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黑;黑色的。
2.
形容詞
深奧不容易理解的。
3.
形容詞
〈口〉玄虛;靠不住。
4.
形容詞
〈書〉北方。
5.
名詞
(Xuán)姓。
1.
赤黑色。后多用以指黑色。
1.出自《詩·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2.出自《書·湯誥》敢用玄牲,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請罪有夏。
3.出自《與司空劉琨書》蓋本同末異,楊朱興哀,始素終玄,墨翟垂涕。
4.出自《秋懷》詩世故逐人老,發鬢能久玄?
2.
后因以“玄”指天。
1.出自《文選·揚雄〈劇秦美新〉》或玄而萌,或黃而芽。
2.出自《為張令讓麟臺監國公表》無私之覆,彌大於九玄;至公之途,永隆於萬國。
3.出自《宋史·太宗紀二》[詔曰]當與卿等審刑政之闕失,稼穡之艱難,恤物安人,以祈玄佑。
4.出自《易·坤》天玄而地黃。
3.
北方;北向的。參見“玄堂”、“玄海”、“玄方”。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天子居玄堂右個。
2.出自《玉燭寶典·十月孟冬》蔡雍孟冬章句曰……天子居玄堂左個。北曰玄堂,玄者黑也,其堂向玄,故曰玄堂。
3.出自《大獵賦》是月也,天子處乎玄堂之中。??八水兮休百工。
4.出自《送樊大夫會朝長至》詩中宵緹室吹葭管,候曉玄堂駕鐵??。
5.出自《淮南子·地形》陰陽相薄為雷,激揚為電,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玄海。
6.出自《晉書·四夷傳序》九夷北狄,被青野而亙玄方;七戎六蠻,綿西宇而橫南極。
4.
指玄酒,古代祭祀時當酒用的清水。
1.出自《荀子·禮論》大饗,尚玄尊。
5.
深奧;玄妙。
1.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出自《五君詠·向常侍》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3.出自《夏夜起行》詩欲推理亂象,天道幽且玄。
4.出自《三千里江山》﹝劉福生﹞有一回夢見會飛了……才要落地,腿一蹬,又起來了。你說玄不玄?
6.
遠;幽遠。
1.出自《文選·陸機〈演連珠〉》通於變者,用約而利博;明其要者,器淺而應玄。
2.出自《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袁淑從駕〉》宮廟禮哀敬,枌邑道嚴玄。
7.
大。參見“玄夏”、“玄波”。
1.出自《神雀頌》功玄不器,道要無名。
2.出自《述圣頌序》德厚者施溥,功玄者應速。
8.
玄乎;虛妄;靠不住。
1.出自《三千里江山》〔劉福生〕有一回夢見會飛了……才要落地,腿一蹬,又起來了,你說玄不玄?
9.
形容濃厚,濃密。參見“玄雲”、“玄蔭”。
1.出自《楚辭·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
2.出自《愁霖賦》瞻玄云之暗暗兮,聽長空之淋淋。
3.出自《久雨期王將軍不至》詩數看黃霧亂玄云,時聽嚴風折喬木。
4.出自《無題》詩故鄉黯黯鎖玄云,遙夜迢迢隔上春。
5.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10.
中國古代哲學家指宇宙本體。
1.出自《太玄·摛》玄者,幽摛萬類而不見形者也。
11.
《老子》書中稱“道”為“玄之又玄”,后因以指道家學說。
1.出自《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世有周子,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
2.出自《梁書·武帝紀下》少而篤學,洞達儒、玄。
3.出自《魏書·儒林傳·李業興》蕭衍親問業興曰:“聞卿善於經義,儒、玄之中何所通達?”
12.
指佛教。參見“玄講”、“玄籍”。
1.出自《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昭成寺》詩玄講島岳盡,淵詠文字新。
2.出自《注維摩詰經序》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
3.出自《法苑珠林》至如道家玄籍,斯則不然。
13.
通“懸”。懸掛,高掛。參見“玄泉”、“玄圃”。
1.出自《古文苑·班固〈終南山賦〉》傍吐飛瀨,上挺修林;玄泉落落,密蔭沈沈。
2.出自《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詩手中飛黑電,象外瀉玄泉。
3.出自《次韻王忠玉游虎丘絕句》青蓋紅旗映玉山,新詩小草落玄泉。
4.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左瞰陽谷,右睨玄圃。
5.出自《水經注·河水一》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閬風;三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
6.出自《玉華仙子歌》夕宿紫府云母帳,朝餐玄圃昆侖芝。
14.
姓。漢有玄賀。見《后漢書·第五倫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玄氏,《風俗通》云:玄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
15.
也指水。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離世〉》玄輿馳而并集兮,身容與而日遠。
16.
指深奧的道理。
1.出自《進學解》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1.捕快衙役。
1.底部安有釘齒以防滑的雨天用鞋,即釘鞋。韕,同"鞋"。
1.漢人。相傳少喪父母,及長,刻木像,事之如生◇用以指代孝子。
1.道教語。稱心之神。因心屬丁火,故稱。
1.成年的勞力。
1.葶藶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葶藶》。
1.宋代翻譯佛經的機構。太平興國五年于太平興國寺大殿西建譯經院,八年改為傳法院。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庫務職局》﹑《宋會要輯稿.道釋.傳法院》。
1.命令。
1.傳命開飯。
1.流傳美名。
1.即傳達室。亦指傳達室的工作人員。
1.見"傳諷"。
1.猶煽風點火。比喻鼓動別人做某種事。多用于貶義。
1.點燃烽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
1.亦作"傳風"。
2.傳誦。
1.明代不由吏部銓選,而由太監視進呈珍異的多寡,以諭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
1.指因傳奉而獲任命的官吏。
1.謂大孩子穿過的衣服再給小孩子穿。
1.通行的符信。
1.傳與福祿。
1.傳遞交付。
1.見"傳柑"。
1.亦作"傳甘"。
2.北宋上元夜宮中宴近臣,貴戚宮人以黃柑相贈,謂之"傳柑"。
對一種模擬物理量變化能迅速感應并轉換為以便傳送和處理的電量變化的器件。如速度、溫度、聲、光、氣體等物理量各有相應的傳感器。常用于測量、自動控制和醫療儀器中。
1.傳達;轉告。
1.傳送歌聲。
2.傳授歌曲。
1.舊時謂訂婚時交換年庚帖。
1.解釋經籍的文字。
1.擊鼓通報。
1.傳遞著觀看。
1.驛站客舍。
1.謂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組,古代官員系印的絲帶,轉指官印。
1.古謂帝王傳位給子孫或讓位給他人。
1.秦以后皇帝世代相傳的印章。又稱秦璽,唐改稱傳國寶。相傳秦始皇得藍田玉,雕為印,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秦亡歸漢◇來封建王朝以璽有"受命于天"之文,爭以得璽為符瑞。秦璽已亡,歷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異。
1.謂子孫襲封。
2.舊時藏族地區一種為土司﹑守備﹑土官傳達號令的人。
1.舊時謂訂婚時男女兩家互送約書和信物。
2.指明司禮監承皇帝意旨,以朱筆批復內閣送呈文書。
1.傳聲呼喊。
2.謂口語相傳。
3.傳喚。
1.傳遞花朵。宴會時的一種游戲。
1.游戲的一種。宴會上,人們隨鼓聲傳遞花,至鼓聲止時,花在誰手即為負,罰飲酒。
1.中醫謂病邪轉移變化。
2.輸送轉化。
1.把一方的話傳到另一方。
1.見"傳聲筒"。
公安、司法機關通知訴訟當事人或其他特定人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到案的措施。須出示有關的證明文件。
1.古代邊塞夜間舉火﹑逐站相傳以報敵情,謂之傳火。
2.舊時寒食節禁煙后重行舉火。古代宮中取火以賜近臣,再傳遞民家,故稱。
1.俗謂雞生傳染病后,蔓延開來。
1.傳命召集。
1.祖上傳下來的圖籍。指領土。
1.經書的注釋。
2.泛指記載的文字。
3.文體名。亦單稱傳。記載人物事跡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1.正史記述人物的兩種體裁"紀"和"傳"的合稱。亦泛指史傳。
1.繼承。