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檮杌”。傳說中的兇獸名。
1.出自《神異經(jīng)·西荒經(jīng)》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xùn)。
2.出自《湖廣行都司斷事蔣君墓志銘》夫甲科之在一鄉(xiāng),其賢則祥麟威鳳也,其不賢則梼杌猰?也。
2.
見“檮杌”。傳說為遠(yuǎn)古的惡人“四兇”之一。或謂即鯀。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
2.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zhǔn)嫌胁徊抛樱豢山逃?xùn),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3.出自《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梼杌次於丕山。
4.出自《杜兼對》杜兼為濠州,幸兵之亂,殺無罪士二人,蓄貨足欲,吾以為唐梼杌、饕餮者亡以異。
3.
見“檮杌”。泛指惡人。
1.出自《抱樸子·審舉》小人道長,則梼杌比肩。
2.出自《水仙子·狐假虎威》曲全憑城社據(jù)為家,慣與梼杌作爪牙。
4.
見“檮杌”。楚史書名。
1.出自《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2.出自《疑耀·梼杌》梼杌,惡獸,楚以名史,主於懲惡。又云,梼杌能逆知未來,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來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說也。
3.出自《送洪芳洲病痊赴部》詩離情莫作《陽關(guān)》苦,宦業(yè)須令梼杌光。
1.擔(dān)心害怕貌。
2.慎思貌。
1.蜘蛛的一種。也稱喜子﹑喜蛛;壁蟢﹑壁錢;古名蟏蛸。
1.上端以黃金裝飾的刀鞘。
1.見"矖目"。
1.極目遠(yuǎn)望。
1.風(fēng)吹頭,雨洗發(fā)。形容奔波辛苦。
1.見"纚綍"。
1.亦作"纚紼"。
2.系引棺之索。纚,通"縭"。
1.謂束發(fā)加簪。
1.相連。
1.相連。
1.見"纚纚"。
1.長而下垂貌。
2.引申為連綿不斷。
3.亦作"纚縰"。猶縰縰。紛紜貌。
1.引舟。纚,通"縭"。
1.連續(xù)。
1.亦作"蹝步"。
2.輕快的步伐。形容走路好看。
3.謂急于迎送來不及穿鞋而趿著鞋走。
4.指趿著鞋漫步。
1.查訪;察訪。
1.亦作"躧高橈"。
2.雜戲名,踩著有踏腳的木棍,邊走邊表演。
1.見"躧高躥"。
1.追捕。
1.實(shí)地探訪察看。
1.亦作"蹝履"。
2.趿拉著鞋。急遽起行貌。
1.戲曲中的躍馬揚(yáng)鞭動作。
1.探查路徑。
1.亦作"蹝棄"。
2.《孟子.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趙岐注"蹝,草鞋也;敝,喻不惜。"后因以"蹝棄"喻毫不足惜地加以拋棄。
1.踩高蹺。
1.趿著鞋走。
1.雜技名。在懸空的長繩上行走。
1.踩水。
2.神話中神仙鬼怪具有的異術(shù)。踩著水波,行走于水面。
1.踐踏。
2.來到,前往。
1.趿著鞋走。
1.趿著草鞋走。
1.稀疏貌。
1.亦作"匑匑"。
2.恭謹(jǐn)貌。
1.見"戲班"。
1.見"戲萊衣"。
1.海報的舊稱。
1.戲曲劇本的舊稱。
1.隨意戲作的詩文書畫。
1.戲弄兵器。
2.即象戲。古博戲的一種。
1.輕侮戲弄。
1.亦作"戲彩"。
2.《藝文類聚》卷二十引漢劉向《列女傳》"老萊子孝養(yǎng)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用為孝養(yǎng)長輩之典。
1.指春秋末楚國老萊子穿五彩衣為嬰兒狀以娛父母之事。
1.表演雜技﹑戲曲的場所。
1.俳優(yōu)。古代以樂舞諧戲?yàn)闃I(yè)的藝人。
1.亦作"戲謿"。
2.嘲笑。
1.見"戲嘲"。
1.在車上表演雜技。
2.供表演雜技的車。
1.謂兒戲。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涂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晩必歸餫者,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
1.根據(jù)戲曲中某個場面而繪畫或雕塑的人物形象。多印成年畫,亦有制成工藝品的。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