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平坦,平安。
2.
動詞
〈書〉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
3.
動詞
〈書〉滅掉;殺盡。
4.
名詞
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
5.
名詞
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
6.
名詞
(Yí)姓。
1.
我國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對東部各族的總稱。亦泛稱中原以外的各族。近代亦以稱外國。
1.出自《禮記·王制》東方曰夷。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3.出自《論衡·恢國》武王伐紂,庸、蜀之夷,佐戰牧野。
4.出自《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自結之后,查驗他國夷船,皆已絕無鴉片。
5.出自《請拓增船炮大廠疏》此次法夷犯順,游弈重洋,不過恃其船堅炮利。
2.
古代鋤類農具。
1.出自《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鋤、夷、鋸、欘,試諸木土。
3.
平坦。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
2.出自《將歸贈孟東野房蜀客》詩潁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3.出自《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4.
平和,平易。
1.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內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而親。
2.出自《新唐書·隱逸傳·賀知章》性曠夷,善譚說。
5.
討平。
1.出自《逸周書·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夷定天下。
2.出自《獻平淮夷雅表》臣伏見陛下自即位以來,平夏州,夷劍南,取江東,定河北。
6.
鏟平;削平。
1.出自《逸周書·武稱》夷厥險阻。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斬叢棘,夷野草。
3.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或告曰:“翦棘夷道,兵且至矣,請備之。”
7.
誅滅;屠殺。
1.出自《史記·趙世家》令宮中人“后出者夷”,宮中人悉出。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草木無余,禽獸殄夷。
3.出自《烏氏廟碑銘》事發,族夷,尚書獨走免。
4.出自《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5.出自《膽劍篇》你就滅他的全家,夷他的九族,殺盡當地的老小。
8.
傷;傷害。
1.出自《易·明夷》夷于左股。
2.出自《孟子·離婁上》父子相夷則惡矣。
3.出自《曹溪大鑒禪師碑》厖合猥附,不夷其高。
9.
安放,陳列。皆對尸體而言。參見“夷牀”、“夷槃”、“夷衾”。
1.出自《禮記·喪大記》男女奉尸夷于堂。
10.
儕輩;同輩。
1.出自《禮記·曲禮上》丑夷不爭。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
3.出自《明史·湯和傳》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
11.
等同;平列。
1.出自《武帝誄》以寬克眾,每征必舉……功夷圣武。
2.出自《謝平原內史表》茍削丹書得夷平民,則塵洗天波,謗絕眾口。
3.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沙門既證圣果,心夷生死,雖入鑊湯,若在清池。
12.
見“夷俟”。伸兩足箕踞而坐。古人視作倨傲無禮之態。
1.出自《論語·憲問》原壤夷俟。
2.出自《病中書事上集賢錢侍郎》詩揶揄應有鬼,夷俟豈無人!
3.出自《文化三書·臺詞·潛臺詞》他怎么得罪了孔子?書中只說他“夷俟”,據說是蹲在那里等待孔子來,無禮已極。
13.
喜悅。
1.出自《詩·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2.出自《楚辭·王褒〈九懷·陶壅〉》道莫貴兮歸真,羨余術兮可夷。
3.出自《招隱》詩明發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14.
大。
1.出自《詩·周頌·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15.
貶低;降低。
1.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
2.出自《南省說書十道·問〈小雅〉周之衰》其愈削而至夷于諸侯者,在乎《王·黍離》。蓋周道之盛衰可以備見於此矣。
3.出自《野獲編·禮部一·舊制一廢難復》至若制誥兩房中書官,初本內閣僚佐,今已夷為屬吏。
16.
衰微,衰落。
1.出自《楚國夫人墓志銘》莫尊於母,莫榮於妻;從古迄今,孰盛與夷?
2.出自《乙丙之際箸議第七》夏之既夷,豫假夫商所以興,夏不假六百年矣乎?商之既夷,豫假夫周所以興,商不假八百年矣乎?無八百年不夷之天下,天下有萬億年不夷之道。
17.
發語詞。參見“夷考”、“夷屆”。
1.出自《周禮·秋官·行夫》使則介之
18.
相傳黃帝時始造鼓者。
1.出自《世本·作》夷作鼓。
19.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西。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
20.
通“彝”。《詩·大雅·蒸民》“民之秉彝”《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
1.出自《禮記·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雞夷。
21.
姓。戰國時有夷之。見《孟子·滕文公上》。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夷氏,?姓,春秋夷詭諸之裔。杜預云:在陽城莊武縣所治。夷安縣是其地。子孫以國為氏。
22.
引申為太平,平靜。
1.出自《抱樸子·釋滯》世道夷則奇士退。
23.
引申為平常;通常。參見“夷禽”。
1.出自《文心雕龍·比興》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義取其貞,無從于夷禽。
24.
指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
1.出自《國語·周語下》是以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彝器。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
3.出自《春節書紅》在“一二·八”戰爭中,閘北的三義里夷為平地。
25.
引申為創傷。
1.出自《后漢書·張酺傳》前郡守以青(王青)身有金夷,竟不能舉。
26.
見“夷固”。倨傲;傲慢。參見“夷俟”。
1.出自《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2.出自《讀書雜志·荀子一》夷固猶夷倨也。夷固辟違,猶言倨傲僻違。
1.梳妝臺。
2.指女子的住處。
3.借指女子。
1.誣陷;陷害。
1.陪笑臉;捧場。
1.盛梳妝用品的匣子。
1.新婚時所用的衣服﹑被褥﹑枕頭等物。
1.裝樣子。
1.妝束;打扮。
1.打扮的樣式;打扮。
1.亦作"妝么"。
2.裝腔作勢;擺架子。
1.宮廷游戲的器具,如今陀羅之類。
1.修飾整治。
1.做成。
1.佃農。
有機化學家。福建泉州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校長。建國后,任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副主任、學部委員。主要研究麥角甾醇的結構、甾體化合物及稠環脂肪族化合物的合成。還研究生物堿,從中藥漢防己分離出防己堿和防己諾林堿,為中國運用微量方法研究有機物的結構、合成起了先驅作用。
1.端莊誠實;莊嚴虔誠。
1.啄食飲水。
1.啄食鳴叫。
1.禽鳥取食貌。
2.象聲詞。叩門聲。
1.形容眾口喧囂。
1.騷亂貌。
1.見"啅噪"。
1.鳥聲紛雜貌。
1.撩撥;撩惹。
1.即六祝六號。
1.猶明白。
2.猶顯著;昭著。
1.猶陷入,遭難。
1.落筆;下筆。
1.沾邊。
1.鞭打;用鞭子趕。
2.猶言著手進行,開始做。
3.常用以勉人努力進取。
1.猶言當機立斷;見機行事。
1.北周韓果的綽號。
1.猶處處,到處。
1.朝廷內按官職大小設置的固定的朝位。著,通"佇"。
1.下棋的著數。
2.武術的動作。
1.穿紅色的官服。古代官服顏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級的高低。如唐上元元年定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常以"著緋"指當了中級官員。
1.見"著稿"。
1.亦作"著槁"。
2.起草;打草稿。
1.規定的格式。
1.著名;著稱。
1.長出花蕾或花朵。
1.著急;慌張。
1.冒火;失火。
1.可燃物質開始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
可燃物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如白磷的著火點是40°c,在和空氣接觸下到達40°c即可燃燒。故化學實驗室所需的少量白磷,通常把它保存在水中。
1.猶言留有痕跡。多用以比喻藝術作品有斧鑿之跡而不自然,沒有達到渾然一體的境地。
1.猶居積。積蓄財物。著,通"貯"。
1.謂有顯著的功績。
1.著急。
1.焦躁不安。
2.趕緊。
1.記姓名于宮門的門籍『制,門籍有其姓名者,方得入宮。
2.記名于某學者門下為弟子。亦泛指弟子。
3.登記在戶籍上。
4.引申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