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晉謁;造訪。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2.出自《世說新語·忿狷》王令詣謝公,值習鑿齒已在坐,當與并榻,王徙倚不坐。
3.出自《臥游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
前往;到。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2.出自《送集文上人游方》詩此游詣幾岳?嵩、華、衡、恒、泰。
3.出自《〈天籟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為雕刻流傳之。
3.
學業、技藝等所達到的程度。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
2.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并能繪天日之光,云霞之彩,水火之形,及即而諦視之,始知油畫一大幅耳。此詣為中國畫家所未到,實開未辟之門徑。
3.出自《答劉仲魯書》賢者進修之詣,豈一談之頃所能測?
4.
符合。參見“詣理”、“詣實”。
1.出自《〈司徒張公集〉序》其余贊勛閥,表丘隴,銘器敘事,放言詣理,皆與作者方駕。
2.出自《答饒州元使君書》若執事之言政,詣理切情。
3.出自《宋史·李谷傳》谷為人厚重剛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談論,議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詣理,辭氣明暢,人主為之聳聽。
4.出自《史通·載文》唯王劭撰齊隋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詣實,理多可信,至于悠悠飾詞,皆不之取。
5.出自《元典章·兵部三·驛站》燕南河北,車站人戶,遠年逃竄,有司不肯詣實申報。
6.出自《吹劍錄》本學諸生列狀,謂迎賊時先生稱疾不赴……由是行下本州詣實。
5.
送交。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客未布吏而與賈,貲一甲。”可(何)謂“布吏”?詣符傳于吏是謂“布吏”。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奸》某里士五(伍)甲詣男子乙、女子丙,告曰:“乙、丙相與奸,自晝見某所,捕校上來詣之。”
1.翻飛,飛翔。
1.翻檢。
①把舊的東西拆了重做(多指衣服)。②從舊的變化出新的手法~ㄧ花樣~。
1.傳說能使人死而復生﹑夭而又壽的一種稻子。
把舊的房屋、道路等拆除后就原有規模重建。
1.屋宇前檐突起向上翻的部分。
1.《宋書.符瑞志下》"大明五年正月戊午元日,花雪降殿庭。時右衛將軍謝莊下殿,雪集衣。還白,上以為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詩。"后因用為典實。
2.形容白浪翻滾。
3.泛出白色。
1.謂對人的態度突然變壞。
1.變換花樣。
1.增加一培。
1.改移,變更。
1.謂事后改變主意。
2.猶翻案。
3.異議。
4.指各行其道。
①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之間一種用另一種表達);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外國小說ㄧ把密碼~出來。②做翻譯工作的人他當過三年~。
1.專司翻譯的官員。
1.猶推演。
1.謂變換文意。
1.宋代越界銷售茶葉的額外捐稅。
照原樣重印書刊、圖畫等(多指不是原出版者重印)版權所有,~必究。
(云、水等)上下滾動;翻騰波濤~◇熱血~ㄧ思緒~。
1.嘈雜,聲音紛亂。
1.即反切。見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孫炎始為翻語》。
2.流言。
1.演繹引述。
翻著看(書籍、文件等)~雜志。
1.翻飛跳躍。
越過;跨過~山嶺 ㄧ~障礙物。
唐杜甫詩《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后來用‘翻云覆雨’比喻反復無常或玩弄手段。
拆除舊的重新建造;翻蓋。
1.形容馬蹄騰疾的樣子。
1.比喻輕易迅速。
2.比喻翻來覆去。
3.比喻反復無常。
1.猶辨白,申訴。
1.反面和正面。
1.翻來轉去。
2.翻過來。
3.猶變換。
4.推翻;徹底改變。
1.見"翻著襪"。
1.翻刻,翻印。
1.即藩國。
2.舊稱外族或外國。藩,通"番"。
1.古代用施漆的葦席制成的車蔽。
2.屏障。
1.古代諸侯中的領袖。
2.明清時指布政使。
1.清代指內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1.籬笆。
1.拱衛王室之臣。
1.指太子之位。儲,儲君。
1.比喻進退兩難,陷于窘境。語本《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
1.藩王之第宅。
1.用大盾臨時構筑的屏藩。帝王出行時,用來護衛住所。
1.猶藩邸。
1.古九服之一。古代分王畿以外之地為九服。其封國區域離王畿最遠的稱"藩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又其(鎮服)外方五百里曰藩服。"賈公彥疏"言藩者,以其最在外為藩籬,故以藩為稱。"章炳麟《封建考》"八纮者鎮服,八極者藩服,服皆五百里,兩面則為千里。"后用以指藩國或藩臣。
封建時代作為宗主國藩屬的國家。
1.亦作"藩抜"。
2.守御,保衛。
3.指衛國之臣。
1.《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藩,屏也;翰,干也。"后因以"藩翰"喻捍衛王室的重臣。
2.喻指藩國。
3.指布政使。
4.猶藩籬。比喻界域。
1.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