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煮。
2.
動詞
疏通(河道)。
3.
動詞
開發;引導。
1.
浸漬。
1.出自《儀禮·既夕禮》菅筲三,其實皆瀹。
2.出自《說文·水部》瀹,漬也。
2.
煮。參見“瀹祭”。
1.出自《園葵賦》曲瓢卷漿,乃羹乃瀹。
2.出自《秋日》詩月團新碾瀹花瓷,飲罷呼兒課《楚詞》。
3.出自《里湖紀游》詩挹此瀹新茶,其香沁肺腑。
3.
疏通水道,使水流通暢。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
2.出自《金史·河渠志》及長堤以北恐亦有可以歸納排瀹之處,乞委官視之。
3.出自《河堤篇》疏瀹費雖多,尺寸皆有功。
4.出自《明史?河渠志三》淮、揚諸水所匯,徐、兗河流所經,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系,故閘、河、湖於轉漕尤急。
5.出自《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瀹,疏瀹開滌也。
4.
泛指引導使暢通。
1.出自《文心雕龍·神思》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2.出自《〈天演論〉序》今議者謂西人之學,多吾所未聞,欲瀹民智,莫善於譯書。
3.出自《清史稿·選舉志二》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
5.
水貌。
1.出自《集韻?藥韻》瀹,水皃。
1.秋日搗衣的聲音。
1.謂取用類似事物以說明本體。猶比喻。
1.猶連累。
1.獲罪;受譴責。
1.猶取寵。
1.納涼,乘涼。
1.選取經由的道路;上路,登程。
1.謂代人拾鞋。比喻屈己尊人。語本《史記.留侯世家》所載張良為一老父于圯下取履事。
1.古地名。在今江蘇省睢寧縣西南。見《漢書.地理志上》。
2.復姓。見《通志.氏族三》。
1.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1.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1.得到贊美。
1.猶討好。
1.謂得民心。
2.謂向人民征取賦役。
1.起名字。
2.求取名聲。
1.索取或收受財物。
1.吵鬧,擾亂。
1.猶得罪。
1.娶妻。
1.亦作"取暖"。
2.靠近或向著發熱的物體,使身體暖和。
1.打比方;尋取比喻。
1.求得公平論斷。
1.聚齊;集合。
2.使數量﹑長度或高度相等。
1.猶取舍。
2.遣發。
1.招致譏諷。
1.娶妻。
1.見"取青媲白"。
1.以青配白,比喻詩文講求對仗。
1.強取;勒索。
1.謂受委屈。
1.受人接待的婉辭。猶打擾。
1.選擇人。
1.迎回落日。喻助廢帝復位。
1.討好別人以求自己安身。
1.亦作"取舍"。
2.擇用與棄置;選擇。
1.吸收。
1.取得勝利;獲得成功。
1.選取士人。
1.取用事例,應用典故。
2.猶行事。
1.得到利益。
2.謂借以取得好的姿勢。
1.娶妻。
1.尋求適意。
1.拿取和收受。
1.猶贖回。
1.尋求統帥。
1.古代一種祭祀的禮儀。在月下用銅鏡收取露水,以示明潔之義。語本《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齯明燭共明水"漢鄭玄注"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陰陽之潔氣也。"
2.壯族齋祭死者的一種禮儀。
1.見"取悅"。
1.猶敢死。
1.謂用銅制的凹鏡向日取火。
1.索取;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