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靠大量兵力硬拼,是一種不惜傷亡的作戰(zhàn)方法。
1.利用杠桿的原理,腳踏杵桿的一端,使另一端舂麥成面粉。
1.謂應和鳴叫。
1.亦作"踏籬"。
2.謂織布時踩踏織機的踏板。
1.一種用腳踩踏機括而發(fā)箭的弓。
1.收獲藕時,人入水中用腳掌踩去藕周圍爛泥并把它挑出,謂之"踏藕"。
1.按照樂曲節(jié)奏踩踏地面。
1.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比喻平日有心求之而不得,忽一朝無意而得之。
1.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亦作"蹋磧"。
2.舊時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到郊野溪濱宴樂,謂之踏磧。
1.踩高蹺。表演者裝扮成戲劇或傳說中人物,踩在有踏腳裝置的木棍上,邊走邊表演。
1.猶踏蹺。
1.猶踏蹺。
1.猶踏蹺。
習俗娛樂活動。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并進行各種游戲以及蹴鞠、蕩秋千、放風箏等活動。
1.亦作"蹋球戲"。
2.古代雜技戲名。表演者踩蹬彩畫大木球,使之來回走動,與今雜技節(jié)目"踩大球"相似。
1.猶踏歌。
1.見"踏謡娘"。
1.猶碰撞。
1.《踏莎行》詞牌的省稱。
1.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踏雪行》等。雙調(diào)五十八字,仄韻。又添字名《轉(zhuǎn)調(diào)踏莎行》,雙調(diào)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六句四仄韻。參閱《詞譜》卷十三。
2.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商角調(diào)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見,字句格律與詞牌同。用作引子。北曲與詞牌不同,用于套曲中。
1.亦作"蹋賞"。
2.踏青賞景。
1.即走繩。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并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索。
1.踏腳的石頭。安置于淺水難行之處,便于行走。
2.舊時陜西端午節(jié)的一種民俗。
1.亦作"蹋石球"。
2.舊時的一種足球游戲。球為石制或鐵制。游戲競技時用兩枚球置于足下,以足踩踏一球,使撞擊另一球。如此輪番踩踏﹑撞擊,以較勝負。
1.亦作"蹋實"。
2.行步穩(wěn)健。
3.落實。
①切實;不浮躁工作踏實|踏實肯干。②安定;放心心里不踏實。
1.亦作"蹋獸車"。
2.見"踏虎車"。
1.飽食。踏,通"j"。
1.猶踏壞。
1.走索。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并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繩。
1.形容不振作,不順當。
2.遲緩貌。
1.亦作"蹋蹋"。
2.象聲詞。馬蹄聲;腳步聲。
3.以足踏地為歌唱的節(jié)拍。
1.方言。一種保暖性很強的皮靴。
1.亦作"蹋壇"。
2.古代北方民族祭祀的一種儀式。
1.用多輛水車將大河之水戽入支河,以便灌溉。
1.猶踩踏。
1.亦作"蹋蹄"。亦作"蹋踶"。
2.歌舞時以足踏地為節(jié)。
1.用腳踏的翻土農(nóng)具。
1.亦作"蹋頹"。
2.謂履于險地。
1.北宋皇帝觀燈的一種儀式。
1.亦作"蹋舞"。
2.以足踏地為節(jié)奏,連臂而歌舞。
1.猶蹈襲。
1.猶行步。
1.侵晨,破曉。
1.謂內(nèi)心踏實。
1.亦作"蹋行"。亦作"躣行"。
2.搜查;察看。
3.踩踏,行走。
1.亦作"蹋雪"。
2.謂在雪地行走。亦指賞雪。
1.四蹄皆白的馬。
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或曰'相國(指鄭綮)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明程羽文《詩本事.詩思》"孟浩然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后因以"踏雪尋梅"形容文人雅士賞愛風景苦心作詩的情致。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