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搖動,揮動。
2.
動詞
振動,物體通過一個中心位置,不斷地作往復運動。
3.
動詞
奮起;振作。
4.
名詞
(zhèn)姓。
1.
救濟;賑濟。
1.出自《易·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3.出自《抱樸子·行品》專財谷而輕義,觀困匱而不振者,吝人也。
4.出自《夷堅丁志·鄧城巫》又詣一富室有所求,曰:“君家最富贍,力足以振我。”
5.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更設法舉債,以振其窮。
2.
挽救;救援。
1.出自《荀子·堯問》天使夫子振寡人之過也。
2.出自《漢書·游俠傳·郭解》然其自喜為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3.出自《新唐書·朱敬則傳》重節義然諾,善與人交,振其急難,不責報於人。
3.
發放;開放。
1.出自《逸周書·克殷》乃命南宮忽振鹿臺之財、巨橋之粟。
2.出自《文賦》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4.
奮起;振作。
1.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秦軍復振,守濮陽,環水。
3.出自《詠史》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振。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4.出自《修廢官舉逸民策》周之衰也,宣王振之,號為中興。
5.出自《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一九四七年夏,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南下,蔣管區人心大振。
5.
揚起;顯揚。
1.出自《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2.出自《文心雕龍·原道》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
3.出自《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施恩而不求報,獎善而不為功,所以振宣幽光,激勵頹俗。
6.
引申為助長。
1.出自《韓非子·說林下》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佩,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者也。
7.
抖動;拂拭。
1.出自《禮記·曲禮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
2.出自《荀子·不茍》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人之情也。
3.出自《上門下裴相公書》閣下若能蕩滌痕累,洞開嫌疑,棄仇如振塵,愛士如救餒……亦足為賢相矣。
4.出自《國老談苑》趙普在中書,每奏牘事有違戾太祖意者,因請之於上,或拂之於地,普緩拾之,振塵以獻。
8.
揮動;搖動。
1.出自《過秦論上》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
3.出自《涇川送族弟??》詩蓬山振雄筆,繡服揮清詞。
9.
整頓;整理。
1.出自《管子·權修》然后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振天維,衍地絡。
3.出自《陳六事疏》近年以來,紀綱不肅,法度不行……然人情習玩已久,驟一振之,必將曰:此拂人之情者也。
10.
收取;約束。
1.出自《周禮·天官·職幣》職幣掌式法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余財。
2.出自《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大,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
3.出自《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振溪通谷,蹇產溝瀆。
11.
止;終止。
1.出自《管子·小問》隨之以刑,敬之以禮樂,以振其淫,此謂先之以政。
2.出自《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12.
極;遠。參見“振古”。
1.出自《抱樸子·名實》歷覽振古,多同此疾。
2.出自《請迎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臣竊惟陛下天性純孝,振古無倫。
3.出自《奉督學宗師薛公書》先生自振古以來有數之人,負當今天下之望。
13.
擊;敲打。參見“振槁”。
1.出自《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2.出自《新書·匈奴》以此與單于爭其民,則下匈奴猶振槁也。
3.出自《梁書·敬帝紀論》翦離德如振槁,取獨夫如拾遺。
4.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愿得寺僧有勇敢,共力破賊,易如振槁自斷。
14.
稱,適合。參見“振職”。
1.出自《新唐書·戴胄傳》胄明敏,長於操決,無宿疑。議者美其振職。
2.出自《東原錄》自來封駁之司,名存而職不振,今剡振職矣。
15.
通“震”。震驚;震動。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狂風振地,飛沙走石。
4.出自《嘯亭雜錄·李壯烈戰跡》夷人以為客舶,遂返舟與之敵。公乃旗鼓突出,聲振數里。
16.
通“侲”。幼童。參見“振女”、“振子”。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17.
通“祗”。參見“振敬”。恭敬。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志馀編上·后漢書》“不震厥教”。
1.出自《史記·夏本紀》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
18.
姓。
1.出自《續通志·氏族七》振,見《姓苑》。宋振紀,廣州轉運使。
美國的綜合性私立大學。1885年創建于加利福尼亞的斯坦福。設有商學、醫學、法學、文理、教育、工學、人文與自然科學、地球科學等學院。
英國的封建王朝。由蘇格蘭的斯圖亞特家族建立。1371年起統治蘇格蘭。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死后,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一世),遂又統治英格蘭。1649年被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1660年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并為一國。1714年被漢諾威王朝取代。
東非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亞、莫桑比克、扎伊爾和也門等國。約219萬人(1985年)。講斯瓦希里語。多信伊斯蘭教,有的仍保持原始信仰。婦女身著纏身布。主要從事農業和漁業。手工業發達。
南非內陸國。面積174萬平方千米。人口89萬(1995年)。首都姆巴巴納。全境為高原。出口糖、紙漿、水果罐頭和石棉等。
①《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斯此。文禮樂制度。)后以斯文”指文人或文化假充斯文|斯文之族|斯文掃地。②文雅故作斯文|不尚斯文|還像方才大家坐著,說說笑笑,豈不斯文些兒!
1.士人;讀書人。
2.舉止文雅的人。
1.謂文化或文化人不受尊重。亦謂文人自甘墮落。
1.秦李斯﹑漢曹喜的并稱。二人皆書法名家。
1.指載糧的車子。箱﹐車箱。斯﹐助詞。亦借指極多的糧食。語出《詩.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鄭玄箋"成王見禾谷之稅委積之多,于是求千倉以處之,萬車以載之。"
片刻禮樂不可斯須去身|長當從此別,旦復立斯須|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1.近。
1.秦李斯和商鞅的并稱。
1.即廝養。奴仆。
1.廝役。指干雜事的勞役。
1.亦作"斯褕"。
2.漢代西南地區部落名。
1.見"斯榆"。
1.即螽斯。觸角細長﹐振翅善鳴。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綠螽斯等。
1.用麻﹑麥秸﹑樹皮纖維等制作的衣服。
1.謂緦服之痛。
1.見"緦衰"。
1.即緦麻服。多指關系較遠的族親。
1.緦麻與小功。舊時五種喪服中最輕的兩種,由親緣較疏者服之。
1.古代喪服名。五服中之最輕者,孝服用細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1.指為期三月的喪服。
1.古代喪服名。五服中之最輕者。
1.緦服與免服,均喪服之輕者。借指關系較遠的族人。免,謂正服以外共承高祖之父的五世孫所服。其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又卻向后繞于髻。見《禮記.檀弓上》﹑《禮記.大傳》。
1.較為疏遠的親屬關系。
1.見"緦麻喪"。
1.亦作"緦缞"。
2.古代王為諸侯之喪服。
1.思念貌。
1.疾風。
1.迅疾猛烈之風。
1.涼爽﹑微寒貌。
2.凄清貌。
3.風吹迅疾貌。
1.猶言抵住,頂著。
1.相互靠近;依傍。
1.相拚,決斗。
1.宋時稱無正當職業,專在酒樓﹑妓院侍奉顧客的閑漢。
1.相爭吵。
1.廝吵。
1.相稱;相配。
1.一起吃喝。
1.聚集。
1.相打。
1.輕蔑的稱呼,猶言小子。
2.小男孩。
1.追趕;互相追逐。
①相近;接近問蓬山別后,幾度春歸?歸去晚,開得蟠桃廝勾。②將近;將要今孫子遭圍,廝勾死也。
1.見"廝勾"。
1.指舜妻娥皇﹑女英。
2.指嫦娥。
1.寡婦。
2.指獨居的已婚婦女。
1.守寡的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