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榆樹,落葉喬木,葉子卵形,花有短梗。果實外面有膜質的翅,翅果倒卵形,叫榆莢或榆錢。木質堅硬,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
2.
名詞
(Yú)姓。
1.
“楡”的新字形。
2.
星名。
1.出自《春秋運斗樞》玉衡星散為雞,為鴟……為荊,為榆。
2.出自《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3.出自《大唐紀功頌》月弓宵而空桂,則蝕屢金波;星箭夕而奔榆,則妖飛玉弩。
3.
通“揄”。瀉。
1.出自《太玄·瑩》植表施景,榆漏率刻。
4.
通“緛”。縮短。
1.出自《管子·幼官》十二始寒,盡刑;十二小榆,賜予。
5.
通“逃”。逃跑。
1.出自《墨子·備蛾》縣火復下,敵人甚病。敵引哭而榆。
6.
通“搖”。搖動。
1.出自《素問·骨空論》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7.
通“渝”。變化。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魏王胃(謂)韓倗、張義(張儀):“煮棘(棗)將榆,齊兵有(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支)?!?/p>
8.
通“鷂”。參見“榆翟”。古時王后從王祭祀先公時所穿的服裝。因繡飾雉形,故稱。
1.出自《補李揆諫改葬楊妃疏》楊貴妃始以姿色召,居掖庭頗肆,奸回不循法度。以歌舞取媚,則采蘩之職不修;以珠翠飾身,則榆翟之衣不御。
9.
榆樹。落葉喬木,葉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稱榆莢、榆錢。木材堅實,可制器物或供建筑用。果實、樹皮和葉可入藥,可食。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
2.出自《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3.出自《獨釣》詩羽沉知食??,緡細覺牽難。聊取夸兒女,榆條系從鞍。
4.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榆》邢昺《爾雅疏》云:“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別,唯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
(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換文書。
更換并洗滌(衣服、床單等)衣服要勤~ㄧ這次出門,就帶了幾件~的衣服。
乳牙逐一脫落,恒牙逐一生出來。一般人在六歲到八歲時開始換牙,十二歲到十四歲時全部乳牙被恒牙所代替。
1.稱蘇軾寫的字。
1.更易。
1.調換﹑更換。
1.更換條約。
1.謂同一韻文用韻的轉換。除律詩絕句必須一韻到底外,古體詩和賦以及其它詩歌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換韻;詞曲必須按譜,或一韻到底,或換韻。亦稱"轉韻"。
1.指翰林補外官改換京官的官銜。
1.謂氣運變更。
1.更換武器裝備。
2.更換衣著。
1.南宋咸淳末年出現的一種文章變體。
1.謂拿錢買零食。
1.亦作"澣帛"。
2.經過煮練染色的絲織品。多用作祭服。
1.草名。一名顛棘?;蛑^即天門冬??上礈煳酃?。
1.亦作"澣滌"。
2.洗滌。
1.即浣花溪。
2.即浣花箋。
3.見"浣花日"。
1.亦稱"浣溪箋"。
2.箋紙名。唐薛濤命匠人取浣花溪水造紙,為深紅彩箋,名"薛濤箋"。又名"浣花箋"。
1.亦稱"浣花翁"。
2.指唐詩人杜甫。因杜宅位于浣花溪畔,故稱。
1.亦作"浣澣"。
2.洗濯。
1.見"浣浣"。
1.洗而使白。
1.洗染。
1.即浣紗溪。
1.亦作"澣紗石"。
2.石名。相傳西施在其上浣紗,故名。
1.見"浣溪沙"。
2.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紗石,相傳為西施浣紗處。
3.水名。在浙江省青田縣長壽峰。相傳南朝宋謝靈運遇浣紗仙女于此。見《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蒼匯記》。
1.洗滌擦拭。
1.指浣紗溪。
1.猶寬慰;快慰。
1.見"浣花箋"。
①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四十二字,押平聲韻,也有押仄聲韻的。②曲牌名。屬南曲南呂宮。有二體。一體字句格律與詞牌的半闋相同,用作引子;另一體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
1.見"浣溪沙"。
1.哺乳動物。體形似貉,但尾有五六個黑色環紋。體長65~75厘米,尾長約25厘米。體及四肢呈灰色,略帶黑色。樹棲。夜行性;喜食軟體動物﹑蟹和魚類等,也吃植物性食物。食前有把食物在水中洗濯的奇習,故名。是一種珍貴的毛皮獸。
哺乳綱食肉目的一科。體形較小,裂齒和臼齒的形狀與熊類相似,以果、菜、魚、蛙、鼠和昆蟲等為食。分布于南北美洲,僅小熊貓棲息于亞洲。其中浣熊因進食前把食物浸入水中洗濯而得名。
1.謂洗刷罪名。
1.亦作"澣衣"。
2.洗衣。
3.謂多次洗過的衣服。指舊衣。亦指穿舊衣。
1.謂衣食節儉。
1.晉嵇紹安葬處。
1.管準。古代用以瞄測取平的器具。
2.比喻法度。
1.亦作"澣濯"。
2.洗滌。
3.指洗過多次的衣服;舊衣。
4.洗雪﹑清除(恥辱﹑過惡等)。
1.渙散。
1.猶言渙然冰釋。
1.猶頒發。特指帝王發布詔令。
1.猶言渙汗大號。
1.喻帝王的圣旨﹑號令。
2.指發號施令。
3.猶流布。
4.光亮鮮麗貌。
1.指帝王的旨令,恩旨。
1.猶冰釋。
1.猶燦爛。
1.離散。
1.水的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