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思念;想念。
1.出自《關尹子·六匕》心憶者猶忘饑,心忿者猶忘寒。
2.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3.出自《次鄧州界》詩潮陽南去倍長沙,戀闕那堪更憶家。
4.出自《冬菊》詩忽憶東籬叟,狂歌試舉杯。
5.出自《西歸雜詠》最憶白頭朱太史,滿園紅袖譜新歌。
2.
記住;不忘。
1.出自《梁書·昭明太子傳》太子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行并下,過目皆憶。
3.
回憶。
1.出自《奉和永豐殿下言志》還思建鄴水,終憶武昌魚。
2.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憶昔初及第,各以少年稱。
3.出自《和高子長參議道中》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
4.出自《金壺浪墨·熙朝財賦》壯盛而憶童稚之年,羈旅而思鄉園之樂。
4.
臆度。
1.出自《論語·先進》賜不受命,而貨殖焉,憶則屢中。
2.出自《五岳游草·恒游記》余過其門見巨石肺覆,云自岳頂飛來依以祀者。因憶岳在渾源之南,或此如所謂行宮者云爾。
5.
用同“抑”。抑郁;抑制。參見“愊憶”、“憶逼”。
1.出自《敦煌變文集·搜神記變文》其女先與王憑志重,不肯改嫁。父母憶逼,遂適與劉元祥為妻。
1.事物的萌芽和征象。
1.見"萌芽"。
1.新生的陽氣。我國古代謂宇宙間有陰陽二氣,陰主衰落,而陽主新生。
1.生長發育。
預兆;征兆事故萌兆。
1.草木發芽。
互相結盟的國家盟邦聯合行動。
1.清代蒙古地方行政區域盟的主要首領。
2.猶盟主。
1.即盟文。
1.指結拜兄弟中年幼者。
1.古代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
2.指司盟之官。
1.締結條約結成同盟的國家。
2.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
1.同盟友好。
1.猶會盟。古代諸侯間的集會結盟。
1.即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相傳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在此不期而盟會,并由此渡黃河。歷代以為會盟興兵的要地。
1.有共同戰斗目標的同盟軍隊。
2.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的軍隊。
1.謂與鷗鳥訂盟同住水鄉。喻退隱。
2.指結為伴侶的鷗鳥。
1.見"盟盤"。
清政府對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區。在蒙古原有社會制度基礎上,參照八旗制度組織原則建立。旗為軍政合一單位,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數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長、盟長。對穩定蒙古社會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廢除,只保留盟旗稱謂,盟相當于地區,旗相當于縣。
1.猶盟約。
1.即明器。古代隨葬品的統稱。
1.古代結盟時殺牲歃血以向神立誓表誠。
1.猶海誓山盟。對著山海盟誓。極言男女相愛,堅貞不渝。
①即盟約”。②起誓;發誓舉手盟誓。
1.盟書中的首要條款,多記載主盟人及與盟人姓名。
2.頭領。
1.古代結盟立誓,舉行歃血盟禮時所載錄的文辭◇亦泛指誓約文書。
1.古代締結盟約時所設的壇場。
1.盟誓的文辭。
1.古人對神盟誓時所燃的香。
1.盟誓在心。
1.猶盟約。語本《莊子.讓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為信。"
1.把兄弟。結拜的兄弟。
1.猶誓言。
1.猶盟約。
1.戰友。
2.猶言盟兄弟。
1.參與結盟的成員。
2.特指愛國民主黨派中國民主同盟的成員。
1.婚盟的緣分。
1.盟書。
1.盟誓的信約。
1.猶盟詛。
1.指結拜姐妹中年長者。
1.結盟立誓。
2.對神立誓詛咒。
1.昏暗不明。
1.昏亂。
1.昏暗貌。
1.昏暗。
1.謂天色昏暗。
1.指迷蒙的霧氣。
1.屋梁。
2.喻重臣。
1.屋宇相連貌。
2.象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