煉銅。
爐體兩旁裝有橫軸,操作時可繞軸轉動的煉鋼爐。爐體用鋼板制成,呈圓筒形,內襯耐火材料。按空氣或氧氣鼓入的方式不同,分為底吹式、側吹式和頂吹式三種。具有設備簡單、成本低、生產效率高等優點。冶煉銅、鎳、硫時也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