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榆樹,落葉喬木,葉子卵形,花有短梗。果實外面有膜質的翅,翅果倒卵形,叫榆莢或榆錢。木質堅硬,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
2.
名詞
(Yú)姓。
1.
“楡”的新字形。
2.
星名。
1.出自《春秋運斗樞》玉衡星散為雞,為鴟……為荊,為榆。
2.出自《隴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3.出自《大唐紀功頌》月弓宵而空桂,則蝕屢金波;星箭夕而奔榆,則妖飛玉弩。
3.
通“揄”。瀉。
1.出自《太玄·瑩》植表施景,榆漏率刻。
4.
通“緛”。縮短。
1.出自《管子·幼官》十二始寒,盡刑;十二小榆,賜予。
5.
通“逃”。逃跑。
1.出自《墨子·備蛾》縣火復下,敵人甚病。敵引哭而榆。
6.
通“搖”。搖動。
1.出自《素問·骨空論》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
7.
通“渝”。變化。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魏王胃(謂)韓倗、張義(張儀):“煮棘(棗)將榆,齊兵有(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支)。”
8.
通“鷂”。參見“榆翟”。古時王后從王祭祀先公時所穿的服裝。因繡飾雉形,故稱。
1.出自《補李揆諫改葬楊妃疏》楊貴妃始以姿色召,居掖庭頗肆,奸回不循法度。以歌舞取媚,則采蘩之職不修;以珠翠飾身,則榆翟之衣不御。
9.
榆樹。落葉喬木,葉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稱榆莢、榆錢。木材堅實,可制器物或供建筑用。果實、樹皮和葉可入藥,可食。
1.出自《詩·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
2.出自《漢書·韓安國傳》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於河。
3.出自《獨釣》詩羽沉知食??,緡細覺牽難。聊取夸兒女,榆條系從鞍。
4.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榆》邢昺《爾雅疏》云:“榆有數十種,今人不能盡別,唯知莢榆、白榆、刺榆、榔榆數者而已。”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
1.局縮,蜷縮。
1.猶狹隘委瑣。
1.猶狹小。
2.畏縮。
3.退縮;蜷縮。
1.猶猥瑣。
1.陳規,俗套。
1.偏舉一足。
1.格局體制。
1.惶懼不安貌。
1.窘迫無路。
1.《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陸德明釋文"局本又作局。"后即以"局天蹐地"形容惶懼不安貌。
2.指窘迫無路貌。
1.悲痛訴說貌。語本《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
1.跳躍奔竄。
1.棋盤。
1.指井底之蛙。因局促于井底,故名。
指與某事無關的人~不得而知。
1.官署的事務。
1.指宴席。
1.弈棋之類的游戲。
1.戒懼畏縮貌。
1.舊時公署的衛兵。
1.猶局限,拘泥。
1.局限,限制。
1.局促,不安貌。
1.猶器度。
1.亦作"局窄"。
2.狹窄;困窘。
1.謂設圈套騙人。
1.見"局笮"。
1.謂器度穩重。
1.謂有氣度而純正。
1.謂周到縝密。
1.局限停滯。
2.呆板。
1.局內人。
1.徘徊不前。
1.指賭局的主持人。
①舊時指警察局,現指公安局。②指鏢局、拳局等。③圈套(多見于早期白話)。
1.蜷曲其足。
2.躥足;舉足。喻時間短暫。
1.古渡名。在四川省昭化縣境內白水江與嘉陵江合流處。唐杜甫有《桔柏渡》詩。
1.見"桔槔"。
井上汲水的一種工具,在井旁樹上或架子上掛一杠桿,一端系水桶,一端墜大石塊,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1.《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與魏王博,而北境傳舉烽。"裴髎集解引文穎曰"作高木櫓,櫓上作桔槔,桔槔頭兜零,以薪置其中,謂之烽。常低之,有寇即火然舉之以相告。"后因稱烽火臺為"桔槔烽"。
1.高峻幽深貌。
1.春秋鄭遠郊城門名。
1.見"菊部頭"。
日本作家。京都大學畢業。曾創辦《文藝春秋》雜志。1937年被選為藝術院會員。1942年任日本文學報國會創立總會議長和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議長,積極參與侵略戰爭活動。著有長篇小說《忠直卿的行狀》、《珍珠夫人》和劇本《父歸》等。
1.兔的別名。
1.用糖﹑油﹑秫面做成的糕點,為重陽節饋贈的禮品。
1.猶言菊花酒。亦指重陽日酒會。
1.即重陽節。
1.見"菊花酒"。
1.即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