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讁”。
2.
譴責;責備。
1.出自《詩·邶風·北門》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
2.出自《潛夫論·交際》夫處卑下之位,懷《北門》之殷憂,內見謫於妻子,外蒙譏於士夫。
3.出自《夜譚隨錄·小手》罷職家居,每至薪水不供,未免室人交謫。
3.
處罰;懲罰。
1.出自《國語·齊語》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謫以金分。
2.出自《北史·魏紀一·太宗明元帝》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調縣違者,謫出家財以充,不聽征發於人。
3.出自《非國語上·柯陵之會》夫以語之迂而曰宜死,則單子之語,迂之大者,獨無謫也?
4.出自《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但有與他作對的,立見奇禍,輕則杖謫,重則殺戮。
4.
特指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職或流放。
1.出自《吊屈原賦》序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2.出自《春明退朝錄》卷中徐常侍謫豳州時,柳仲涂開為守。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一》弘烈以首吳三桂反狀謫梧州。
5.
指被流徙戍邊的人。
1.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徙謫,實之初縣。
6.
過錯;缺點。
1.出自《逸周書·大戒》內姓無感,外姓無謫。
2.出自《唐故朝散大夫尚書庫部郎中鄭君墓志銘》郎官郡守愈著白,洞然渾樸絕瑕謫。
7.
災禍。
1.出自《國語·周語中》秦師必有謫。
8.
反常的云氣。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謫。
2.出自《疇人傳·梅文鼎中》食日者,月也,不關云氣,而占者之說曰:未食之前數日,日已有謫。
1.方言。你。
1.形容斗爭十分激烈。
1.形容競賽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1.科舉制度中主考官擬作的示范文章。又稱擬墨。
1.謂仿效帝王制度。
1.猶打算。
1.猶抵命。
1.草擬。
1.一定。
2.決定。
3.起草制定。
1.揣度;推測。
1.效法。
1.效法。
1.謂比擬不當。語本《禮記.曲禮下》"擬人必于其倫。"
1.起草文稿。
1.詩文仿效古人的風格形式。如漢揚雄擬《易》作《太玄》﹐擬《論語》作《法言》﹐以及《文選》中的"雜擬"等◇成為詩體之一。晉陸機﹑南朝宋鮑照等皆有《擬古》詩。
1.謂依樣模仿。
1.猶防御。
模擬話本形式創作的小說。今多指明代文人模擬宋元話本所寫的白話短篇小說,如馮夢龍的三言”、凌c0493醯畝拍”等。
1.亦作"擬跡"。
2.仿效。
3.揣度足跡。
1.漢揚雄仿《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后人謂之"擬經"。
1.猶御寇。
1.比擬;倫比。
1.指擬立為太子之說。
2.科學上有待證明的假設。
1.摹擬描摹。
1.即擬程。
1.明清時﹐各處奏本送達內閣后﹐由閣員用墨筆預擬批答于浮票﹐再送呈皇帝朱批﹐稱為擬票﹐也稱票擬。
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辭格。例如童話里的動物會像人一樣思考、說話。
1.謂形貌上的比擬。
也稱象聲詞”。摹擬自然聲音的詞。如嘩啦、轟隆、叮咚。
1.比擬圣人。
2.仿效圣人。
1.奏疏的草稿。
1.古代祭祀儀式中模擬盥洗的動作。
1.定為死刑。
2.指某些昆蟲的假死。因受外界驚動或襲擊而呈半死狀態﹐靜伏不動﹐或跌落地面如死物﹐借以避敵。
1.應試舉子揣度命題。
2.擬定題目。
1.見"擬托"。
1.修辭方式之一。把人擬作物或把甲物擬作乙物。
1.效法。
1.猶設想。
1.模仿其狀。
1.仿效。
樂府組詩名。南朝宋鮑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游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1.猶仿效。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后以"擬鹽"指詠雪。
1.模仿其法度;仿效。
1.擬定使用。
2.備用。
1.見"擬喻"。
1.亦作"擬諭"。
2.打比方。
1.效法;模仿。
1.試任或代理官員改為正式任命。
1.比擬其規模制度。
2.草擬制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