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鴛鴦”。①鳥,外形像野鴨而較小,嘴扁,頸長,趾間有蹼,善于游泳,翅膀長,能飛。雄鳥有彩色羽毛,頭后有銅赤、紫、綠等色的長冠毛,嘴紅色。雌鳥羽毛蒼褐色,嘴灰黑色。雌雄多成對生活在水邊。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比喻夫妻。②屬性詞。成雙成對的。
1.
見“鴛鴦”。鳥名。似野鴨,體形較小。嘴扁,頸長,趾間有蹼,善游泳,翼長,能飛。雄的羽色絢麗,頭后有銅赤、紫、綠等色羽冠;嘴紅色,腳黃色。雌的體稍小,羽毛蒼褐色,嘴灰黑色。棲息于內陸湖泊和溪流邊。在我國內蒙古和東北北部繁殖,越冬時在長江以南直到華南一帶。為我國著名特產(chǎn)珍禽之一。舊傳雌雄偶居不離,古稱“匹鳥”。
1.出自《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2.出自《古今注·鳥獸》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疋鳥。
3.出自《漁父詞》湖上鴛鴦亦并頭,鰥鰥魚目夜長愁。
2.
見“鴛鴦”。指飾物上的鴛鴦圖案。
1.出自《和徐錄事見內人作臥具》衣裁合歡褶,文作鴛鴦連。
2.出自《甘州子》詞禁樓刁斗喜初長,羅薦繡鴛鴦。山枕上,私語口脂香。
3.出自《王昭君》單于,您來看,這是一床合歡被。上面繡著雙鴛鴦,里面放著“長相思”。
3.
見“鴛鴦”。比喻夫妻。
1.出自《琴歌》室邇人遐獨我腸,何緣交頸為鴛鴦。
2.出自《南歌子》詞不如從嫁與,作鴛鴦。
3.出自《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鴛鴦錯配本前緣,全賴風流太守賢。
4.出自《庚子風云》話說回來,要是咱們遠遠飛出去,做一對野地鴛鴦,以后也不好回來見我的娘親了。
4.
見“鴛鴦”。喻志同道合的兄弟。
1.出自《釋思賦》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
2.出自《贈兄秀才入軍》詩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俯仰慷慨,優(yōu)游容與。
5.
見“鴛鴦”。比喻成雙配對的事物。參見“鴛鴦劍”。
1.出自《紅樓夢》正走之間,只聽得隱隱一陣環(huán)佩之聲,三姐從那邊來了,一手捧著鴛鴦劍,一手捧著一卷冊子。
2.出自《淞隱漫錄·薊素秋》女初見其入也,微有慍色,及聞斯語,憬然改容,即起向生斂衽再拜曰:“當如君教。”即拔床頭鴛鴦劍引頸自刎。
6.
見“鴛鴦”。比喻賢者。
1.出自《九思·怨上》鴛鴦兮噰噰,狐貍兮徾徾。
2.出自《文選·曹植〈贈王粲〉詩》樹木發(fā)青華,清池激長流。中有孤鴛鴦,哀鳴求匹儔。
7.
見“鴛鴦”。比喻艷妓。
1.出自《淞隱漫錄·三十六鴛鴦譜下》露草忘塵事,風花暢艷懷。鴛鴦三十六,死便逐情埋。
8.
見“鴛鴦”。漢武帝時宮殿名。
1.出自《三輔黃圖·未央宮》武帝時,后宮八區(qū),有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坡香、鳳皇、鴛鴦等殿。
2.出自《〈玉臺新詠〉序》陪游馺娑,騁纖腰於結風,長樂、鴛鴦,奏新聲於度曲。
9.
見“鴛鴦”。水名。在河北省境內。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其中則有鴛鴦、交谷,虎澗、龍山。
10.
見“鴛鴦”。戰(zhàn)陣名。參見“鴛鴦陣”。
1.出自《少保戚公繼光》詩變化開精心,什伍為“鴛鴦”。
11.
見“鴛鴦”。指鴛鴦瓦。
1.出自《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殿瓦鴛鴦坼,宮簾翡翠虛。
12.
見“鴛鴦”。指形制像鴛鴦的香爐。
1.出自《清平樂令·翰林應制》詞玉帳鴛鴦噴沉麝,時落銀燈香灺。
1.亦作"頃匡"。
2.斜口的竹筐。
1.近來。
2.向來。
3.剛才。
1.百畝。形容面積大。
2.頃和畝。泛指土地面積。
3.丈量;用頃或畝計算。
1.頃畝。
1.近年。
2.往年。
1.不久以前;剛才。
1.頃刻;片刻。
1.片刻,一會兒。
1.近日。
2.昔日,往昔。
1.一段時間;一會兒。
2.昔時,以前。
1.猶近代。
1.泛指田畝數(shù)。
1.近年。
2.昔年。
1.真誠而盡情地交談。
1.側耳而聽。
1.傾斜而危險。
1.喘息的時間。形容時間短暫。
1.指戰(zhàn)國楚頃襄王。
1.一向;向來。
1.盡心;誠心誠意。
1.近月。
1.頃刻;短暫。
1.近來。
2.往昔。
3.不久,一會兒。
1.不久。
2.片刻,一會兒。
1.請客人安坐。
2.自請安息。
3.清代的問安禮節(jié)之一。男子打千﹐即右膝半跪﹐較隆重時雙膝跪下﹔女子雙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口稱"請某人安"。
4.問安。
1.請對方自便。
1.看望﹑問候病人。
2.謂替病人禱告以求病愈。
1.《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路父也。家貧﹐欲請孔子之車﹐賣以作槨。"后用為傷貧不遇之典。
1.請和﹐求和。
1.迎春的詩。
1.舊時民間的一種習俗﹐過春節(jié)后﹐宴請親友鄰居。
1.請求調換。
2.請求代替。
1.請求向鬼神禱告。
2.祈禱。
1.要求割地。
1.接受﹔承受。
1.猶請佃。
1.請求調動工作。
1.指古代官吏請求奏對。
1.剃頭的敬辭。
1.《左傳.文公元年》﹕"冬十月﹐﹝商臣﹞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后以"請蹯"指弒逆行為。
1.拍馬屁﹐討好。
1.見"請俸"。
1.亦作"請奉"。
2.薪俸。
3.指支取薪俸。
1.表示愿意順服。
1.祈求天神降福。
1.乞求。
1.請求休假或退休。
1.薪給﹔俸祿。
1.謂請求記功。
1.詰問其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