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接觸;觸犯。
2.
動詞
〈書〉擾亂;糾纏。
1.
纏繞。
1.出自《墨子·經上》攖相得也。
2.出自《淮南子·繆稱訓》勿撓勿攖,萬物將自稱。
3.出自《途中寄懷》詩兩鬢已衰時未遇,數峰雖在病相攖。
2.
擾亂。
1.出自《莊子·庚桑楚》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2.出自《高士詠·老萊夫妻》杳然從我顧,豈為物所攖。
3.出自《生日自祝》詩萬事不我攖,一心常自得。
4.出自《仁學》金玉貨幣與夫六府百產之饒,誠何足攖豪杰之心胸。
3.
迫近;觸;觸犯。
1.出自《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2.出自《思治論》商君之變秦法也,攖萬人之怒,排舉國之說,勢如此其逆也。
3.出自《趙氏孤兒》若不是爹爹照覷,把您孩子抬舉,可不的二十年前早攖鋒刃,久喪溝渠。
4.出自《聊齋志異·夢狼》邑宰楊公,性剛鯁,攖其怒者必死。
5.出自《蒲劍集·屈原考》何物方士,敢攖此暴君之威!
4.
攫取。
1.出自《斬蛟奪寶劍賦》彼拿空攖霧之狀,當一明一晦之際。
2.出自《馬氏日抄·擒虎》〔孫明〕為虎攖坐身下,眾以剛叉逗其口,使不傷人。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二·神女廟神鴉》〔予〕至十二峰,果有鴉十余,往來旋繞,以肉食投之,即攖去,十不失一。
4.出自《鄉愁》那不是你老叔拿來的一把扇子,讓房東的小狗給攖了去嗎?
5.
受;遭受;招致。
1.出自《四賢記·赴選》他家攖兵燹,倚孤孀情殊可憐。
2.出自《蟲鳴漫錄》〔金圣嘆〕恐通籍后,或以官事攖刑戮。
3.出自《女媧氏之遺孽》假若真能漸漸地氣絕,從此不攖一切煩惱,倒也是我所樂求的。
1.舊指死者的靈魂。
2.人和鬼。
1.國家。
1.方言。花生的別稱。
1.象汪洋大海一樣的人群。極言人多。
2.比喻人世社會。
1.依靠大量兵力硬拼,是一種不惜傷亡的作戰方法。
1.人叫喊,馬嘶鳴。形容紛亂擾攘或熱鬧歡騰。
1.人中豪杰。
1.人事和協;民心和樂。
1.后嗣。
1.監視者。
1.民戶。
2.人家。指親友家。
1.人心,人的情緒。
人間;世間慘絕人寰。
1.人為的災禍。
1.形容局勢動蕩不安。
1.傳說中遠古部落的酋長,后將其神化,與天皇﹑地皇合稱三皇。
2.皇帝。
1.因人為過失造成的火災。
1.人群。
2.指居民。
1.人為的災禍。
1.亦作"人跡"。亦作"人跡"。
2.人的足跡。
1.綱紀,綱常。社會的準則。
1.謂人到絕境就會產生計謀。
1.謂人到危急時則想投靠親友。
1.載有人事內容的典籍。
2.猶戶籍。
3.謂做人的資格。
1.人之綱紀,指立身處世的道德規范。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以面對面的方式直接傳播信息。既可以通過語言交流、演講、手勢等方式來傳播,也可以借助電話、電報、書信等方式來傳播。基本特點是傳播者知道受方是誰,并能得到信息反饋。
1.他人之家。
2.民家,民宅。
3.住戶。
4.家庭。
5.家業。 6.未嫁前的夫家。 7.別人;他人。 8.指某個人或某些人,同"他"或"他們"相近。 9.對人稱自己。 10.與名詞連用表示身份。
王國維撰。共六十四則,發表于1908年◇人又輯有《人間詞話刪稿》、《人間詞話附錄》。此書論詞的創作,認為詞以有境界”為上乘,提倡和推崇有真景物、真感情”之作,并舉李后主詞為代表。其論點受西方美學思想影響,與傳統理論有較大不同,歷來受人重視。
1.指人間極黑暗痛苦的地方。
1.黃金的別稱。
1.人世;世俗社會。
1.人世社會和神仙世界。
2.猶人間天堂。指景物極美好的處所。
1.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
1.唐李商隱《晩晴》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晩晴。"本謂人們珍視晩晴天氣,后多用以比喻社會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1.見"人鑒"。
1.工匠;匠人。
1.古代使臣所執的人形符節,用以表示身份的一種信物。
1.人中之豪杰。
1.謂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處,其地亦因而著名◇亦謂杰出的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1.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1.謂做人行事的規范。
2.人的經脈。
1.人的氣血的精英。
2.人中的精靈,指極為精明靈活的人。
1.見"人徑"。
1.塵世;人所居止的地方。
1.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太宗后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后因以"人鏡"指善于諫勸﹑能糾正他人過失者。
1.人之所憑依,指人賴以生存的事物。《莊子.寓言》"天有歷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成玄英疏"夫星歷度數,玄象麗天;九州四極,人物依據。"一說為人所占據,指邦國地域。參閱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1.家眷。
1.爵祿,指人所授予的爵位。
君主人君以端拱為尊|請以人君禮葬之。
1.人為的樂聲。相對于"天籟"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