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恭敬;莊重。
2.
動詞
〈書〉很像。
1.
恭敬莊重;莊嚴。
1.出自《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
2.出自《老子》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3.出自《楚辭·離騷》湯禹儼而求合兮,摯皋繇而能調。
4.出自《陪杜侍御游湘西因獻楊常侍》詩路窮臺殿辟,佛事煥且儼。
2.
昂立。
1.出自《說文·人部》儼,昂頭也。
2.出自《南山詩》或儼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3.出自《望鼓山》詩砥柱儼不動,日夜雪浪奔。
3.
美艷。
1.出自《詩·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儼。
2.出自《升庵經說·碩大且儼》儼,《韓詩》作“媕”。注:“重頤也。”言美人豐艷,體外有余。
4.
整齊貌。
1.出自《洛神賦》六龍儼其齊首,載云車之容裔。
2.出自《數陪李梓州泛江二首贈李》詩翠眉縈度曲,云鬢儼分行。
3.出自《宋史·儒林傳五·胡寅》雉扇金爐夾侍兩陛,仗馬衛兵儼分儀式。
5.
整理,使整齊。
1.出自《七夕》詩中官傳宣旨,御詩令屬和。驚起儼衣冠,拜舞蒼苔破。
6.
宛如,十分象。
1.出自《云溪竹園翁》詩蒼松含古貌,秋桂儼白英。
2.出自《念奴嬌序·云住閣為歐陽平林等題》曲登樓四望,儼鵬摶九萬,翛然腋生風。
3.出自《山鄉巨變》伢子倒乖,臉模子儼像他媽媽。
1.僅有左臂。
1.旁出。謂不一致。
1.歧路,岔路。
1.錯雜;不一致。
1.指歧伯與黃帝。《黃帝內經》托名歧伯與黃帝討論醫術。
1.從大路上分出來的小路;岔路。
2.錯誤的道路。
長篇小說。清代李海觀作。一百零八回。敘述書香門第子弟譚紹聞墮落敗家,又浪子回頭重振家業的故事。對封建社會的吏治、教育和當時市井社會的世態人情、風習流俗有廣泛生動的描寫,但多封建說教。
《列子·說符》載楊子的鄰居走失了一只羊,很多人去找都沒找到。楊子詢問找不著的原因,鄰居說岔路太多,岔路上又有岔路,羊不知往哪兒去了◇以歧路亡羊”比喻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1.分歧迷離。
1.古代傳說中的山名。
1.雙岔路。
1.飛行貌。
1.亦作"歧趣"。
2.不同的趨向。
1.見"歧趨"。
不平等地看待歧視婦女|受到歧視。
1.見"歧途"。
①岔路歧途曲巷|亡羊已為歧途誤。②比喻錯誤的道路誤入歧途|他利令智昏,走上了歧途。
1.亦作"歧悮"。
2.差錯,錯誤。
1.見"歧誤"。
1.聰慧出眾。
1.指離別之言。
1.猶歧嶷。
1.《詩.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毛傳"岐﹐知意也;嶷,識也。"后謂幼年聰慧為"歧嶷"。
2.謂六﹑七歲。
1.謂語言文字的意義不明確,有兩種或幾種可能的解釋。
1.差異;不相同。
1.猶貳心。
1.錯雜;紛亂。
1.歧義。
1.謂道路阻塞。
1.即祇園。
1.見"祇園精舍"。
1.大悔。
1.即祇園。
1.但使;假使。
1.指祇園。祇陀太子所置之園林◇借稱佛寺。
1.指祇園。
1.即祇園。
1.佛教語。梵文jeta的音譯。意譯勝。相傳為舍衛國波斯匿王太子名。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正梵音云'誓多'。此譯為勝。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勝。"后人用以泛指佛寺。
1.梵文g?ya的音譯。意為諷誦,指在佛經經文后用作諷誦的偈語,多為詩歌﹑韻文。
1.亦作"祇洹精舍"。
2."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印度佛教圣地之一。
3.泛指修行精舍。
1.即祇園。
1.比喻只重視外表,而不重視內容。
1.古代祀社,春夏祈而秋冬報。《禮記.郊特牲》"祭有祈焉,有報焉。"鄭玄注"祈,猶求也。謂祈福祥﹑求永貞也,謂若獲禾報社。"
1.祀神以求蠶事的豐收。
1.祈禱懺悔。
①也作禱告”。基督教特指向上帝(天主)和耶穌基督呼求、感謝、贊美等。天主教還包括吁請圣母馬利亞以及其他圣徒向天主和基督代求。有不出聲的默禱和出聲的口禱;個人單獨進行的私禱和集體舉行的公禱等。公禱時通常由牧師或神父領禱。②伊斯蘭教與禮拜相聯又非禮拜的一種宗教儀式。指穆斯林為在今世、來世得到某種慰藉而向真主提出的一種祈求。可在禮拜前后舉行。
1.以血涂釁器物之禮。
1.方言→亂地到處游蕩。
1.亂說;隨便閑談。
1.指盲目摸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